【游记】自驾山西,晋建晋美(十五)南禅寺,扛起最古木构大旗

发布者:秦时明月 2023-6-13 16:51

#云游风物之旅#

【缘起】

自从被梁、林种草后,寻踪千年前的大唐辉煌,一睹盛世下的唐代木构,一直令我牵肠挂肚。

在做行前攻略时得知,在佛光寺不远处有一座大殿比佛光寺还要早75年,是唐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教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有着“唐代建筑标本”的美称,赵朴初称为“世间瑰宝”。

当年,梁、林众人在佛光寺考察时,由于当地人语言极为难听懂,无法与村民交流,结果与南禅寺失之交臂。

为了不重蹈梁、林的覆辙,礼拜过皇家道场的佛光寺后,我们驱车前往50多公里外的李家庄,去探访一座与佛光寺并列,成为“唯二”唐代木构古建禅寺遗存的山野村庙——南禅寺。


【游】南禅寺

出了佛光寺后,我们便马不停蹄赶往南禅寺。记得通往佛光寺的路上,只有一个指路牌,而前往南禅寺的路上却一个都没有!

于是,我们只得老老实实地跟着导航前行。一路上,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只记得路过了五台山酿酒厂,气派的厂门和照壁墙上的五台山壁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往南禅寺的路不是很好,有一段甚至可以称之为麻子连环,幸好路遇前车为当地车辆,且驾驶技术了得,于是,一路上紧跟他避开了不少颠簸。在一个三叉路口,终于见到了阳白乡的牌坊。

一条乡间小路转弯处,一座小土坡上,一座红色的村野小庙孤零零地立于不太高的山崖上,掩映在几株苍松翠柏间,格外清幽,不由得心生感叹:古人的寺庙选址真是精妙独特!

望着一圈并不高大的围墙,和一般村野小庙别无二致的外观,随即心中便生出一丝疑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禅寺吗?

此刻唯有“首批国宝”的文保牌,无声地告诉我们:这里绝不简单!而今,南禅寺静静地坐落在那里,仿佛等待着世人去发掘它背后的故事。

如今,南禅寺的免费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尽管平日里游客稀稀疏疏,但来的大多都是古建爱好者,因此,每人20元还是可以接受的。

从最南边清代重修的山门观音殿进入南禅寺,迎面便是阎王殿,为清代遗留。这时我们才发现,民办的南禅寺,与官办的佛光寺相比,犹如大户人家的厅堂,只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

南禅寺地处偏僻,在历史上没有什么记载,只是一座乡村级的小庙,远离了喧闹的人群,倒给人一丝亲切之感。根据重建年代推测,南禅寺名字里的“南”指代的应是方位,而不是禅宗南宗的意思。

同时也正是得益于地偏庙小,这座小小的佛寺逃过了唐武宗的会昌灭法,经历了历代战乱与变故,一直留存至今,算得上十分幸运了。

穿过东跨院,一只脚刚刚踏入主院落,一个方整的基台几乎占据了院落的一半,位于高台之上,三开间的南禅寺的正殿,便赫然出现在眼前,特别是在两侧矮到韩风的偏殿一衬托,愣是气势上有所不同。

定睛望去,单檐歇山式屋顶,坡度平缓而流畅,轮廓清晰地映在晴朗的天际下,翘起的飞檐在空中划出有力的弧线······一股浓郁的唐风扑面而来。

步入西院,仔细观察大佛殿,给我的印象是形体稳健,大方庄重,具有唐代建筑质朴、坚实、苍古的特点。

南禅寺的确切建筑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有史料记载,其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比佛光寺东大殿还早7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久的唐代建筑,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南禅寺,其实是上世纪70年代重新修复外立面的成果,目的是为了摒除历代以来的改变、复原旧时唐朝的风貌。具备新知的今人,将蒙在古人智慧上的灰尘除去,给后人留下一个宛如初见的南禅寺大殿。

沿着中轴甬道,一直推到菩萨殿檐下,放眼望去,殿顶的两端似翘又似平,既有鲲鹏离地欲起的沉雄,又有雀鸟展翅高飞的轻盈,恰到好处的上扬角度,一个飞扬的动势里似乎包含了万物的盛衰、枯荣、起落和生灭。

南禅寺,非常简单和朴素,但这个不起眼的村级小庙,根本就也轮不到由它来代表大唐的荣光,但它活着下来了,寺院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在历史的演变中,南禅寺历经劫难,经历了1200多年依然安然无恙,无疑只有它能代表着唐代中期建筑水平,显示唐朝建筑的杰出成就。

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南禅寺大佛殿是屋顶最平缓的一座,一对高大的鸱吻矗立在殿脊两端,在周围配殿的掩映下,显得特别巍伟雄健,俨然一副威严姿态。

今天我们看到的大佛殿的屋顶是40几年前的仿唐仿宋混合仿古之作。屋脊两侧典型的唐代鸱尾古朴、简洁庄重,不像明清建筑那么繁复、华丽。

更为幸运的是,应一位独行的江苏小姑娘之邀,我们随一位老专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古建课。老专家不仅滔滔不绝地将南禅寺的前世今生十分客观地一一道来,还如数家珍一般地将南禅寺的看点一一指给我们看。

大佛殿正中间为木板门,两旁的暗间是古制直棂窗,简洁素朴,这是唐代建筑特有风格。但是,这直棂窗却不简单,为破子棂窗,是以方木对角破成两条三角形木条,尖面向外,平面向内,以便在窗内糊纸,用来遮挡风沙、冷气等,同时还可以让不同时段的阳光都能最大限度地射入大殿。

作为唐代木构沧海遗珠的大佛殿,是典型的单檐歇山式斗拱建筑,四角出檐很远,有一种飞翅感觉,体现了我国唐代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而且其斗拱、柱子基本都是唐代的原构。

大佛殿四周共有12根大木柱,每面4根。老专家带着我们,围着大佛殿走了一圈,并轻轻抚摸着其中一根圆柱说,在4根角柱中,大多数是圆柱,为中唐时期重修时更换,约为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唯有西北角的角柱,木料为方形,是创建时的原物,应当早于中唐时期,是整个建筑中最古老的构件。经过1200多年的风雨侵蚀,木柱虽然有裂缝,依旧完好,更显沧桑古老。

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外墙的柱子直接矗于月台之上,没有石柱基。在东北角的角柱底部,我们看到,原来老柱的柱脚损坏严重,维修时进行了拼接处理。

望着这座穿越千年的历史古迹,我仿佛见到了一位历经风雨沧桑的老者,身着修修补补的衣裳,有华丽丝绸补丁,也有粗布缝补的痕迹。

抬头仰望,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也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有一种气势雄浑的风格。

南禅寺大佛殿的精华,集中在其保存极为良好的唐代木结构。其中,木柱之上,殿檐之下,这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重叠组成的斗拱,便是其中之一,算得上中国古建筑平衡中精彩的一笔,创造出力与美的平衡。

大佛殿的斗拱占柱高比约为1:2,屋顶四角翘起,如同鸟翼一般,典型唐代建筑的斗拱。

檐下拱用材硕大,拱头券刹都为五瓣,每瓣仅用两根叉手承托脊,简洁有力,梁架举折相当平缓,保持了汉唐之际固有的建筑特点。

布满裂纹的木柱,斑驳的红墙、板门和破子棂窗······,无论是历经千年的旧物,还是不足百年的新作,此刻都沉淀着厚重的时光,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抚摸着大殿的墙壁,眼前是大唐赋予的曲线、骨架和斗拱,我能亲临其境,在这方小小的天地内,与那段光辉岁月亲密接触,庆幸自己的幸运。

此时,目光的尽头,是东跨院龙王殿的侧山墙,明代建筑风格一览无余。

绕回到这三间小殿的门前,再次审视其简洁巧妙的梁柱结构,牢牢支撑住大殿的身躯。这副诞生于大唐的身躯,历经了7 个朝代的更迭,8个有记录的5级以上地震,不倒不塌,并在千余年后完成了一次逆风翻盘。

当许许多多历史上的知名建筑都在时间长河中湮灭时,而这山野中的小木构,却在千年后扛起了最古木构的大旗。

随后,我们跟着老专家的脚步步入大殿。只见殿内不设天花板,也没有柱子,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建筑学上称为“彻上明造”。

殿内的佛像用铁栏杆围挡,游人只能隔着栏杆远望佛像,且不允许拍照,由于多次被盗,管理人员看管得很紧。我只在门外拍摄了一张,其余的特写照片均来源于网络。

据老专家介绍,“禁止拍照”提示牌的位置,就是被盗供养菩萨的位置,至今无法破案。

殿内佛坛上,现存14尊唐代彩塑,躯体比例适度,姿态自然,是我国唐塑中的佳品,与敦煌莫高窟塑像如出一辙。其中的佛和菩萨神情严肃慈祥,金刚威武雄壮,能够在感情上引起游客的共鸣,为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

我静静地站在佛像前,虽然隔着铁栅栏,但依然可以体会到一种宗教的神秘力量,感到佛流露出格外悲悯、俯听众生祈愿的表情。

使用飘带,显示大唐艺术风范的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

佛的两侧是弟子阿难、迦叶恭谨地站立着,一老一少,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中,阿难面容饱满丰圆,闭目凝思,沉湎于内心清净与满足之中,仿佛在潜心思索佛法的奥义,身体微微倾斜,焕发着恬静的青春之美。

阿难身旁的胁侍菩萨沉静优美,头戴宝冠,面容恬静,肤如凝脂,分着红色和黄色衣裙,身体轻轻扭动,充满律动感,穰吐着清新自然之气,宛如一位清纯可人的邻家少女。

佛坛上,还有几尊小型的塑像也十分精彩。为普贤菩萨牵象的獠蛮,身型小巧,皮肤呈绛红色,右手置于身后,左手握拳,倾斜着身体作奋力牵引状。

他的身侧有一童子伴随,双手合十,充满童稚的面孔朝向菩萨的方向,仿佛在静听妙音,细微之中神态毕现。活灵活现,正是唐代崇尚自由,高度开放的体现。

同时,也因无人问津的村庙地位,使其默默保留了一丝造像的自由。目前佛坛上遗存有一组国内罕见造像,即文殊菩萨右侧的胁侍菩萨与护法天王牵手的造像,两人面相慈祥,神态平和,怡然自得。

菩萨的形象和北魏相比,更加本土化。只见菩萨头戴华丽的宝冠,轻轻扭动着腰肢,赤足站立在莲台上,宛如人间贵妇。

特别是力士面带微笑,姿态婀娜,与以往怒目圆睁、凶神恶煞的形象不同,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雕像是唐朝的,甚至就连石台、颜料也都是唐朝的。佛坛须弥座下方保留有唐代砖雕,四周的门梁上有精雕的花纹、花边及莲花瓣,是唐朝砖雕艺术的精品。

因此,南禅寺大殿虽然规模不大,但因其典型的唐风保存完好,成为今日研究唐代建筑最值得借鉴参考的建筑之一。

最后,我们来到大佛殿正对着,最南边质朴无华前的小院,其南侧为观音殿,清代所重建;两边的东西配殿也为后世所修,龙王殿为明隆庆元年所建,菩萨殿为清代遗构。

尽管配殿是明清时期的遗构,但至今梁上的彩绘虽有些斑驳,但依然可见。

东殿廊下也立有一块清乾隆29年的《重修碑记》,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诧异地发现,这里与普通村野小庙最大的不同则是,没有烧香拜佛的村民,也没有售卖香火的小贩。

直到听完老专家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南禅寺这一始于唐朝的过客,在千年之后终于开始迎接众多慕名而来的行人,而香火于它本是多余的。

作为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唐武宗灭佛前留存下来的佛寺,南禅寺从长久以来的籍籍无名到如今“亚洲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一千余年似乎倏忽即逝,山外的朝代亘延,世事巨变与它全无相关。至今它的周围也没有多少其他建筑,风吹过麦田与树林时依然会扬起一阵尘土·····


【独白】

南禅并佛光,两座寺院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它们犹如两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南北辉映,镶嵌于天然造化的佛国圣境。

在唐代名刹林立时期,南禅寺根本不能引起世人瞩目。但经过岁月的淘汰,如今只余下小小的南禅寺从众多庙宇世界中脱颖而出,成为现存年代最久的唐代殿堂建筑,担起中国木构之“最”的大旗,成为研究唐代学者孜孜以求的圣地。

南禅寺是中国第一古建,我国最久远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于纷乱局势中,与梁思成擦肩而过,在这里偏暗的山坳,静静书写着历史的轮回。

南禅寺在唐代很微小,不起眼,但它是唐代活着的标本,我能亲临此地,抚摸着千年文化遗产,仿佛看到唐代的盛况,实为有幸。

我们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忘记了时间,又仿佛回到了过去······大唐盛世,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可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形形色色的喜乐悲伤,将一切演化为时间中的尘土······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自驾山西,晋建晋美(十六)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竟缺席》


往期回顾:

【游记】自驾山西,晋建晋美(十四)佛光寺,第一国宝唐构盛宴

【游记】自驾山西晋建晋美(十三)代县,百米之内散落着三件国宝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