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古代建筑之先河 遗存独特的建筑布局——赵王城建筑风格、布局和历史地位

发布者:秀才有理 2023-1-14 05:21

赵敬候元年(前386年)始定都邯郸,直至公元前228年秦破邯郸灭赵。学术界一般认为赵国都城邯郸城由郭城即“大北城”和宫城群“赵王城”组成。考古资料证实赵王城是都城邯郸的“宫城”,大北城是旧城,这说明大北城和赵王城构成了双城格局。其中赵王城是比较单纯的宫殿建筑群区,是城市的政治核心区,而大北城旧城区内的老政治区域是次一级的政治城区,在战国中晚期,主要是城市民居,其中包括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区,而大北城的中北部和西北部一带属于政治区域,包括宫殿和官署建筑,中南部和东部一带为民居和手工业作坊区。因古代故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缩影。古代宫城是古代都城的政治中枢,宫城之中的大朝正殿是宫城的基点与主要政治活动平台。赵王城的建筑结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赵王城的品字形结构和布局

赵王城遗址由西城、东城和小北城三部分组成,呈“品”字形布局,这是邯郸城市格局特色的典型代表。其中西城在宫城三城之中保存最为完整,四面城垣全部矗立尚存于地面。城池形制也最为规整,几乎接近正方形。西城应是宫城的核心区,或言是宫城的主城,城内建造有全城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龙台”。城内建筑基址群组的数量也最多,分布比其他二城相对稠密,而东城和北城的重要性不如西城,但是他们是赵王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称之为“亚宫城”。西城的主要建筑群,集中分布在城区的东二分之一区域,而城区西半部稀疏,近于空旷区域。东城与之相反,主要建筑群集中分布在城区的西二分之一区域,而城区东半部显得空旷。西城建筑布局东密而重、西疏而轻;东城则相反。这种建筑格局是为了城市建筑群安全的有效防御。同时从整体观察赵王城的格局,西城东密,东城西密,北城的建筑群可能偏居南部,与东西二城的情况一样也向中央部位汇聚,因此赵王城内建筑群的总体格局均是向心状汇聚,三城内建筑互为背靠依托,均面向开阔地,这些空旷区域有助于衬托背后宫殿建筑的宏伟和庄严,也是防御入侵城池的重要缓冲地带,也有助于军事瞭望,也由此推断赵王城是真正的品字形格局,是事先总体设计规划的作品。

西城的宫殿建筑结构布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刘庆柱先生曾在《关于赵王城在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对赵王城的宫城建筑结构、布局和历史地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结合赵王城考古发掘史料证实赵王城品字形布局、三大殿建筑布局和龙台居中、居前居高的特色,奠定了赵王城在中国古代宫城建筑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

西城是赵国都城邯郸城中地势最高的地方,西城又是赵王城即赵都赵王邯郸城之中地势最高的地方,西城也是赵王城的三座城中形制布局最为规范的。西城平面近方形,它体现了夏商周以来流行的“崇方”特点。

如果将赵王城三城的总体布局视作坐北朝南,则西城内的建筑群大致分为南北纵列的三组,其中中央一组规模最大的是核心宫殿建筑,其中1号台就是俗称的“龙台”,与2号台、3号台地面夯土建筑基址南北纵列呈一轴线,这三座大型夯土台,应为三座大型高台建筑宫殿建筑基址,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都城之中、宫城之内南北排列最早的“三大殿”,其对后代都城之宫城之大朝正殿建设影响深远。如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的“三大殿”、唐长安城宫城中的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等;同时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资料,西城四面均辟宫门,秦汉至明清时代都城的宫城四面置宫门成为定制,赵王城应是开启这一宫城城门配置制度的先河。

西城的“龙台”是宫城之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它应该是宫城中的“大朝正殿”。从西城东西居中的南北三座大型夯土基址可以看出,西城的中轴线是南北向的,而三座大型夯土基址均在这条中轴线上,这体现出“龙台”的“居中”特点;“龙台”在西城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的南端,它反映出“龙台”的“居前”特色;如前所述,赵王城是赵国都城邯郸城中地势最高的地方,西城又是赵王城中地势最高的地方,“龙台”则是西城之中地势最高的地方,作为“大朝正殿”的“龙台”之“居高”特殊现象是一目了然的。赵王城西城中“龙台”的“居中”“居前”“居高”,突出反映了王权至高无上的思想,它对以后历代“大朝正殿”布局形制设计影响深远,如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前殿、汉魏洛阳城北魏宫城的太极殿、唐长安城宫城的太极殿和大明宫的含元殿、隋唐洛阳城宫城的乾元殿、北宋东京城大内的大庆殿、元大都宫城的大明殿、明清北京城故宫的奉天殿和太和殿等,在其各自都城之宫城中均处于“居中”“居前”“居高”位置。

由此可见赵王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保护好这样一座有着重大历史意义、承载着重要文化遗产信息的古代都城,意义重大。

东城、北城的建筑结构

东城建筑群的方向和布局,如果与西城一样,亦按照坐北向南为基础观察,则存在一组南北纵列轴线,同时东城唯一的一组建筑群几乎占据了全城的西半部,即集中分布在城区的西二分之一区域,而城区的东二分之一区域显得空旷,城区东半部几乎为空白区,和西城正好相反,构成了西密而重,东疏而轻的格局,彰显了宫殿建筑的宏伟,同时更好地防御城池。

北城现保存情况较差,同时经过调查勘探,地下遗存比较贫乏。保存较好的西南部一带,存有一座编号10号的夯土台建筑基址,面积规模仅次于1号夯土台建筑基址,由此看来,北城亦是宫殿群建筑分布区。北城的建筑群可能偏居南部,与东西二城的情况一样也向中央部位汇聚,因此赵王城内建筑群的总体格局均是向心状汇聚,三城内建筑互为背靠依托,均面向开阔地。

城南防御壕沟系统

赵王城外的护城壕沟系统。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存在内外两组壕沟。内壕沟即城垣外侧不远处的护城河系统,西城西侧、南侧和东城南侧均已发现完整的城壕。外组壕沟发现于王城以南1000米处,西段发现长度1500余米,主体部分由人工开粒开挖的3条并行壕沟组成,间距10米,西段与渚河相连;东段发现长度1200余米,为一条壕沟的形制,向东延伸,东段情况尚未探明,推测应与天然河道相连通。王城以西的外组护城壕沟应是利用渚河的天然河道,距离西城西垣约700—1200米。现在还不清楚王城北面和东面外组壕沟的结构情况,根据段宏振著作《赵都邯郸城研究》若干线索推测,赵王城北城东垣和大北城南垣的曲折,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迁就河流所致。王城与大北城相隔间距的形成,或许正是因此原因而形成的城市特殊格局。

人工壕沟与天然河道的紧密结合,构建而成了邯郸城的完整防御壕沟系统。其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资源,这一理念正与《管子》中建城思想相符,成为邯郸城建筑格局的一个鲜明亮点。

阙台

考古发掘证实:赵王城遗址西城西城门遗址4号城门,自西向东依次为城壕、阙台、门道、城垣内侧防御排水设施(防雨铺瓦和排水槽道),这种赵王城西门外侧建有双阙,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所见最早的城门阙台建筑实例,双阙台建筑与城门道及城墙浑然一体,规模巨大,形制规整,为研究城阙建筑的兴起和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另外,根据现有发现推测,赵王城西门的门洞壁体设立柱,顶部架梁,或有城楼;门洞呈矩形或近梯形,一门两道、双扇重门,这些都为研究东周城门建筑提供了新依据。

赵王城是迄今为止国内战国时期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国都城,简要概括其特点如下:第一、赵王城与大北城共同构成典型的“双城”建筑模式;第二、其宫殿建筑群与城市居民典型的城市功能划分;第三、赵王城西城三大殿的建筑模式和结构,以及“龙台”居中、、居前、居高和城垣四面开辟宫门的建筑模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先河;第四、赵王城存在内壕沟(护城河)与外壕沟两个防御体系;第五、考古资料证实:赵王城内西城、东城和北城建筑群的总体格局均是向心状汇聚,三城内建筑互为背靠依托,均面向开阔地的建筑格局是比较好的防御体系;赵王城西城西门独特的建筑形式,门外两侧建有双阙,是我国考古发现所见最早的城门阙台建筑实例。

依据上述这些重要考古发现,文物部门通过赵王城一号夯土基址、三号夯土基址、四号城门阙等文物保护工程,重点展示了赵王城宫城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历史地位。正是前后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努力,让“赵王城遗址”通过文物保护工程展示活起来,为赵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