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

发布者:自由知新 2023-6-23 21:43

中国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妈祖庙宇无处不在,仅广东就曾有400多座,千年如一日地守护一方百姓。位于广州南沙的天后宫便是其中的后起之秀。

南沙,原是珠江口一群岛屿,唐代为湾,宋代成洲,如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璀璨明珠。在珠江水和伶仃洋潮起潮落中,植根于海洋文化的妈祖信俗成为南沙人千年传承不息的精神寄托,体现了这片土地向海而生、立德大爱、拯危救难、济世助人、惩恶扬善等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

2013年南沙妈祖信俗被公布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沙区

因海而生由闽入粤

妈祖信俗宋元由闽入南沙

南沙先民期盼“海不扬波”

5月13日至14日,恰逢“龙舟水”,在南沙天后宫,超5万人冒雨参加一年一度的妈祖文化旅游节。非遗贺诞民俗表演、汉服妈祖故事演绎、传统妈祖祭祀大典表演等轮番呈献,堪称妈祖文化盛会。南沙文史专家栾成说,妈祖信俗植根于海洋,是海洋文化鲜明特征。南沙地区当之无愧是广州海洋文化最深厚、最浓郁的区域。

南沙天后宫

中山大学教授周大鸣说,妈祖文化起源于福建,宋代传入岭南,并成为当地主要民间信俗。

相传,宋建隆元年(960年),福建莆田湄洲岛上林氏家族诞下一女婴,因生而不哭,取名“默”。林默一生以海为伴,熟谙水性,通晓天文,常对海上被困渔民施以援手,备受敬重。28岁那年,大海夺走了林默的生命,当地人为纪念她积德行善、救苦救难的精神,为其修建庙宇。从此,这位民间女子在人们的传颂中被神化,甚至被朝廷多次加封,最高册封为“天后”。“妈祖”,这一原本福建地区对宗族女性祖先的尊称,逐渐成为对林默的专属称谓。

早在唐代时,广州已成为世界东方大港。当时,部分中原民众翻山越岭穿越梅关,经南雄进入南沙,开村定居;也有部分江南民众乘坐商船,沿海路经粤东进入珠三角地区。宋元时期,北方时有战乱,广东因偏居一隅得以避开战乱之祸,商贸因此日渐发达。

南岭塔

据《广东十三行考》一书记载,清代广州15家行商中,有7人的祖籍为福建。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妈祖信俗在福建兴起后,很快随着流动的人群传至南沙。据清道光年间《香山县志》记载:“月山古庙,在黄角山,宋咸淳间建,祀天后。”这里的“月山”即今南沙黄阁月岭山。

妈祖信俗在南沙快速生根

南沙位于广州南端,东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接壤,北以沙湾水道为界,与番禺区隔水相连,南向珠江出海口伶仃洋。

大约6000年前,这里还是南海深入内陆的海湾,宋元时期形成大大小小的浅滩叫“坦沙”,明清时期演变成成片的沙田沙埠。有一种说法,南沙得名于“南湾”和“沙埠”。

面对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南沙人注定要向海洋“讨生活”。受泥沙淤积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珠江入海口的水面在南沙逐渐收窄,由海变江,由江变河,水网纵横交错,诞生了极具岭南特色的水上人家——疍家,这便是早期的南沙居民。疍民长年生活在水上,《广东通志》记载,疍民“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他们大多以捕鱼拾蚝或渡客为生,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在海上讨生活极不容易,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南沙人陈根对此深有感触,拿他的话说就是:“世上最苦黄连树,人间最苦海上人。”

万顷沙

滔滔大海养育了南沙人,也给出海人的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年近七旬的原疍家人麦向东老人告诉记者,他太爷原是广东渔民,常年带着族人在海上捕鱼、跑运输。一次运输途中,突遇狂风暴雨,帆船失去掌控,一路漂到海南岛,被好心人救起。“上岸时,族人仅剩两个男丁,其余人都死于海难。”这两个男丁中,一位就是麦向东的太爷。后来麦氏在海南岛扎根,定居今海口秀英。

南沙人靠海为生,面对变化无常的大海,时常感到无力无助,人们自然将平安、如意、吉祥的生活祈求寄托于超自然的“海神”,这正是妈祖为何能成为南沙民间的“护航之神”,妈祖信俗为何能构成当地重要文化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宋元时期,每逢出海或遇天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当地人都要向妈祖祈祷一番,祈求庇佑,甚至村里的一些大事也要向妈祖祈祷后才作决定。

妈祖信俗佐证海丝贸易繁荣

据统计,全球各地已有49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妈祖庙宇或妈祖会馆,妈祖信众近3亿人。但各地的妈祖信俗也各有特色,南沙妈祖信俗就是在福建妈祖信俗基础上,充分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诸如妈祖与开村传说、神诞祭祀、唱粤剧大戏等,极富本地特色,充满岭南韵味。

麦泽文是土生土长的南沙黄阁莲溪村人,据他回忆,文献中记载的广州最早妈祖古庙就在南沙黄阁开村。这座天后古庙鼎盛之时,与佛山祖庙、德庆龙母庙、南海神庙齐名,并称为广东四大著名庙宇。每年妈祖贺诞,当地人都要到省城请来剧团做一番粤剧大戏,一连唱上好几天,十里八乡的民众纷纷聚集而来,热闹得很。但后来庙宇被毁,如今人们见到的莲溪村天后古庙是20世纪80年代在旧庙址附近新建的。

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场展出的妈祖故事。(图 @视觉中国)

南沙作为沿海地区,本就容易有台风、暴雨等多种气象灾害,妈祖信俗之所以能在南沙地区广泛传播,正是因为妈祖信俗中“风调雨顺”“防灾减灾”“保佑平安”等特征在南沙深入人心。但南沙妈祖信俗最有特色的还是与当地繁荣的海上贸易结合在一起,成为广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重要见证。广州学者黄利平有此一说,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遗存中,妈祖庙是最有代表意义的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当时由广州出发的船队,远端甚至到达波斯湾和非洲东岸,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

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场展出的妈祖故事。(图 @视觉中国)

海上航运需要长途跋涉,但古代交通工具简陋,海上作业险象环生,加上海盗、商业竞争等风险,人身安危不可预知,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寄望“海神”护航。隋代,朝廷在广州专门设立南海神庙祭祀南海神,祈求海不扬波。

宋代妈祖信俗传入后,很快成为民间海神信俗,并与当地生活实践结合,孕育出更为丰富的内容。据史料记载,宋代广州建有“崇福夫人”妈祖祠庙。相传,这里的妈祖不但能保渔民水上平安,还能帮助官方捕获活跃于大屿山的强盗;不仅为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保驾护航,甚至可以向商人提供借贷服务。凡是“贩海之人”,只要征得妈祖的“同意”,即可借得一笔款项,借贷后“纵遇风涛而不害”。当时“南船往来,无不乞灵于此”。

因海而盛生生不息

闯荡江海南沙人 搏击风浪“顶硬上”

今天人们提起南沙,每每与美丽、浪漫和富足联系在一起,然而,过去这里的生存条件其实十分恶劣,生活也极为艰苦。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块荒凉之地。也正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南沙人世世代代通过与大海“零距离”搏击,逐渐形成了坚忍不拔、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说,从事水事生计的南沙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地开辟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这也正是“大爱立德、济世行善”妈祖品格在南沙的生动体现。

无畏艰难且不屈不挠

冼星海为母亲谱民谣

如今仍然留存在世的冼星海遗照里,他的脸上有着坚毅冷峻的线条,嘴角却一直含着笑意,人们从中能依稀看到意志坚定、刚毅果敢的南沙人影子。但任谁也无法想象,冼星海一生漂泊坎坷,历尽苦楚。

1905年6月13日一个夜晚,在靠近澳门水域的小渔船上,一名疍家女黄苏英生下一名男婴。当夜天色晴朗,星光灿烂,水波荡漾。抱着襁褓中的男婴,望着漫天星斗和壮阔大海,她为孩子取名“冼星海”,既是对不久前葬身大海的丈夫的祭奠,也是对新生儿的殷殷期待。

冼星海祖籍在今天广州南沙榄核镇湴湄村,过去这里属番禺管辖。冼星海祖上世代为疍民,打从一出生就开启了艰难的人生漂泊,刚开始跟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冼星海外祖父在南沙生活过,每当疲惫不堪之际,外祖父就会吹起竹箫逗弄小星海。就这样简陋的竹箫,成了冼星海的音乐启蒙。”栾成说,日子苦,外祖父就教他“顶硬上”。“顶硬上”原本是在南沙乃至周边广为流传的劳动号子,意为事到临头,只能拼着命顶上去干!“顶硬上,鬼叫你穷,铁打心肝铜打肺,立实心肝去捱世……发达早,老来叹番好”。简单的号子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南沙“水上人家”和码头工人艰辛劳作的场景,折射了他们果敢刚毅、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冼星海7岁那年,外祖父撒手人寰。孤苦无助的母亲只好带着年幼的冼星海,拥挤在潮湿恶臭的航船底舱中,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扺达新加坡。黄苏英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与生俱来的坚强、勤劳、善良与正直的品格,支撑着她在艰难困苦的人生路程上坚忍前行。无论日子多艰难,她都从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哪怕快熬不住了,也要在心里哼着那首民谣“顶硬上”!

母亲的形象足足影响了冼星海的一生,伴随着他从新加坡返回广州,走向上海、北京、巴黎、莫斯科;伴随着他最终成为世人皆知的音乐家;伴随着他于1939年创作了激发无数人斗志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强大的精神源泉之一,正是来自母亲身上那种卑微而高贵的品格。

南沙万顷沙,农户在池中采藕。

“冼星海虽然没有在南沙生活多久,但南沙疍民那种倔强的基因深深地根植在他的心里。”栾成说。后来冼星海将《顶硬上》重新整理,重新谱曲,并配上钢琴伴奏,献给母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写过无数工人的歌,《顶硬上》是唯一一首纪念母亲的歌。”有人说,冼星海的《顶硬上》,谱写的是南沙人千百年来刻苦耐劳、坚强不屈的豪迈情怀。

闯荡江海孕育开放包容品格

海外归侨赞南沙是“重生地”

一旦投入这片土地的怀抱,她就急人所急,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归国华侨黄鸿盛

闯荡于江海,刀锋上行走,培育了南沙人宽广的胸怀。南沙人信奉妈祖,也慢慢养成了如同妈祖一样包容友善的品格。南沙人从不排外,与外来人口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相互融合,组成了一个睦亲邻友的“大家庭”。

从汉代到20世纪70年代,南沙地区先后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迁入。今黄阁镇麦姓、张姓,南沙街朱姓、罗姓等姓的族人祖先都是从珠玑巷迁徙南下的。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沙一度成为许多海外归侨的归宿地、“重生地”。20世纪50年代在南沙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华侨农场(后曾改名珠江农场),先后接收安置了来自印尼、越南等地的归侨近5000人。他们在海外颠沛流离,重投祖国怀抱后,在南沙人的热情接纳下,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和温暖。也是一片片像南沙这样的热土,对归国华侨的包容接纳,激发着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热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沙围垦。(资料图片)

1979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海外赤子》上映,一时火遍大江南北。电影讲述了华侨黄德深一家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国参加建设,虽然历经艰辛,仍矢志不渝、忠于祖国的故事。也许,许多人对电影故事的情节已经淡忘,但电影中的插曲《我爱你,中国》,却是耳熟能详。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这首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叶佩英原唱的经典歌曲,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回归祖国参与建设的豪迈精神抒发得酣畅淋漓。

这首歌曾经也是海外归侨邝常最爱听的一首歌。1952年11月,邝常被所在国遣返回国,进入南沙华侨农场工作,当过基建队副队长兼治保主任、工会主席。困难时期,曾缺衣少食,生活拮据,有人劝说他一起出外谋生,但他断然予以拒绝,不改初心,坚守阵地,努力打拼。后来,生活条件渐渐好转了,邝常担任农场落实政策办公室副主任,四个儿女都在南沙长大,家庭幸福。他曾回忆道,自从落户南沙,他的命运就注定与脚下这片土地连在了一起,与这里的山、水、人结下不解之缘。

来自华侨农场的伍嘉祥在谈起自己的亲身感悟时也曾说,从外地迁移南沙的人大多是从水上“漂”来的,“而生活在珠江农场的大沙田人,给漂泊苦命者一个安顿的家,一个避风的港湾。”血脉里流淌的博爱“基因”,让“这片土地成为游子的重生之地,而农场沙田人自己的善良人性也在不断地升华。”

情系故乡传承大爱立德

霍英东呕心沥血南沙梦

总觉得水乡人特别能干,不论是插秧、割禾、撑泥、斩蔗……样样功夫都做得又快又好。——艺术家王以诚

曾经的“水上人家”如今都已上岸居住,过上了好日子,但他们仍不忘妈祖,很多人常去大角山南沙天后宫祭拜妈祖。“这是霍英东先生为家乡留下的宝贵财富。”天后宫一位工作人员说。

霍英东出生在香港,祖辈是南沙疍民,小时候生活极为艰苦,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从事船运接驳生意的父亲在他7岁时去世,全靠母亲打工养家糊口。为节省一点钱,霍英东每天花半个钟头徒步上学。霍英东高中毕业后就去打工了,第一份工作是在轮船上铲煤,那时他才18岁。因体格太弱,这份工没能做上多久。后来他在太古船坞抡大锤打铁,也没能持续多久。在经历多番痛苦的打工生涯后,霍英东认为自己不适合给别人打工,应该独立创业。于是,他东拼西凑筹措资金,开了一间杂货店,赚来人生第一桶金,20世纪60年代,他已积累了巨额财富。

发家后,霍英东没有忘记家乡。1987年的一天,霍英东搭乘一艘小快艇考察珠江沿岸的水网地带,第一次踏足南沙。那时南沙还是一片荒芜,处处淤泥,人烟稀少。霍英东回忆说:“那时,我们船公司有几个人到南沙考察,先坐船到莲花山,然后去南沙,个个啼笑皆非,因为南沙连人影都没有一个,石塘荒废、寸草不生,说要开发南沙,在那里搞渡轮、搞客运码头,个个都反对。”但在霍英东心中,建设家乡心意已决,他斥巨资在南沙修路、架桥、建港口,政府也同步加快对南沙的开发建设,把昔日广州南部闭塞之地,变成区域交通中心和功能枢纽中心。

霍氏家族源于南沙水上人家,大多信仰妈祖文化,景仰妈祖品格。南沙大角山东南麓原本有一座明代的天妃庙,清乾隆年间重修,抗战时期庙宇再度被毁。20世纪90年代,霍英东决定捐资重建,取名“南沙天后宫”。南沙天后宫背靠郁郁葱葱的大角山,面朝烟波浩渺的伶仃洋,由广场、宫殿和南岭塔三部分构成,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规模为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

南沙天后宫广场上的妈祖像。

“霍英东建设南沙,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很大程度源自他对故乡的热爱,这也是妈祖精神在霍氏家族的体现。”栾成说。在广场抬眼望去,一排排殿堂建筑,一改传统闽粤天后庙一贯的家庙风格,集福建湄洲妈祖庙、北京故宫和南京中山陵格局于一体,依山层叠而上,气势磅礴,与岭南其他天后古庙截然不同,“其他天后古庙,纯粹是纪念庙宇,而南沙天后宫不仅是纪念妈祖的地方,而且将妈祖文化的缘起、生涯、生活等都聚集在一起展示,更富文化韵味,体现了妈祖向海而生,包容、无畏、大爱、进取的精神,也寄托了霍老先生借妈祖文化勉励霍氏家族以及南沙人拼搏发展,奉行大爱立德的优秀传统。”栾成说。

2003年,霍英东在南沙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南沙在我的心里永远是一个无法消失的梦。”他希望更多的港澳人士扎根南沙。

今天,这个梦想在南沙人的努力下,正在变成现实。截至目前,南沙已建成创享湾等港澳青创基地12家,入驻港澳台青创项目团队超500个,52个港澳商协会在南沙设立代表处。南沙还聘任港澳青年担任公职人员。

文化传承开拓创新

跃居世界性文化财富之列

妈祖信俗成湾区情感纽带

满城箫鼓一时喧,海舶频来天后尊。白昼滩前知浪静,醉歌归已近黄昏。

有约观潮买画船,年年游女到山前。天妃宮畔青青草,时有闲人拾翠钿。

沿街奉献露无声,彻夜灯光绕赤城。灿烂旌旗旗叶下,照来人影漫天明。

——清·竹枝词

如今,妈祖信俗也已成为世界性文化财富。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2013年,南沙妈祖信俗被列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妈祖信俗融入当地民俗,在传承中求新求变,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不断激励南沙人开拓进取。

文化传承求新求变

精神纽带联结海内外

相传,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林默诞辰日,后来,这天也被称为妈祖诞或天后诞。每年逢妈祖诞,南沙天后宫人山人海,这是南沙人纪念妈祖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传统妈祖信俗的核心。

2023年的妈祖诞,南沙天后宫里,除了南沙当地人,还有来自中山、东莞、顺德及港澳地区的人士也到此贺诞,反映人们对博爱、安宁、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

同时,妈祖文化也在世代传承中求新求变。作为南沙区旅游协会会长,陈亮元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妈祖文化,近年南沙专门制定了妈祖信俗传承人培养管理办法,每年定期举办“妈祖大学堂”,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妈祖开笔礼活动。将妈祖文化融入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甚至借助新科技,将妈祖文化活动“搬”到线上。

很多曾经依海而生的海外华侨也没有忘记南沙妈祖文化。2022年,在第一届妈祖诗词楹联全球征集比赛中,很多华人华侨用真诚的文字表达了对妈祖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在栾成看来,经过千年岁月,南沙妈祖文化已成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成了联系粤港澳大湾区、海外华人及沟通世界各地的文化桥梁和情感纽带。南沙妈祖信俗由于地缘关系特色,具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团结交流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南沙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南沙妈祖信俗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随着南沙妈祖信俗传播范围及影响力渐广,以南沙天后宫为代表的妈祖宫庙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妈祖文化交流的中心。

向“海”图强又遨游太空

厚重文化酝酿不懈动力

妈祖文化是南沙人前进的一大精神动力,并在新一代南沙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创新。2022年12月,随着当年最后一班“巨轮”出港,广州港货物吞吐量6.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86万标箱。

罗马非一日建成。广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2000多年的港口历史就是2000多年城建历史的浓缩和见证。疍家人的渔船靠岸处,变成世界性大港、国际邮轮母港,成为广州国际航运枢纽核心承载区,拥有180多条班轮航线通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江海铁多式联运“链”接全球。曾经的破旧小艇,变成国际货轮、豪华邮轮,庞大的港口实力,吸引了马士基、中远海运等国内国际航运巨头集聚。

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沙冷链项目。

南沙向海而生,还飞向太空。今年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执行此次任务的运载火箭是总部位于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生产的首批火箭之一。这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南沙的骄傲。

从积沙成田到屯田开村,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走到近代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沙不断拔高:1993年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设立南沙区,2008年成立保税港区,2012年设立为国家级新区,2015年南沙新区片区被纳入国家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南沙已经走向舞台中央。

一份份成绩单的背后,少不了优秀文化的精神支撑,而妈祖文化在南沙已延续近千年,是南沙特色文化脉络之一,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栾成说,妈祖信俗展示了南沙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引导、培育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让南沙充满张力与活力。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冯镜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忠安 通讯员 南宣、黄阁宣、段湘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耿旭静对此文有较大贡献)

[ 编辑: 李若凡 ]

大家都在看

  • 重庆的地标性建筑有哪些?重庆十大标志性建筑

    重庆的地标性建筑有哪些?重庆十大标志性建筑 山城重庆,魅力之城。重庆是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的璀璨明珠,具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吃一口火锅,安逸!逛一逛山城,3D立体环绕!那你知道重庆的地标性建筑有哪些?现在世界之最网小编为大家介绍重 ... 建筑之最10-04

  • 哈利法塔,塔高828米,世界建筑高度之最

    哈利法塔,塔高828米,世界建筑高度之最 旅行团把参观哈利法塔放在最后一天的下午。哈利法塔目前是世界最高,828米,楼层总数162层,造价15亿美元,2004年开始建,2010年建成。为什么叫哈利法塔呢?是因为这栋楼在2009年的时候因为资金问题,差点成为烂尾楼 ... 建筑之最09-29

  • 世界最高桥梁排名前十名,有8座在中国

    世界最高桥梁排名前十名,有8座在中国 桥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需品,而对于山川险峻的地区更是少不了。桥梁可以跨越一整片海域、连接巍巍高山、绵长湖泊,为人们的交通提供极大的便利。现在世界之最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最高桥梁排名前十名,有8座在中国 ... 建筑之最09-08

  • 山西应县木塔,是古人的“天空之城”,它千年不倒究竟有何秘密?

    山西应县木塔,是古人的“天空之城”,它千年不倒究竟有何秘密? 每次来看应县木塔都是一次无声的告别,这座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木塔再过32年就满千岁了,而它在经历了多次大地震、数次战争后虽然屹立不倒却开始倾斜,最顶级的专家学者也没能拿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无可奈 ... 建筑之最08-29

  • 上海十大标志性建筑排行榜,东方明珠塔排第一位

    上海十大标志性建筑排行榜,东方明珠塔排第一位 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拥有着众多的建筑地标。这些地标不仅代表着上海的繁荣和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象征。今天世界之最网小编就带大家去看一看上海十大标志性建筑排行榜,想了解 ... 建筑之最08-25

  • 全球最大、最高木结构建筑相继亮相

    全球最大、最高木结构建筑相继亮相 GA编者按:近些年来,“大型木材”建筑创新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因其可持续性和技术优势,在全球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青睐和重视。在巴黎奥运会上,多栋重型木结构建筑惊艳亮相,而作为2025世博会的总设计师,藤本壮介更 ... 建筑之最08-23

  • 应县木塔,世界著名三大奇塔之一

    应县木塔,世界著名三大奇塔之一 从大同出来,走高速公路,我去应县看木塔。应县木塔举世闻名,它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奇迹,成为铁、石、木三种材质结构的世界建筑之最。我慕名而来,下了高速公路,远远地看见了木塔高大的 ... 建筑之最08-17

  • 越王楼,天下诗文第一楼,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

    越王楼,天下诗文第一楼,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 越王楼位于绵阳市中心,坐落在涪江江畔,是一座集阁、楼、亭、殿、廊、塔于一体的仿古建筑,始建于唐朝时期,重建于2007年,这座古楼在唐朝就是四大名楼之首,其高十丈,现代在其基础上进行重建,有15层,高99米,乃 ... 建筑之最08-07

  • 长安翼!奥体建筑圈“最魅惑”的翅膀...

    长安翼!奥体建筑圈“最魅惑”的翅膀... 超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地标形象,越是优越的建筑,被时代铭记的概率越高。为什么W酒店能够火爆出圈,除了奢侈品酒店品牌之外,矗立在曲江池之上的异形建筑,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然而在奥体中心“异形建筑”可以说是遍 ... 建筑之最08-07

  • 武汉著名的六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名列第一

    武汉著名的六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名列第一 武汉,是一座与水结缘,倚桥而兴的城市,武汉的桥梁,更是牵扯着几代人的记忆。每次架起一座桥,不仅会影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有时整个城市的格局都会随之变化。那你知道武汉有哪几座长江大桥?接下来世界之最 ... 建筑之最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