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奉仙观,荆、柿、枣、桑木为梁柱的大殿

发布者:金华大帅 2023-1-18 16:54

2017年去济源,那天一早看完济渎庙和延庆寺塔后,去奉仙观。奉仙观位于济源市区的荆梁北街。观坐北朝南,山门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

门上是国保碑,2001年的五批国保,要说是比较早的了,济渎庙是四批国保。

奉仙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因大殿中有一荆木梁,故俗称荆梁观。现存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东西4座配殿,形成二进院落。占地差不多有5000平米。

明代的玉皇殿,面阔三间,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单檐歇山顶。

看说明,殿顶正脊的琉璃瓦构件上有花卉、龙凤等图案还是明代的原物,色彩还很鲜艳,那起码也有400来年了。

二进院子,中间一碑亭,里面是唐代的太上老君石像碑,碑高3米,宽1.1米,拿玻璃罩子罩着,反光,不好拍。碑额上雕6龙盘顶似半圆形,中间是老子端,两边各一侍童。有碑文,但字看不很清楚,看网上说,大意是:“说古道今,称颂大唐盛世,四方太平,尊崇老子”。李审撰文,沮渠智烈书,赵文素镌,由洛阳居住的李姓二百余人出资树立,为奉仙观落成祝贺。那应该既是唐垂拱元年(685年)的碑了。

清末民初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评价该碑:“文章之宏瞻,书法之遒美,碑身匀称,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叶昌炽字颂鲁,别字治庸,号鞠裳,。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著名藏书家和金石学家,是第一位确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价值的人。为晚清金石的代表人物。

碑亭后面是奉仙观的重头戏——三清大殿,大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顶。殿采取减柱造。大殿常规应有8根柱支撑,可这里只用了2根。为我国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北宋时,著名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并免除奉仙观田地租税,贺兰栖真对奉仙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

据说殿与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齐名,是河南省现存5座金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全国重要的金代单体木构建筑之一,有说为河南最古老的三座木结构建筑之一,纯度最高。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有说梁思成说的,不知确切)高度评价此殿“手法豪放,运思奇特”。

大殿用材奇特:清乾隆年间《济源县志》云此殿“荆木、柿木为梁,桑木、枣木为柱,皆合两三围,长两丈许”。四种木头谐音“今、死、早、丧”,十分不吉利。三清大殿却用这四种木材作为栋梁。

这是柿木梁,长9.1米,直径0.76米,采于克井乡柿槟村,距北8里。

现在也可以看那柱子上那黑色的清代的记录,说明四根木材的来历。

这是那桑木柱,高7.1米,直径0.7米,出于轵城桑榆河村,距南20里。

另外还有荆木梁和枣木柱,我没拍到。荆木梁,长9.1米,直径0.83米,出于思礼乡荆王村,距北8里;枣木柱,高7.1米,直径0.76厘米,出于承留镇枣林村,距西18里;

相传这四根梁柱是北宋时期奉仙观住持道士贺兰栖真在济源内找到的。县志、碑刻均有记载,木材产地皆因树而改成现在的地名。据说荆王、枣林、柿槟、桑榆河这四个村名至今还在使用。其实大殿里用木料很多,只是这四根比较稀奇吧。

另外,寺内还有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诗并记》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碑刻,没想到,看着不起眼的奉仙观,如此多的遗存和故事。我没有细看,有点遗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