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15周年!一起回顾神舟十五号乘组太空出舱精彩瞬间!
2023年9月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费俊龙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邓清明、张陆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神舟十五号乘组是迄今为止执行任务时平均年龄最大的乘组,也被网友称为“圆梦乘组”。186天飞天征程,4次圆满完成出舱任务,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
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空间站任务中挑战最高的任务之一。15年前的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迈出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漫步太空,俯瞰大好河山;舱外作业,共筑“太空家园”。15年间,中国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已逐步走向常态化。每一次迈入浩瀚宇宙,都是中国载人航天接续前行的见证。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的脚步越来越稳健,越来越自信。
神舟十五号乘组齐心协力、直面挑战,圆满完成4次出舱任务,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打下坚实基础。不久前,“圆梦乘组”做客央视演播室,深情讲述太空出舱的台前幕后故事。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1周年,也是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15周年。值此之际,我们走近神舟十五号乘组,回顾他们执行出舱任务的精彩瞬间,感受中国航天人建造空间站背后的智慧与汗水、艰辛与勇气。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15周年之际,回顾神舟十五号乘组太空出舱的精彩瞬间——
太空行走的脚步越来越稳健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特约记者 占康

三舱作业
太空爬行就像攀岩,越到后面越吃劲
秋高气爽,北京航天城里月色溶溶。
漫步在路上,航天员费俊龙驻足仰头,目光投向深邃的夜空。仰望星空,已经成为他下意识的动作。此刻,在距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乘组的3名航天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各项实验任务。
一年前的11月29日,指令长费俊龙与航天员邓清明、张陆驾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奔赴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轨工作6个月后,神舟十五号乘组胜利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远征,将手中的“接力棒”传递给神舟十六号乘组。
返回地面后,费俊龙时常梦回空间站。他跟爱人念叨说,梦到任务还没完成,考核还没结束,准备要飞。爱人回复他:“那说明你还想飞。”
是的,那个每天绕地球飞行的中国空间站,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太空家园”,仿佛张开双臂,时刻召唤着费俊龙再次奔赴而来。
神舟十五号乘组出征前夕,费俊龙自信地说:“年龄虽然最大,但我们的飞行本领一直保持在青春状态。”神舟六号任务时,费俊龙与战友踏雪出征,他自信挥手,豪迈坚定。17年,光阴流转,费俊龙一直保持着令人惊叹的自律——甚至连体重都没有发生变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只为有一天当祖国召唤,他打起背包就出征。
2023年2月9日,神舟十五号乘组进行首次出舱活动。此次出舱任务中,费俊龙和张陆需要在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和核心舱之间转移。这也是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完成后首次跨三舱的大范围作业。
顺利完成梦天实验舱扩展泵组的安装和调试后,费俊龙手持两个大体积脚限位器和舱外操作台,进行大范围转移。这对任务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转移过程当中,费俊龙直言“没有顾得上看地球”,生怕在运输过程中碰到其他设备。
经过太阳翼区域时,航天员必须在两个太阳翼帆板之间通过。空隙很窄,费俊龙穿着厚厚的舱外航天服,手持两个大体积的脚限位器,大气都不敢喘。“只要我稍微松手,脚限位器自己飘一下,就会碰到设备,我必须紧紧抱住。”费俊龙说。
跟在费俊龙后面的张陆,是第一次执行太空出舱任务。备战12年后,46岁的张陆迎来了他的太空首秀。此前,与他同批加入航天员大队的6位战友已经先后执行过飞天任务。备战期间,他埋头训练,专注于眼下的工作。执行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安排”。
水下训练时,为模拟出舱时太空失重环境,航天员穿着厚重的航天服,在水下一泡就是五六个小时。张陆曾打过这样的比方:“出舱爬行就像攀岩,前几米爬得很快,但是越往后,体力消耗越大,就越难操作。”
茫茫太空,深邃飘渺。张陆在爬行中格外谨慎,陆续避开泛光灯、摄像机等装置。他说:“白天还好,能看到蓝色的地球。可到了晚上,太空是黑色,地球也是黑色,无尽的黑看不到头。”他紧了紧双手,牢牢抓住扶手。
此刻,还有一双眼睛,在关注着一切。在舱内提供支持的邓清明,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按照任务分工,费俊龙负责安装设备,张陆在舱壁扶手上辅助观察设备的对位情况,邓清明则位于舱内机械臂操作台的位置,通过屏幕密切关注舱外两名战友的身影,时刻准备着必要时辅助操作机械臂。
邓清明于1998年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大队。此后,他三次成为备份航天员,一次次与飞天任务擦肩而过。当年并肩进入航天员大队的首批14名航天员中,8人圆梦太空,5人停航离队。邓清明成为当时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却仍然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现在,邓清明的一双眼睛紧盯着舱外两名队友的手。舱内,这颗紧绷的心与舱外战友们的心一起跳动。7个小时过去,既定任务全部完成,费俊龙和张陆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三舱作业”。

太空挑战
顶住压力,操作越来越顺利
浩渺银河,蓝色星球悬居其间。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从空间站俯视地球,一切美景仿佛不再遥远。品着热茶,张陆和爱人在家中翻看着自己在空间站拍摄的一张张照片,思绪飘回了值守“太空家园”的日日夜夜。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熠熠生辉。舷窗边,张陆调整光圈,将镜头对准祖国的方向。他拍摄了许多精彩照片,不少照片的主题是祖国和家乡。
张陆曾一次次在舷窗边眺望地球。执行舱外任务时,他特意眺望了家乡的方向。“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每个人的心里,家乡都是深深的牵挂。”张陆深情地说。
在太空出差的日子,每天最惬意的是睡前时光。拉上自己睡眠区的小帘子,张陆吹着口琴,望着窗外的星星。
“山河远阔,人间星河,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结婚纪念日那天,张陆为爱人哼唱起一首自己编曲的歌。
对于演唱,张陆颇有天赋。当年招飞面试,考官问他为什么放弃了当歌手的梦想,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选择当一名歌手,我永远不可能有机会驾驶飞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但是,选择当一名飞行员的话,我会在祖国的蓝天骄傲地歌唱。”
如今,航天员张陆站在了最高的舞台——离地球400公里之上的中国空间站。当然,想唱歌,得先完成飞行任务。距第一次出舱20天后,费俊龙和张陆再次出舱,执行空间站外部设备安装等任务。
出舱后,费俊龙和张陆首先借助舱外扶手,自主转移到作业点。这一次爬行距离更远,且同样要避开舱外一些设备。倒着爬,侧着爬,横着爬……两人不断变换姿势,沿着路径向前移动。
爬行过程中,费俊龙陆续摘下扶手上的两个安全绳挂钩,挂到下一个扶手上。身着舱外航天服,反复摘挂钩、挂挂钩的动作,对航天员的上肢力量是不小的挑战。由于航天服本身有40千帕的压力,爬到一半时,费俊龙的手腕开始酸疼,握力下降,不得不短暂休息。他回忆说:“阴影区不能长时间停顿,任务不能滞后,当时真的是凭毅力在爬。”
在地球上,插上手机充电器的插头,你可能用时不到1秒。那么,航天员在太空插拔插头,又是种怎样的体验?
费俊龙和张陆第二次出舱要安装的这个设备上有近20个插头,每个插头上都有一个保护盖。安装时,需要先把保护盖拔下来,再插上插头,安装过程中,还要进行通电测试。插头呈长方形,只要任意一个角度有偏差,就会卡住。插头里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小针孔,任何一个针孔插歪,也会导致插头整体插不上。
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这项操作,对航天员而言是个很大的考验。备战任务期间,费俊龙和张陆对这项工作进行过很多预想。前期,他们在地面经过多次水下训练,还在舱内进行了相关演练。谁知,真正到了舱外,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接踵而至。
由于设备特殊,周围没有限制身体的力量,费俊龙双腿飘在空中,只能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一只手执行操作。在失重环境下,人轻如鸿毛,当胳膊一使劲往下插插头时,身体就往上飘起来,不受控制地转动。
“能不能把我的腿抱住?”费俊龙向张陆求助。只见,张陆伸出“臃肿”的胳膊,看着离胸前还不到半米的手尖,摇了摇头说:“我只能够到你的脚面,够不到你的腿。”
张陆单手扶住舱外扶手,用另一只手去扶费俊龙,但这几乎没有帮助。费俊龙只能用自己的手腕当作杠杆,用两根手指头,将插头拔掉,再插上。既要稳定身体,又要进行精细化作业,他的体能消耗非常大。对此,张陆深有体会地说:“这种累,不是说背个麻袋、挑担谷子。虽然只是短短一分钟、两分钟,却会让整个手部肌肉僵硬、酸麻,心率加快。”
太空如此静谧,时间一分一秒流过。虽然帮不上忙,张陆仍在最近的地方,默默注视着进行操作的费俊龙。此刻,舱内的战友邓清明和地面的广大科研人员,也都在注视着费俊龙,暗暗使着劲儿。
有了团队的支持,费俊龙顶住压力,操作越来越顺利。完成所有既定出舱任务后,费俊龙和张陆提前返回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

创造纪录
信任的默契,让我们在太空越走越稳
“再来一次!”回到地球后,邓清明和战友们很快展开恢复训练,这是他在跑步机上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张陆曾说,每次跟邓清明一起训练,听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再来一次”。
即使已经“升级”为姥爷,56岁的邓清明依然和战友们一起接受最严苛的训练。坚守梦想、永不言弃的邓清明,终于等来了最美的花开——甩开引力的束缚,迈向无垠的宇宙。
“邓清明同志,你作为优秀的备份也是很光荣的。你们和神舟十一号乘组共同完成了这个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的表现!”那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结会上,听到这句话,邓清明的眼泪夺眶而出。
神舟十五号乘组出舱期间,负责舱内支持的邓清明,紧密配合舱外战友的操作。邓清明说:“一个乘组的3名航天员,就像一个时钟的3根针,时针、分针、秒针紧密配合。”就像钟表背后有许多零件运转,才能让它准确地报时一样,出舱任务更需要航天员默契合作。
2023年3月30日,神舟十五号乘组执行第3次出舱任务,安装接通跨舱线缆。跨舱线缆的两头共有40余个插头,工作强度和难度比第2次出舱更大。
按照原先的任务分配,费俊龙在机械臂上负责安装,张陆在旁边辅助观察。这次,线缆的接插件在费俊龙的正前方,他需要不断调整手腕角度才能完成插拔动作。穿上舱外航天服后,他的整个手腕不能自由旋转,作业的范围严重受限——从侧面拔插头时,刚好卡住。
眼看还是够不着,他们临时决定改变方案。张陆主动过去,把费俊龙的挂钩临时挂到舱壁上。
费俊龙在机械臂上抓住张陆的腿说:“我抓住,你来操作!”由于脚没有受力点,张陆整个人飘了起来,费俊龙只能摁着他的脚,推着他的背。两人合作,硬是组装出一个“人体机械臂”。几经调整,两人终于找到合适的角度。凭借战友间的默契,费俊龙和张陆成功完成这次任务。
半个月后,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乘组实施第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成组出舱活动纪录。本次任务中,航天员在大小组合机械臂的支持下,由问天气闸舱出舱,抵达梦天载荷舱作业点。这是迄今为止航天员乘组到达的梦天舱最远端。
巡天遥看一千河。完成这次出舱任务回撤时,费俊龙往下一看,“空间站在地球的映衬下,非常漂亮,我们也刚好路过了祖国上空”。
那时,在舱外爬行的张陆已经提前到达气闸舱出舱口。“最后一次了,我认认真真看了看窗外的景色。”停留在出舱口,张陆从日落等到日出。地面的灯光像一面流动的瀑布,从上至下倾泻下来。张陆深深沉浸在这绝美的景象之中。
进入气闸舱,张陆默念了一句“再见”。这是他对4次出舱任务的告别,也是对下一次任务的期待。
关上舱门的那一刻,费俊龙深情地回望了一下舱外。望着舱外美丽的地球家园,他觉得自己这17年没有白等,能为人类探索太空作出自己的贡献,此生无憾。邓清明也为能“深度参与航天事业”感到荣幸:“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美的“太空家园”。属于中国航天的伟大时代,将在一次次太空行走中迎来更多梦想时刻。
上图均为神舟十五号乘组执行出舱任务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方平台“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

本文刊于9月19日解放军报05版
大家都在看
-
宇树机器狗最具有成长潜力的10家企业!一、长盛轴承二、绿的谐波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机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专属。尤其是机器狗的出现,更是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而在这股浪潮中,宇树科技凭借其卓越的产品,迅速崭露头角。但你可知道,在这只机器狗的背后, ... 机械之最04-07
-
机械之舞:当国产机器人跳出《功夫》的江湖气韵 在科技与文化的交汇处,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正在上演:国产机器人整齐划一地跳起《功夫》中的经典斧头舞,金属关节精准复刻每一个武打动作,电子眼中仿佛闪烁着周星驰电影特有的戏谑光芒。这一幕既荒诞又和谐,既未来 ... 机械之最04-06
-
至今无法被超越的经典运输机安225,机械之美超级运输机! 在人类航空的浩瀚星空中,安-225“梦幻”运输机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散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机械魅力。每当提及它,我的内心总会涌现出无尽的感慨。今日,我将这份倾慕与思考记录在此日记之中。初次听闻安-225的名声, ... 机械之最04-06
-
一文图解 72 个机器学习基础知识点 作者王路情,澳门科技大学博士, 提供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和智能应用服务。微信:shushengya360,1. 机器学习概述1)什么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 ... 机械之最04-05
-
在皇帝之最中,乾隆独揽了哪三项? 在中国历史的璀璨星空中,乾隆皇帝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独占鳌头。他不仅是长寿的象征,更是执政时间的冠军,还是诗词创作的“诗歌机器”。想知道这位皇帝是如何在这三项“皇帝之最”中脱颖而出的吗?让我们一起揭开 ... 机械之最04-04
-
机械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6所进全球前30,上大北理南航闪耀! 机械被誉为工业之母,研究和解决机械设计、制造、机电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没有机械,工业发展就是空话,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强大保证。来源于软科官方网站软科排行榜发布了最新世界一 ... 机械之最04-04
-
40岁C罗凭什么被萨哈称为“最完美机器”?退役后必成GOAT!! 就在C罗率葡萄牙国家队冲击欧国联决赛之际,曼联旧将萨哈的一番言论引爆全球球迷热议。这位曾与C罗并肩作战的传奇前锋直言:“C罗仍然是葡萄牙最重要的球员,他退役后必将成为历史最佳(GOAT)!”一、萨哈的“神预 ... 机械之最04-02
-
八下物理简单机械之杠杆知识点总结一 简单机械,虽然结构简单,但却充满智慧,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积累中,创造了很多简单机械,一些简单机械一直沿用至今,杠杆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杠杆(图片来自网络)⒈认识杠杆。⑴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 ... 机械之最04-01
-
机械美学:从哈雷到凯旋,百年发动机进化史(基本知识) 机械美学:从哈雷到凯旋,百年发动机进化史摩托车发动机不仅是动力的心脏,更是工业美学的具象化表达。从哈雷的V型双缸到凯旋的平行双缸,百年进化史中每一处齿轮咬合、气门开闭都凝结着机械与艺术的共振。本文将以 ... 机械之最04-01
-
大罗谈生涯最凶残被铲:对方鞋钉长到像穿高跟鞋,走路像机械战警 直播吧3月27日讯 大罗接受采访谈到职业生涯遭遇的恐怖经历,在那场比赛他遭遇一次暴力铲球,对方球鞋鞋钉巨长宛如“高跟鞋”,大罗描述对手走路姿势为“机械战警”。大罗:“我见过的最狠毒铲球之一就是这次。那天在 ... 机械之最03-28
相关文章
- 大罗谈生涯最凶残被铲:对方鞋钉长到像穿高跟鞋,走路像机械战警
- 燕山大学的王牌专业——机械工程,中等生的不二之选
- 尼康相机创造过哪些“世界之最”?——众通社影像
- 各类轴体,75~98键,哪种机械键盘更适合你?自用百元键盘推荐
- 哪个品牌机械手表最耐用
- 机械之美,齿轮运转,动力无限!
- 标题:《探秘世界“巨无霸机械”:工业奇迹的力量与震撼》
- 学机械,这9所大学重点考虑!
- 机械仪表最好看
- 机械魅力:解锁机械结构设计的艺术之美✨
- 钢铁丛林中的机械美学狂想曲
- 机械专业最具潜力的六个岗位,前景好,薪资高
- 为啥好多网友说乾隆就是一台冰冷的政治机器?网友回答道出真相
- 祖冲之:古代中国的数学巨匠与科学先驱
- “机械,最好找工作的专业之一”,山东二本,4个机械男,毕业8年
- 太重1300吨桥式起重机荣获2024年重型机械世界之最科技成果
- 又一项世界之最→太重集团1300t桥式起重机
- 又一殊荣 太重1300t桥式起重机荣获2024年重型机械世界之最科技成果
- 全省唯一!“洛阳制造”再添世界之最
- 经开快讯丨中国重型院项目荣获2024年重型机械世界之最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