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纪录!俄宇航员太空驻留878天,中国航天员有无可能赶超?

发布者:闲云悠雨 2024-2-7 08:16

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 (Oleg Kononenko) 打破了人类在太空停留总时长的世界纪录,在太空总共度过了878天11小时29分48秒。俄联邦航天局称,预计到2024年6月5日,科诺年科的太空停留总时长将达到1000天,目前科诺年科现在已完成自己在国际空间站的第五次飞行(2008年第一次飞往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自1998年开始建造,至今已经有近25年的时间了。目前有常驻航天员数名,他们进行各种科研活动,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研究。

在国际空间站上,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植物生长和发育实验,探索在微重力环境下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未来的太空农业和人类在太空的长期居住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国际空间站还进行了许多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了微重力环境对物质性质和行为的影响,为新材料、新药物等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国际空间站上,科学家们还研究了人类在太空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为未来人类长期在太空生活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同时,国际空间站还为地球上的气候观测、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国际空间站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平台,为人类探索太空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际空间站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在早期中国航天科技尚不发达的时候,中国曾积极主张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以期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自身的航天技术水平。然而,美国等一些国家却以接口不规范等理由拒绝了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甚至还出台了相关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中国航天的各种合作。

这一决策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决心。面对技术封锁和排斥,中国航天科技人员并没有气馁,而是坚定地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建造了自己的空间站,并逐步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的跨越。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空间站的科研活动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中国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这些实验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如今,中国空间站已经成为国际空间站的重要补充,为全球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与国际合作,中国空间站也成为了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载体,推动了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进步。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正是由于在面对技术封锁和排斥时坚定地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才有了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同时,中国也始终秉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太空合作,为推动人类太空探索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现如今我国空间站已经基本建成,已经先后有数批航天员进驻空间站,由于是在建造阶段,目前航天员主要是飞行员出生,不过最近两次发射,已经开始带载荷专家了,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主要作为指令长负责飞船的操控等。

目前我国已经有20人先后进驻过或者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他们是杨利伟、费俊龙、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刘洋、王亚平、邓清明、陈冬、汤洪波、叶光富、蔡旭哲、张陆、朱杨柱、桂海潮、唐胜杰、江新林,18名男性,2名女性。目前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仍在轨执行任务。

目前我国在轨总时长最长的是陈冬,陈冬曾经两次前往太空。第一次是2016年10月17日至11月18日,陈冬与景海鹏一起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第二次是2022年6月5日,作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的陈冬和战友一道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然后在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返回,在轨总时长突破200天。

相较于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我们的载人航天进行的比较晚,而且由于需要自己建设空间站,目前在在轨驻留总时长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空间站的建设完成,已经允许航天员们在太空长时间驻留。在汤洪波完成神舟十七号任务之后,会成为我国在轨总时长最长的人,两次6个月的飞行,在轨总时长将达到1年。

看起来和国际空间站的这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汤洪波胜在更年轻,在神舟十七号任务之后,或许还会担任飞行任务的指令长,他的总时长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是我国在轨第一人。至于达到878天,以我们目前的载人航天技术和航天员储备,未来是有可能会有航天员打破这个记录。但这要看总体任务安排,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这个纪录。

根据最新的新闻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于2022年全面启动,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类,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这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开始选拔第四批航天员,并将开展更多样的太空研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这一重要进展,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实力和成就,也为全球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共同推动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进步。同时,通过选拔载荷专家,也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将推动中国在太空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