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之谜(415)明成祖朱棣之长陵

发布者:鹰眼银狐 2023-4-16 23:33

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1424年

在位时间:1402~1424年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360年出生,1370年被封为燕王。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儿子,长子朱标因病去世后,想立朱棣为太子。按照封建礼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大臣们一致反对立朱棣为太子。朱元璋只好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对此愤愤不平。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在心腹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怂恿下,开始削藩。将周王、岷王、代王、齐王的王爵先后削去,降为平民,湘王全家自焚而死。然后准备削夺实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的爵位。朱棣听到五王的命运,为了躲避迫害,开始装疯卖傻,假装疯病。整天披头散发,在街上大喊大叫,抢夺别人的食物,狼吞虎咽。有时睡在路边沟渠,几天不起。夏天在屋里生着火炉,穿着皮袄烤火,还瑟瑟发抖。

朱允炆密令谢贵和北平都指挥张信,设法逮捕朱棣。张信向燕王朱棣告密,朱棣计杀谢贵等人。

朱棣于1399年秋,以“清君侧”为借口,以“靖难”为名,起兵南征。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朱棣将耿炳文率领前来讨伐的30万大军击溃。惠帝朱允炆又派李景隆率50万大军出征,朱棣诱敌深入,大败李景隆部队于北平城下。又在白沟河和济南展开大战,一举歼灭李景隆主力部队。

朱棣的“靖难”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进占镇江,准备进攻京城。朱棣拒绝了朱允炆的求和,率大军兵临京师城下。据守金川门的谷王和李景隆开门迎降,京师随破。惠帝朱允炆去向不明,历时三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称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将陆续捕获的建文王朝旧臣以残酷的刑法杀戮,甚至诛灭三族。旧臣景清在朱棣即位后,刺杀朱棣未成,被朱棣剥皮后,悬于城门之上。并将景清全家诛杀,而且株连左邻右舍,甚至连他出生的村子也都斩尽杀绝。先后被杀的人达数万之多,史书称之“瓜蔓抄”

朱棣对跟随他“靖难”夺位的功臣都给予提拔重用,将周、齐、代、岷四王的原爵恢复。但等统治巩固后,又将包括这四王在内的其他诸王,以各种借口废黜或削夺其兵权。此后,朱棣开始减轻刑罚,停止滥杀,以尽快改变滥杀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紧张局面。

削藩以后,为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防止外寇入侵,朱棣决定迁都北平。于1406年开始营建北京城,1421年正式北迁。

郑和率三千人的船队七次下南洋

朱棣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和发展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使永乐朝的经济比洪武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冶铁业和造船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国家。

朱棣特别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意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1403年,朱棣命令解缙组织编纂(zuan)《永乐大典》,历时四年,于1407年完成。《永乐大典》共22937卷,约3亿7千万字,内容包括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等等。朱棣审阅后,非常满意,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命人抄写了两部。可惜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书大部遭焚毁和被掠走。

朱棣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广泛开展对外贸易。于1405年后,多次派郑和率近3000人的远洋船队,携带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日用品等,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洋沿岸、非洲东海岸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和贸易。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使节纷纷来中国访问,建立邦交和贸易关系。中国到东南亚的侨民迅速增多,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南洋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朱棣非常重视北方的安定和发展,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的未竟之业,以通好和防御两种策略,巩固和发展大明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事业。朱棣组织了五次远征漠北,招抚了瓦剌马哈木、太平、巴图孛罗所部。

公元1424年,朱棣再次亲征漠北,长途跋涉,将士劳顿,却没有找到敌人的踪影,朱棣下令班师回京。途中,朱棣一病不起,于1424年夏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附近),享年65岁。葬北京昌平天寿山长陵。

北京昌平天寿山明成祖朱棣长陵:

长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中央,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是明十三陵中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明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之作。

1413年二月,工程浩大的玄宫建成。朱棣把死了数年的皇后徐氏尸骨由南京迁葬长陵,成了十三陵中第一个墓葬者。1427年3月,陵园殿宇工程大体告竣,前后用了18年时间。

长陵规模宏大,气势宏伟。作为后代共用的神道,及其南端的石牌坊、大宫门、碑楼、石人、石兽等,最初都是长陵建筑的一部分。长陵地面形制仿照明太祖孝陵,平面前方后圆形。

长陵最南端,凤凰山左右夹持中间一座六柱五间石牌坊,上面覆盖庑殿式屋顶十一座。

石牌坊之北为三孔石拱桥,北二里为大红门(陵寝正门)。门前立石碑两通,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城垣以土石垒成,绵亘四十余里,险要处皆设关口,建敌楼、吊桥,派兵把守。

大红门北为碑亭,重檐歇山式建筑。亭内竖立三丈多高的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之子仁宗朱高炽(chi)撰写。神道两侧排列石兽、石翁仲共十八对。石像生尽头是棂星门,也称龙凤门,龙凤门有门三道。

七孔桥、五音桥位于棂星门之北。

陵园第一道门为长陵门。从石牌坊到长陵门之神道长十五里。院内各建神厨五间,神厨前有碑亭一座,内有龙头龟趺(fu)驮石碑一块。碑亭之后有门三道,称祾恩门,内设帛炉二座。

进入祾恩门就能看到

建在三层台阶上的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是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与故宫太和殿十分相似。它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仿照皇宫金銮殿修建,规模极大,等级至高。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明柱承托殿顶,中央的四根楠木直径1.17米,最高的达12米。梁、柱、檩、椽、斗拱等木构件,都是楠木制作。因而人们称该店为楠木大殿。修建大殿的楠木都是产于四川、湖广、江西深山老林中,生长数百年才能成材。经过崎岖的山路、千里水路,运到十三陵工地。工程浩大,不知要耗费多少银两。

祾恩殿后为内红门,门内有五供台,五供台上安放石炉一、烛台、花瓶各二。

后院为宝城。宝城为半圆形,周长1000余米,高10米,外侧雉堞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像一座封闭的城堡。宝城的前部,沿中轴线方向,建有方城和明楼。方城高13米。宝城圆形封土堆下,是明成祖朱棣玄宫。

明楼重檐歇山,内石碑额题“大明”篆字,碑刻隶书“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明成祖朱棣就安葬在这里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