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庵、大云院、龙门寺…藏在山西小县城的绝美古建,世间罕见

发布者:韭菜哥哥 2023-1-9 16:13

这是个不起眼的山西小县城,这是个非同寻常的小县城,这里不仅有罕见的五代壁画和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建筑,这里还有许多罕见的国宝建筑令人惊叹。

天台庵

平顺县王曲村的天台庵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建筑,其深远的出檐,起翘的翼角,正如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美丽动人。

天台庵位于山西长治平顺县王曲村中心一座小山坡上,天台庵始建于唐末五代时期,原是一座天台宗寺院。天台宗是本土化佛教最早的一个流派,由智顗大师(538年—597年)创立于隋代,因他常驻天台山,故而得名。

天台庵的规模并不大,遗留的只有大殿一座和唐碑一通。规模不大的天台庵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建筑,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

大殿单檐歇山顶,屋坡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

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此殿的琉璃脊饰当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风。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正侧两面明间较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

天台庵的屋顶,已经比南禅寺和广仁王庙稍高了一点,包括佛光寺东大殿的举高,都比南禅寺高。越早一点的建筑,屋顶越比较平缓,越到晚期的建筑,屋顶就起来了,就举高了。

大云院

大云院为中国仅存的三座五代木构建筑之一,大云院大佛殿在建筑上普拍枋的构件,让它成为中国现存建筑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实例。

大云院在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

大云院由山门兼天王殿、大佛殿及东西配殿、三佛殿组成,最宝贵的自然是核心建筑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修建的大佛殿了。

五代历史持续时间较短,古建筑能够遗留至今的已经极少,因此大佛殿尤为宝贵。

大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椽伏对后乳伏,通檐用三柱,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与明次问补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转角斗拱出斜拱斜昂,圆柱方额,飞檐起翘,形制古朴,巍峨壮观。

大云院著名的还有大佛殿壁画。大佛殿内斗、枋、替木等构件上还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中稀有之例。大云院壁画是国内面积最大,保存最精美的五代壁画。大佛殿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二十一平方米,唐代画风犹存,是中国现存寺观中唯一的五代壁画遗作。

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富有传奇色彩。八个伎乐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现出神姿仙态。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势至二菩萨。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有五代彩画11平方米。

龙门寺

平顺龙门寺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几乎是我国建筑历史的缩影,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立体博物馆”。

龙门寺位于山西长治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北山坳里。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寺院建于半山腰的缓坡上,南北走向,顺地势层层升起,前低后高,显得庄严肃穆,颇具气势。

龙门寺西配殿是我国现存唐至五代时期悬山顶建筑的唯一实例,极其珍贵。它是寺内现存建筑中最早的,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坡平缓,柱子粗壮,殿内没有立柱,梁枋规整简洁,几乎完整地保存了唐代悬山式木结构建筑的风韵。

龙门寺的主殿是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是龙门寺中位置最高、体量最大的唯一一座歇山式建筑。

龙门寺最令人惊叹的是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虽无确切建年,但具有金代建筑特征。中轴线上的燃灯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呈现出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东配殿与西配殿相对而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前后插廊,为明代弘治年间补建。

龙门寺这座宝藏寺院的奇特之处在于,各时期的古建遗产汇集一处,规划完整,让这座寺庙成为一处耀眼的所在。

淳化寺

平顺县阳高乡阳高村的淳化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北齐天宝年间,最初叫龙门禅院,属于现在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龙门寺的下院,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改为淳化寺,如今只有一座大殿以及两尊石经幢。

淳化寺正殿为一处较为完整的金代遗构,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九脊顶,柱头有普拍方,无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假昂。它小巧秀美,翼角飞扬,梁栿平直,简洁规整,建筑绝美。

佛头寺

佛头寺位于山西长治平顺县城东北50公里的阳高村,建在村中土丘上,距平顺大云院20公里左右,因后靠山形似佛头而得名,寺内最精彩的是五代壁画。

佛头寺现仅存佛殿一座,佛头寺从单檐九脊顶到外檐的斗拱,及内部梁架等,都完整的保留了晋东南地区北宋时期的建筑手法。

佛头寺内墙上有二十四诸天壁画,为2010年9月在修缮施工时于内壁发现并剥离出的,总面积为36.6平米,内容为二十四诸天的群像。

壁画绘制在大殿内的东、西两壁上和后檐墙体上,画师运用了沥粉堆金、工笔重彩的手法,完整的展现了佛教中护法诸神二十四诸天的形象,壁画现在能辨认出来的还有增长天、广目天、月宫天、金刚天、摩刹天、散刹天、韦驮天、菩提天、鬼母天等几位。

纵观这壁画,布局结构精巧,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画风自然,从强烈的对比中塑造特点,有着强烈节奏感和韵律感。从工艺上来讲,这堂壁画以石绿、朱红为基调,笔力刚劲,技法娴熟,颜料稳定性极好,可说是技法高致。

金灯寺

平顺深山藏古寺,最不可思议的就是金灯寺,它建在悬崖峭壁上,它就是被誉为“上党悬空寺”,金灯寺的石窟造像也被誉为中国石窟造像尾声的巅峰。

金灯寺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东南60公里杏城镇背泉村的悬崖峭壁上。金灯寺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其中石窟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唐、宋圆润风格之遗风。

金灯寺创建于北齐天保(550~557)年间,目前遗存皆为明代石窟造像,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水陆殿。

水陆殿,也是金灯寺最为精华之所在地,也是国内石窟造像的罕见所在。

水陆殿是仿木结构的三间殿堂,殿内明间扇面墙就原岩体凿成,殿内有三座大佛,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居中,双目慧祥摄人心魄,左边端坐文殊菩萨,右边端坐普贤菩萨,神奇的是殿内一汪碧水,泉水从殿西北角石缝中流出注入水池,清澈见底。

山西长治平顺的古建筑不止有这些,它还有九天圣母庙,回龙寺等古建筑,古建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