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C919首次商飞,勿忘中国航空第一人

发布者:金华大帅 2023-6-13 06:51


各位朋友

这是白驹说的第5个历史故事

(全文共7365字/阅读需17分钟)



近日,中国航空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载着130余名旅客完成首次商业飞行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顺利抵达北京

自5月29日起,C919也将在上海至成都航线上进行常态化商业运营

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航空业终于打破欧美垄断,拥有了自己的干线飞机

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大飞机的辛酸历史也将一去不复返大飞机

史诗级里程碑的背后,离不开无数航空先驱的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而谈到中国航空史,必然绕不开一个名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航空先驱




01



初秋时分,美国加州奥克兰郊外,一架前后双翼飞机正停在一片宽阔的空地上。

航空发动机持续发出沉闷的轰鸣声,机身周围三五个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做着起飞前的最后准备。

就在四天前,他们刚经历过一次试飞,飞机虽然成功升空,但没一会儿便突然下坠,万幸的是飞行员并未受伤。

或许是还没摆脱前一次试飞失败的阴影,助手们的眉宇间都不免多了一丝凝重。

此时,年轻的飞行员同样在机舱内进行着最后的检查,耐心仔细地排查飞机的各项技术状况。从他的镇定自若的神情中,大家能够感受到他的炽热、乐观以及坚定。这是他自己亲手设计和制造的飞机。

一切准备就绪。飞行员深吸一口气,随后向助手们发出起飞申请。

推杆、加油、放下手刹,在飞行员一气呵成的操作下,飞机开始缓缓滑动。飞机在跑道上逐渐加速,随着机头的抬起,整个飞机跟着腾空而起,飞向蓝天。

地面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飞行员兴奋地紧握操纵杆,此时的飞行高度已达到4.6米。

300米、500米、700米,当直线飞行800米后,飞行员决定再完成一个空中转弯的动作。就在这时,飞机螺旋桨突然断裂,动力系统随之瘫痪。千钧一发之际,飞行员竭尽全力维持住飞机的平衡,最终完成迫降。

人们兴奋地跑向飞行员,像英雄般将他高高抛向空中。他们知道,这次短暂的飞行不仅超越了1903年莱特兄弟完成人类首次飞行260米的成绩,更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主设计、制造的飞机翱翔天际。

1909年9月2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从此也被载入中国航空史,这一年还是清朝宣统元年,距离清王朝灭亡仍有三年时间。

而完成这一壮举的年轻飞行员,正是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

△冯如首飞成功绘图




02



1884年1月12日,冯如出生在广东恩平牛江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冯如是幸运的。作为家中老五,他是这个家庭唯一存活下来的孩子,因此也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爱。父母紧衣缩食,坚持送这个家中独子去私塾接受文化教育。冯如也没有令父母失望,从小便表现出他聪明好学的特质,当时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聪明冠群童,教师甚器之”。

△冯如


除了品学兼优,小冯如还有着与那个时代普通儿童截然不同的兴趣爱好。

冯如自幼就喜欢捣鼓些模型、器具,经他手制作的器物工艺颇为精妙。冯如曾设计过一款风筝,风筝的翅膀上挂着两个小桶,大家都笑话他,认为这样的风筝是不可能飞上天的。但冯如却丝毫没有理会别人的质疑,真的将这款风筝放上了天,而且比其他人的风筝飞得更高。不少同学和老师都对冯如的机械天赋啧啧称奇,感叹其“醉心机器,盖胚胎于此矣”。

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底层百姓的困苦远超现代人的想象,冯如一家也同样挣扎在贫困和饥饿的边缘。

在12岁这一年,父母再也无力供他上学,冯如被迫辍学回家。不出意外的话,冯如将会接过父亲手中的农具,成为中国大地千千万万普通农民中的一员。

恰在小冯如无比沮丧之时,一束光打在了他的身上,为他带来了希望和方向。

1985年,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远房舅舅吴英兰回国探亲。在舅舅的口中,冯如听到了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世界,外面广阔的天地深深震撼着这颗幼小的心灵,至此,冯如萌生了去美国闯荡的想法。

当冯如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后,遭到了父母的断然拒绝。在那个年代,父母怎么可能放手让只有12岁的独子前往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于是,父母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冯如,希望他能打消自己不成熟的念头。但这次,冯如却选择了叛逆。他毅然对父母表明心志:“大丈夫以四海为家,株守乡隅,非所愿也。儿行矣,毋以我为念”。面对固执的儿子,父母在无可奈何中选择了妥协。最终,冯如跟随舅舅,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远洋渡轮。

这一去,中国从此少了一个勤恳劳作的农夫,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飞行家。



03



12岁的孩子背井离乡在美国谋生,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刚到旧金山,冯如并没有时间流连于异域风情,通过亲戚引荐,冯如得以在当地耶稣教会当一名打杂的童工。

面对文化不同、语言不通,两眼一抹黑的全新世界,白天,冯如以自己弱小的身躯承担着成年人的劳动;晚上,他更是疯狂补习英语,弥补自己的不足。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冯如很快便掌握了英语,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二十世纪初高楼林立的旧金山


经过几年的磨炼,冯如逐渐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思想上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见地。亲眼目睹美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让冯如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工业科技的全面缺失。冯如曾在日记中写道:“尝谓国家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今中国贫弱极矣,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

于是,冯如不再甘于做一名勤杂工,他渴望进入美国工厂,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此时的美国正处于排华的高潮期,当地人出于对自己就业的保护,极力排挤华工。就算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如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1901年,冯如来到纽约,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美国工厂。

冯如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像一棵小树一般,开始疯狂汲取知识,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电影《肖生克的救赎》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些鸟终究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羽翼过于光辉”。进入美国工厂后,冯如终于得以在机器制造领域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华。

经过多年的工厂学习和实践,冯如逐渐掌握主流机器的工作原理,不仅能复刻现有的各类机器,还能独立完成发明创造。时人评价冯如“于三十六种机器无不通晓,又复自出心裁,发明抽水、打桩两种机器,最适于用”。他设计生产的无线电发报机因为性能卓越,同样受到美国市场的青睐。

到1906年,作为一名小有名气的机械工程师,冯如离开工厂回到旧金山,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机械制造事业。


△冯如工作照



04




二十世纪初,当冯如正醉心于机械科学之时,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变。

1903年12月18日,冯如拿起当天的报纸,一则新闻立刻吸引了他的眼球。就在一天前,美国莱特兄弟乘坐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飞行,开创了世界航空工业的新纪元。作为一名机械制造家,这则新闻引起了冯如极大的兴趣。

如果说莱特兄弟的成功首飞令冯如萌发了研发飞机的想法,那日俄战争则是促使这个想法付诸行动的直接原因。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和沙俄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展开大决战。孱弱的满清政府居然只能缄默不语,当起了缩头乌龟,坐视领土和主权受到列强的践踏。而数百万中国百姓更是在外国军队的炮火下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给中国东北带来深重灾难的日俄战争

给中国东北带来深重灾难的日俄战争

这场令国人无比屈辱的战争,不仅让鲁迅毅然选择弃医从文,也同样刺激着大洋彼岸冯如的神经。看到报纸上一张张东北惨遭战争蹂躏的照片,冯如拍案而起,下定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
一开始,冯如想为祖国设计并建造一艘战舰,但很快,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给了他新的启发,于是他改变了主意。他曾对身边的朋友愤然说道:“日俄战争,大不利于中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与其制一战舰费数百万之金钱,何不将此款用来制造数百架飞机,不但价格低廉,而且省工省时。倘得千数百架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微特足以固吾圈,并足以慑强邻矣”。冯如决意为中国造出自己的飞机。1906年,冯如正式开启了他的飞机研发事业。



05



航空工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学科,在二十世纪初,对于欧美国家尚属于新兴产业,在多数人看来,一个中国人要自主研发飞机,岂不是天方夜谭?

确实,摆在冯如面前的主要有两大难题——技术和资金。研发飞机最关键的是技术。冯如虽然掌握了诸多机械制造技术,但还从未涉及过航空制造领域。而在当时,飞机作为少数几个国家的高端前沿科技,往往对关键技术采取了严格的技术封锁。于是,冯如决定从零开始。一方面,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废寝忘食地补充飞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冯如也不错过任何一个站在他人肩膀上学习的机会,频繁前往现场观摩其他飞行家的试飞活动,依靠自己的机械功底反复揣摩包括航空发动机在内的各项飞机技术工艺。终于,冯如以美国人威尔伯莱特的飞机为模板,完成了图纸设计并制造出自己的第一架飞机模型。

接下来,如何将模型付诸于实践,成为冯如亟需解决的第二大难题。和每个创业者一样,在烧光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后,冯如开始了艰难的融资之路。

冯如首先想到了旅美华侨。为了激发华侨的爱国情怀,冯如打出“壮国体,挽利权”这一振奋人心的口号,果然在华侨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但毕竟商人都是逐利的,在普遍不看好中国人能造出飞机的舆论背景下,冯如收到的仅仅是一些口头鼓励,并没有募到真金白银。面对困境,周围的人都不免有些丧气,甚至劝说冯如终止研发计划。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冯如有着自己的信念。他多次表明自己的决心,并鼓舞众人道:“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最终,在冯如的感召下,黄杞、张南、谭耀能三名爱国华侨共出资1000美元。虽然资金有限,但冯如还是在1907年开办了“广东制造机器工厂”,召集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三名华侨助手,开始飞机样机的研制工作。

1907年至1909年,冯如团队在奥兰多的一处厂房内潜心研制样机,先后进行三次试飞,均以失败告终。期间,工厂还遭受一次火灾,所有设备、图纸付之一炬。一场大火,让两年多的辛劳一夜回到解放前,家中的父母和妻子也十分心疼冯如,多次写信催他回国。但自幼吃苦磨炼的顽强意志支撑着冯如的飞机梦,他回复家人:“倘若飞机不能成功,誓不复回祖国”。冯如迈着坚定的步伐,转身回到新搭的工棚,继续他的研发工作。

作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工程师,冯如非常善于总结经验。通过分析前几次失败的原因,他反复改良飞机的设计,甚至巧用了仿生学的原理。一次,他发现雄鹰在翱翔中飞行自如,于是灵光一闪,立马找来几只鸽子,通过丈量分析飞鸽的躯体比例,进而完善自己的飞机架构,果然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冯如近乎偏执的坚持下,时间来到了1909年9月21日。这一日,碧空万里,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一飞成名,才有了文章开头试飞成功的一幕。
冯如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和他的“冯如一号”飞机也就此掀开了中国航空史的新篇章。在美国,冯如首飞成功引发轰动。1909年9月23日的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国人民报》专门就此事刊文,题为《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外媒惊呼:“在航空领域,白人已落后于华人”!

△1909年9月,美国报纸头版刊登冯如试飞事迹




06



纷至沓来的不光有鲜花和掌声,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

试飞成功后,除了老股东喜笑颜开、踊跃增资外,新股东也踏破了门槛,争相投资冯如的公司。至1910年初,冯如的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共募得投资款5875美元,这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有了资金的支持,公司规模也开始扩大,公司员工从4人增加至21人。冯如的航空事业开始驶入了快车道。

1910年7月,冯如成功研制“顿异前制”飞机并成功完成试飞。 1910年10月,冯如驾驶自主研发的飞机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国际飞行大赛,以高度210米,时速105公里,飞行距离32公里的成绩赢得比赛头名。

同月,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公司发展再上一个台阶。1911年1月18日,冯如驾驶研发的新型飞机在奥克兰市完成试飞,此后累计完成十几次飞行。当时正在美国的孙中山也曾亲临奥兰多现场观看过试飞表演,他对同胞的惊人成绩赞叹道:“吾国大有人矣”!

△冯如团队与改良后的飞机


当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后,各种聘请函也如雪花般飞到了冯如的案头。众多美国企业愿意花重金聘请冯如担当航空技术顾问,更有甚者希望能够收购冯如的公司和技术专利。

除了美国企业,万里之外的祖国也向冯如抛来了橄榄枝。

早在1909年冯如首次试飞成功后,就有不少国内报纸刊登了冯如制造飞机的事迹和成果。《广东劝业报》就曾在1909年9月的《陆军飞球专队预备法》一文中详细刊发了冯如试飞成功的来龙去脉,并提示清政府要虚心延请冯如,使其报效祖国。清朝内部一些有见识的官员通过媒体也逐渐了解到冯如及飞机对国家的军事价值。1911年1月,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电召冯如归国,愿意对他破格录用。

作为中国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思想的先驱,冯如当然没有忘记自己研发飞机的初衷。面对两个选项,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众多外国公司的邀约,选择了报效自己的祖国。接到张鸣岐的电报后,冯如立刻开始东奔西走,做起了自己公司股东的工作,努力说服他们同意其将公司迁回国内发展。当股东会决议顺利通过的那一刻,冯如激动万分,他知道,自己“壮国体,挽利权”的誓言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07



1911年2月,冯如突破美国的多方阻挠,带着装有两架飞机和相关图纸、设备的二十二个木箱启程回国。3月22日,冯如抵达香港,张鸣岐派出海军宝壁号战舰前来迎接,并在广州郊外燕塘专门划出一片区域供冯如用于飞机研发和试飞,不可谓不重视。

冯如于3月底回到广州,但出乎冯如意料的是,从踏上故乡土地的那一刻起,自己便陷入了报国无门的尴尬境地。

1911年4月8日,广州将军孚琦在燕塘观看外国人飞行表演时被革命党人温生才枪杀。当月27日,广州爆发黄花岗起义,天下震动。一系列的突发状况进一步加重了清廷的高压政策,冯如作为刚刚归国的人士,自然也成为清廷的重点关注对象,不仅驳回了冯如的试飞申请,更是派人监视冯如的一举一动。面对以上种种,冯如内心极为愤慨,对已经烂到骨子里的清廷更加失望。

好在这种令国人窒息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多久。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一声枪响,终于敲响了满清王朝的丧钟。1911年11月,粤省光复。随着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冯如也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并被革命政府委以重任,成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奉命组建飞行侦察队。由于带回国内的飞机一直封存而受潮,并已在6月份的试飞中发生事故损坏,于是“(冯如)在燕塘陆军兵营内(设厂)制造飞机,追随北伐为请,经由政府拨款资助”。

△冯如带领团队在广州燕塘的基地制作飞机


为了追赶北伐满清的脚步,冯如紧赶慢赶,终于在1912年3月制造出中国第一架国产双翼飞机。遗憾的是此时满清政府已经覆灭,率机北伐的计划也未能成行。

但冯如并没有气馁,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下,自己的祖国已然改天换地,他对中国大力发展航空事业同样满怀憧憬。



08



有些人生而像烟花般璀璨夺目,只可惜耀眼无比却注定转瞬即逝。

1912年8月25日,经官方许可,冯如在广州燕塘安排了一场飞行表演。无数广州市民闻讯而来,期待着一睹中国国产飞机翱翔天际的风采。中午11点,冯如在市民们热烈的欢呼声中坐上飞机,点火、滑行、腾飞,在冯如娴熟的操作下,飞机不断爬升,在36米的高度下持续飞行长达8千米。

看到中国人第一次驾驶国产飞机自由飞翔,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此情此景,冯如也受到群众情绪感染,决定继续爬升高度。
就在此时,或许是冯如操作过猛,人们只看到飞机忽然出现剧烈晃动,紧接着失去动力,随后便一头栽向地面。

悲剧总是在一瞬间发生。等人们赶到时,冯如已经生命垂危。冯如依依不舍地看着早已泪流满面的助手们,此刻的他并没有害怕死亡,反而强打精神鼓励众人:“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最终,冯如伤重不治,与世长辞。

这一年,他才只有29岁。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秋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何淡如先生曾赠此挽联,足见国人对痛失英才的惋惜之情。冯如牺牲后,国民政府追授冯如为陆军少将,并遵从冯如遗愿将其安葬于黄花岗,与七十二烈士一起长眠于此。

2009年5月25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许其亮在中国航空百年和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仍然缅怀着这位中国航空先烈。他盛赞冯如为“伟大的爱国者、中国航空事业的先行者、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之父”。

△1912年,冯如在广州燕塘准备试飞





09



在多数国人为国产大飞机感到无比自豪之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质疑来源于一张图片,从图片可以看到,C919的很大一部分零部件仍需对外采购,一些人开始吐槽C919只是个“万国造”的组装机。

△网络流传的C919供应链图


不可否认,C919的零部件确实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欧美,但因此就无视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也是非常片面的观点。

我们看到,在全球化产业链的今天,就算老牌飞机制造公司波音和空客也一样属于“万国造”,包括美国这样的商业航空强国,同样依赖国际化供应链来支撑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大飞机的设计整合能力也足以反映出一个国家航空工业的长足发展。

大飞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是现代工业科技的最高集成之一,仅C919的研发制造就有20余万人参与其中,其技术含量之高、工艺之复杂可见一斑。目前,全球仅有波音、空客和中国商飞掌握了设计制造大飞机的技术。就算强如日本这样的航空零部件制造大国,别说干线飞机,就连个支线飞机也还生产不了。

曾几何时,波音公司对客户开出一系列霸王条款,我们在采购客机时不得不多花300美元购买一个极为普通的卫生间纸巾盒。正因为C919,中国开始真正切入到全球民航市场,才有了与欧美国家平起平坐,谈谈如何修订游戏规则的底气。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由于像航空发动机这样的关键技术依然依赖美国和欧洲,C919同样面临着和华为一样的“卡脖子”风险。

中国的航空梦道阻且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冯如们前赴后继,方能拥抱浩瀚苍穹。

END

参考文献:

[1]吴仲华,冯小军.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传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

[2]付顺利.“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爱国情怀.文史春秋,2022(11).

[3]李书纬.飞行家冯如:绝艺飨吾国,千秋留实学.同舟共进,2022(01).

[4]冯创志.冯如,也是中国航空企业创始人.源流,2018(08).

[5]王杰婷.冯如 东方的莱特.科学家,2014(04).

[6]王煜炜.青冢那堪埋伟士——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人生秘闻.中国人才,2013(22).

[7]魏励勇.有关冯如回国的消息二则.航空史研究,1996(02).

[8]黄汉纲.“三个冯如历史问题”的探讨.航空史研究,1994(04).

[9]关中人.当年《大公报》关于冯如携机回国的报道.航空史研究,1994(02).

[10]黄汉纲.孙中山曾向冯如“苦心劝说”——与《孙中山并无向冯如“苦心劝说”》作者商榷.航空史研究,1994(03).

亲爱的朋友,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原创不易,如果喜欢,顺手“关注”和“点赞”,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欢迎评论转发,转载请后台留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