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布达拉宫”,堪称“华侨建筑之最”,单是楹联就不同凡响

发布者:浪迹天涯 2023-6-28 02:54


在广东清远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村,有一座叫“学发公祠”的古建筑,中西合璧,气势恢弘,工艺精湛,堪称“广东省华侨建筑规模之最”,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故而又被称为“广东的布达拉宫”。


学发公祠是一名马来西亚华侨朱海均先生所建,目的是为了纪念朱海均的先父朱学发。朱海均生于阳山,1915年,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做矿工,多年打拼之后,朱海均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商界巨子,中国人特有的桑梓情怀,令朱海均在经商成功后更加牵挂家人,并从1923年开始,在家乡开始着手建造这座以父亲名字命名的私家宅邸。


学发公祠的建造曾经成为阳山县的一大盛事。朱海均亲自设计房屋结构,雇佣了周边几乎所有的劳动工人,由于一些建筑材料需要从国外购置,学发公祠初建的几年常常有装载建筑材料的轮船停泊在周边的河道上。



学发公祠正门前的两根石柱就是在马来西亚打造完成之后,用轮船运到阳山来的,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朱海均为这座建筑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历时12年,1935年,学发公祠终于基本落成,总占地面积1094 1.4平方米,被称为“广东省华侨建筑规模之最”。


公祠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就前面的一些平房,具有客家的祠堂式的特点,后面的四层大楼全部都是按照外国的建筑风格建造的。学发公祠,背山面水,坐南朝北,分前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后座又分为主楼及东西两副楼,主楼的廊、柱、顶、窗、门大量采用了西方建筑样式,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同时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对于当年的阳山甚至整个中国来说,学发公祠的建造不管从工艺上还是建筑材料上都史无前例。


大楼还有一大亮点是,全部的楹联都是出自名家朱汝珍之手,以姓朱人的起源, 以及朱姓人在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名人的故事来写的。


朱汝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的榜眼,1929年移居香港办学,在此期间,朱海均与朱汝珍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朱海均便邀请朱汝珍为学发公祠撰写对联,“学发公祠”四个大字,也是由朱汝珍亲手所写。


学发公祠中一共有11块匾,13副对联,每副对联涵盖一个朱氏历史名人的故事,这些对联蕴藏着极高的文学造诣,是文化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珍宝。



作为这座房屋的主人朱海均,在房屋落成后只住了一个月,便因工作回到了海外,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归来。但学发公祠却没有因此沉寂,近百年的时光里,学发公祠接纳了各个时代不同身份的住户,也见证了阳山的变迁和发展。


建筑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建筑本身,它承载着建造者与使用者的情怀与梦想,学发公祠承载着阳山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精神,也寄托着他们独特的家国情怀与故园情思。


网友们,你们家乡有哪些具有特色的古建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不嫌弃的给小编一个赞,你的支持是小编勤奋创作的源动力!诚谢!

想了解广东更多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欢迎关注“行走广东”,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属“行走广东”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