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重器看东北振兴新故事

浩瀚苍穹上,“祝融号”火星车稳健穿越沙丘地形,探测仪顺利开启“捕捉”神秘数据;寂静海洋里,“海斗一号”朝着更深处突破极限;坚硬地表下,“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向地心奋力挺进;纵横铁轨间,“复兴号”高铁飞奔驰骋,彰显中国速度……
这些令人瞩目的大国重器,无一不蕴含着东北元素。
东北曾孕育出中车长客、中国一重、沈鼓集团等一批大国重器领军企业。10年多来,东北持续攻关研发国之重器,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奠定基础,为稳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新贡献。
03:48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锻造国之重器
打开舱门,我国航天员漫步外太空,在问天舱机械臂助力下,执行多个安装操作任务……
4月,当看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完成第4次出舱活动,刷新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后,屏幕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小臂飞控支持组的研发成员不禁鼓起掌来。
20世纪90年代,国际空间站建立。拥有自主的中国空间站,成为中国航天人的心愿,各部分关键设备研制迫在眉睫。作为问天舱机械臂的技术研发团队,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突破国外封锁,实现了包括空间机械臂核心算法在内的“关键一跃”。搬运各类航天“快递”,助力航天员出舱……如今,问天舱机械臂已成为中国空间站的“左膀右臂”。

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月尘仓(2023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依托“新中国工业摇篮”的厚实基础,加快攻关研发,锻造的一批国之利器,对国家战略形成有力支撑。东北一批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瞄准“卡脖子”问题,在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业育种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工人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生产车间操控吊钳吊运加热后的锻件(2022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摄
从“神舟”到“天宫”,从“嫦娥”到“天问”,东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研制的航天设备、材料在星河遨游;
从石化重大装备乙烯“三机”,到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东北成为国家重大装备的产出地;
从将原油炼化分解成精细化工产品,到全面掌握碳纤维大丝束“卡脖子”关键技术,更多高端原材料也陆续在东北问世……
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人民需求。东北搭建深度耦合的“产学研用”平台,让重大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及时转化为民生福祉。
病人躺在CT机上,摄像头获取人体姿势,AI系统自动调整扫描床位置及扫描范围;随着扫描系统启动,图像立即在屏幕呈现……沈阳市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了全球最快转速AI宽体能谱CT。

工人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CT机(2020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今年,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行。C919的后机身前段、APU舱门、垂直尾翼、发动机吊挂等部件,均由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为托举几代航空人逐梦蓝天贡献东北力量。

工程人员在位于沈阳的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进行C919后机身后段79框的施工(2014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 摄
红色的机械臂动作精准、蛇形特种机器人伸缩自如……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万平方米的车间,宛如进入未来世界。
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松公司相继攻克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前沿、共性技术。随着智能养老、智能康复时代的到来,公司布局开发穿戴式外骨骼、智能助行器等产品,加速推进机器人向智慧服务领域“进化”。

这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022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着眼现在,布局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东北制造业加快向航空航天、智能汽车、轨道客车、智能机床等产业布局,在转型升级中持续培育新增长点。
积厚成势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而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三省着眼做强实体经济,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己任,相继印发《辽宁省“十四五”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年)》《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等,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思灵机器人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展厅里,一台台形态各异的机械手整齐排列,可用于远程医疗、汽车维修、电子装配、职业教育等多个行业。

工作人员在位于黑龙江哈尔滨新区的思灵机器人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手臂(2023年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摄
“自去年入驻产业园以来,公司享受到房屋免租、税费减免、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去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今年预计超过2亿元。”公司相关负责人林玮辰说,吸引这家“独角兽”企业落户哈尔滨的正是惠企政策“活水”。
政策支持,是让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东北三省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供给,为创新保驾护航。黑龙江省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首台(套)产品380项,省级财政支持资金达5.2亿元。吉林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辽宁省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布局建设辽宁实验室,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锐意改革,也在助力东北传统产业迈向新高度。
在长春,一辆辆新能源红旗轿车构成长春人引以为傲的流动风景。
红旗跟随市场走势和大众需求升级产品,近年来抓住机遇从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布局。2023年上半年红旗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33091辆,同比增长282%。

工人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总装车间检查车辆(2023年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2021年前,哈电集团遭遇大幅亏损。围绕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企业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的驱动系统、清洁高效的工业系统优化产业布局,生产出国内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的第三代核电反应堆冷却剂屏蔽电机主泵等设备。

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作业(2022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做实主体,让企业成为创新的源头活水。
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走出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作为卫星产业链的链主,正助力吉林省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为抓手,形成卫星研发制造应用的产业集群,为老工业基地发展注入新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东北三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松绑助力。吉林对在省内注册的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股权或债权投资的方式给予支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搭建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规划全生命周期融资路线图。东北三省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收,仅辽宁2022年全省退税减税降费超900亿元,惠及近百万经营主体。

位于吉林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卫星总装测试大厅进行相关测试工作(2022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在创新沃土厚植奋斗之魂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国之重器相继涌现,凝结着科技工作者和大国工匠的辛劳,见证着他们的功勋。
青砖碧瓦,朱漆廊柱。吉林大学地质宫里有一间整洁的办公室,每年吸引众多人前来参观。这是黄大年生前的办公室,是那位为国内“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的战略科学家,曾经无数次奋战的“战场”。
2009年末,黄大年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八年间,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从无到有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重力梯度仪和系列深地探测装备;开展“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领域中……
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之后,有一群深耕专业的人,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只为成就祖国的事业。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于平教授(中)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向学生介绍科研项目内容(2021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当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公众才知道这位白发苍苍、穿着朴实的老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头衔。一生很长,但他只做了一件大事——研究新体制雷达。
20世纪80年代初,在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域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的严峻情况下,刘永坦主动担负起研制新体制雷达的重任。20世纪90年代,他们在荒漠建起实验站,数千次试验,数万个测试数据,饿了吃冷馒头,困了睡在实验站地板上……2011年,刘永坦带领的“雷达铁军”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兼容的海防预警装备,性能优于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备。
“刘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他就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刘永坦团队成员李杨说。
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从考上博士到成长为“中国空间站”等重大项目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颜昌翔感念,每一步成长背后离不开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家骐的严格要求和倾心栽培。
作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光学相机主任设计师,王家骐始终处于“加速度”的科研状态,但无论工作多繁忙,他都把每天早上一段时间留给学生,讨论课题方向、修改论文。言传身教下,颜昌翔如今也带过50多个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他努力接过老师的担子,继续为航天光学相机研发制造领域培育更多新力量。
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东北的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一生心系大国重器,只为挺起大国脊梁。
文字记者:翟伟、孟含琪、王炳坤、杨思琪
视频记者:魏蒙、孟含琪、王炳坤、杨思琪、姬杨、司晓帅、高铭、唐铁富、王大禹
海报设计:张铎
编辑:张虹生、邹雨沁、戚文娟、陈海通、郑雅宁、胡碧霞、程昊
统筹:方思贤、王洁
大家都在看
-
大罗谈生涯最凶残被铲:对方鞋钉长到像穿高跟鞋,走路像机械战警 直播吧3月27日讯 大罗接受采访谈到职业生涯遭遇的恐怖经历,在那场比赛他遭遇一次暴力铲球,对方球鞋鞋钉巨长宛如“高跟鞋”,大罗描述对手走路姿势为“机械战警”。大罗:“我见过的最狠毒铲球之一就是这次。那天在 ... 机械之最03-28
-
燕山大学的王牌专业——机械工程,中等生的不二之选 我是两江综笃,在教育行业奋斗二十多年,对专业、院校的填报有自己的见解。关注我不迷路。 以下是正文:一、专业概况:底蕴深厚的行业标杆1.1 历史沿革与学科地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958 年, ... 机械之最03-27
-
尼康相机创造过哪些“世界之最”?——众通社影像 【众通社影像按】第一、第一台最 “长寿” 的相机系统:F 卡口(64 年不退役)1959 年,尼康 F 卡口随初代单反 Nikon F 诞生,其内径 44mm、法兰距 46.5mm 的规格,在当时被视为 “过度设计”。但正是这份前瞻性,让 ... 机械之最03-23
-
各类轴体,75~98键,哪种机械键盘更适合你?自用百元键盘推荐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亦心之心我大概是从2023年开始,入了机械键盘的坑。零零总总入了不少机械键盘。这些键盘有些是三模的,有些是单模的,不同的轴体,不同的灯光效果,不同的 ... 机械之最03-22
-
哪个品牌机械手表最耐用 手表耐用与否跟手表的功能和手表佩戴人有关,再坚固的手表,像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介绍的暴发户一样,把劳力士放火锅煮,也是不耐用的,所以不能笼统说哪个品牌耐用不耐用,但从总体上分析,以下这些是耐用的机械手表 ... 机械之最03-18
-
机械之美,齿轮运转,动力无限! 发明差速器的人真是太伟大了,因为没有差速器,所有的汽车将无法实现安全的转弯。当汽车转弯时,内侧车轮路径比外侧车轮路径短,因此外侧车轮必须在相同的时间内走比内侧车轮更长的距离,这意味着外侧车轮需要转的更 ... 机械之最03-13
-
标题:《探秘世界“巨无霸机械”:工业奇迹的力量与震撼》 正文:在人类科技发展的长河中,那些体型巨大、功能强大的“巨无霸机械”宛如工业文明的璀璨明珠,它们以令人惊叹的规模和卓越的性能,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机械巨兽的世界,感受它们带来的 ... 机械之最03-13
-
学机械,这9所大学重点考虑! 机械工程专业涵盖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等领域,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机械类专业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是我国高校开设最久的专业之一。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 ... 机械之最03-13
-
机械魅力:解锁机械结构设计的艺术之美✨ 【设计之美,匠心独运】探索机械结构设计的美学边界,每一幅线稿都是工程师与艺术家的灵魂碰撞。从精密的齿轮咬合到流畅的连杆运动,线条间流露出严谨与灵动的完美融合。本篇带你领略那些隐藏在日常背后的机械之美, ... 机械之最03-06
相关文章
- 钢铁丛林中的机械美学狂想曲
- 机械专业最具潜力的六个岗位,前景好,薪资高
- 为啥好多网友说乾隆就是一台冰冷的政治机器?网友回答道出真相
- 祖冲之:古代中国的数学巨匠与科学先驱
- “机械,最好找工作的专业之一”,山东二本,4个机械男,毕业8年
- 太重1300吨桥式起重机荣获2024年重型机械世界之最科技成果
- 又一项世界之最→太重集团1300t桥式起重机
- 又一殊荣 太重1300t桥式起重机荣获2024年重型机械世界之最科技成果
- 全省唯一!“洛阳制造”再添世界之最
- 经开快讯丨中国重型院项目荣获2024年重型机械世界之最科技成果
- 经开区企业快讯丨中国重型院项目荣获2024年重型机械世界之最科技成果
- 中信再添一“世界之最”中国造“世界最大球团回转窑”获官方认定
- 英国工程师:中国最让我“心塞”的,就是把顶尖机械卖成白菜价!
- 闻香识豆:科学如何赋予罗布斯塔咖啡豆新魅力
- 大国重器,3款世界最大机械,中国制造不输德国
- 盘点工程机械创造的,十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 中国农机化之最(四)
- 中国农机化之最(五)
- 机械键盘什么轴最好用?这篇文章告诉你
- 机械类最吃香的十大专业,未来绝对可以和计算机相抗衡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