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与工业化蓝图

发布者:海月升时 2023-11-6 18:45

孙中山保存的《实业计划》英文本(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早已远超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图为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写出《建国方略》,当时的外国记者视之为“空想”。而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远超孙中山先生的设想。

姜义华教授今撰文介绍《建国方略》之物质建设方略——《实业计划》,解读孙中山先生的实业救国思想和工业化蓝图。回顾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史,一脉相承。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千载变局功业在,百年复兴路正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国家。

——编者

孙中山保存的《实业计划》英文本(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

孙中山动笔撰写《实业计划》是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初完稿,原稿以英文写作,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A Project to Assist the Readjustment of Post-Bellum Industries”(《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办法》),共11万余字,上海英文杂志《远东时报》(The Far Eastern Review)1919年3月号首发部分内容,并于1919—1920年陆续刊登;该书由廖仲恺、朱执信、林云陔、马君武等联合译成中文,该中文本“篇首”部分刊发于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8月起,陆续发表于国民党机关刊物《建设》杂志上。该书英文本以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中国的国际开发》)为书名1920年7月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本以《实业计划》为书名1921年10月在上海由民智书局出版;该书英文本1922年还在纽约与伦敦由荷兰人后裔印刷所出版印行。

《实业计划》和《孙文学说——行易知难》《民权初步》,分别作为物质建设、心理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合编为《建国方略》,被孙中山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代表作。

《实业计划》包含六大计划,涉及30多个行业140多个方面

《实业计划》包含六大计划:

第一计划,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北方大港于直隶湾;建筑铁路系统,由北方大港以达中国西北极端;移民蒙古、新疆;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开发山西煤铁矿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

第二计划,筑东方大港以使之成为世界级头等商港;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建设南京、武汉等内河商埠;改良扬子江之现存水路及运河,包括淮河、汉水、鄱阳湖系统、洞庭湖系统及扬子江上游等;创建大士敏土厂。

第三计划,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改良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在内的广州水路系统;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创立造船厂。

第四计划,建设中央、东南、东北、高原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创立机车、客货车制造厂。

第五计划,发展满足个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和生活安适所由得的粮食、衣服、居室、汽车及各种运输工具制造、印刷等工业。

第六计划,发展采矿工业,包括铁矿、煤矿、油矿、铜矿、特种矿之采取;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机厂之设立。

综观这六大计划,以建设北方、东方、南方三大世界级港口为枢纽,以建设长达十万英里的铁路为主干,以建设密布全国的铁路网、百万英里的公路网和纵横交叉的江河湖泊水运网为基础,规划了都市、水利、工业、矿业、农业等30多个行业,140多个方面如何彼此配合,共同发展。这是一个旨在全面推进中国工业革命、在中国全境普遍实现工业化的宏大规划。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文版自序中特别说明:“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于实施之详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

在上海和纽约英文版序中也一再声明:“余之计划种种,材料单薄,仅就鄙之所及,乃作粗疏之大略而已。故必待专门家加以科学之调查,巨细糜遗之实测,变更之改良之,始可遽臻实用也。”

四大战略指导思想是《实业计划》的精髓和生命力所在

近代以来,如何发展中国实业,人们一直在进行探索。比之康有为1904年撰写的《物质救国论》、张謇1912年提出的棉铁救国论,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对中国如何推进工业革命、全面实现工业化,做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近代中国第一个总体规划。

更值得给予高度关注的是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时贯穿其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其一,孙中山明确指出:“中国今尚用手工为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中国要不再“成为列强政治、经济侵略之俎上肉”,发展中国工业,完成工业革命和国家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就不能“随西方文明之旧路径而行”。为此,孙中山提出:“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并举,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凡适宜个人经营的事业,应任个人为之;凡不能委诸个人以及具有垄断性质的事业,则必须由国家负责经营。六大计划,就是国家主导下完成工业革命和实现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全局性综合性的规划。

其二,六大计划,将综合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成工业革命和实现整个国家工业化的第一要务。这是孙中山总结西方众多国家工业革命及国家工业化历史经验后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比之同时代其他政治家、企业家,眼光更为远大,也更具可行性。

其三,六大计划,处处注意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努力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将生产、流通、消费紧密结合起来,这在巩固国家统一和各地区、各民族团结合作上是极具意义的。

其四,孙中山深知,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贫穷落后的中国,缺乏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技术人才。为此,他提出,要使中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西方各发达的国家,就必须实行“开放主义”,“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这就是“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孙中山同时强调,开发和利用外资,绝不能允许他们侵犯中国的主权。他指出,能否确保中国主权独立与完整,是 “中国存亡关键”:“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这四大战略指导思想,正是孙中山《实业计划》精髓和生命力之所在。

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既有知识基础又有实践基础

1918年6月后,孙中山寓居上海莫利爱路29号(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在这里撰写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

《实业计划》绝非乌托邦的空想,或随意勾画。为了全面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孙中山曾购置、搜集了大量中英文书籍以及各类地图,还指派相关人士实地去考察。他本人所到之处,也特别注意调查地理环境和经济建设情况。他说:“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他又说:“于政治、经济、社会、工业、法律诸籍,皆笃嗜无倦”,“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余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余皆用以为研究之资料,而组成余之‘革命’。”

1991年我在“《实业计划》战略构想析评”一文中,曾根据上海孙中山故居的藏书目录,论及孙中山当参考和利用的多种英文著作,随后,我又通过新发现的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丸善书店购买的书籍清单,进一步了解到孙中山大量研读国外经济建设乃至工程科技各种专业书籍的情况,更加确信,孙中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著述,确实有着非常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在这一点上,他的知识和素养,可以说是同时代其他人所难以比拟的。

当然,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也有许多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当时他曾希望吸引欧战结束后大量游资进入中国,还曾试图说服一些国家的政府出资支持他的计划,这些不久就都落空了。但这应无损于这部著作的价值。这也是当这部著作问世100周年的时候,我们仍要纪念它的原因。(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