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消失的校牌之(14)——武汉机械学院

发布者:彭泽先生 2024-1-8 13:20

作为全国大学数量最多也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武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就地理分布而言,武汉地区的大学主要分布在长江左岸的武昌,长江右岸、以汉江为界分为南北的汉阳和汉口,尽管是武汉近代化的发祥地,但大学分布却一直比较稀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中南局也试图在汉口和汉阳建设一些高校,以改变这种“偏科”的格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就是武汉机械学院。

武汉地区主要高校分布略图

1952年11月,中南局文化教育委员会进一步落实高校院系调整方案,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1953年3月,一方面由于时任湖南大学代理校长、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易鼎新教授突然病逝,计划中的人员被迫做出调整;另一方面,同时建设三所面向全国人才培养战略的一流规模的大学,对中南大区的财政、行政和社会资源需求压力过大,最终中央修订方案、并由毛泽东亲自拍板定夺,集中计划中的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的资源先期建设华中工学院,中南水利学院则由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作为过渡。

武汉机械学院校徽

但就全面展开的经济建设而言,工业化建设是首要战略重心,而机械工业战线则又是工业化的基础之一。换言之,华中工学院的建设并不能满足在工业化过程中中南地区对机械方面专门人才的需求;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南地区又不具备建设中南机械学院的条件。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南局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建设一所以机械制造为主导科目、以培养机械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大专)作为中南机械学院的替代。

武汉机械学院,校门前学生合影留念

1953年,在中南局的主持下,中南教育委员会将湖南工业学校等中南六省(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的工业学校(包括大专和中专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机械科系统一调配到武汉,组建一所以汽车制造和修配为主的机械专门学校,校址定在位于汉口的古田五路以西、汉西三路以南区域,校名为汉口汽车制造学校,隶属于中南局文教委员会管理。

位于湖南娄底的楚怡工业学校旧址,创始人陈润霖也埋骨于此

汉口汽车制造学校的主体部分是从长沙迁到武汉的湖南工业技术学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14年的楚怡工业学校。

1909年9月,在湘省大员谭延闿的支持下,留日归来的新化人陈润霖在长沙市北区稻谷仓旧军火制造局的厂址为校址,创立湖南私立楚怡工业学校。由于时局动荡,学校的基建历时数载,最终于1914年初成规模并开门招生;由于学校最初只设机械科,故人称楚怡工业学校;由于学校的创办资金除谭延闿主持划拨的官费外,主要资金来自新化县的锑矿商人,因此1915年增设矿冶科,1928年又设土木科;学校三科并举,并附有职工班,并建实习工场,开湘省私办工业学校的先河。

1950年底,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定为“湖南省楚怡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夏,楚怡高级工业学校并入新成立的湖南工业学校;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湖南省楚怡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三:以原楚怡工业学校矿冶科为主体组建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来并入中南矿冶学院【1】;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调整至武汉,组建汉口汽车制造学校;楚怡工业学校土木科调整至武汉,与武昌高工土木科、郑州高工土木科合并,组成中南建筑工程学校【2】。

陈润霖

【陈润霖(1877—1945),字夙荒,湖南省新化县人。他19岁举为秀才,20岁入岳麓书院就读,与陈天华、杨伯笙并称为“新化三才子”,并与蔡锷交往甚密。1902年,陈润霖作为湖南首批官费留日学生之一赴日本东京弘文师范学教育。1903年毕业时,他立志“归国后不愿为官,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1906年4月在长沙创办了私立楚怡小学堂,1912年出任湘雅医学院董事长,1914年又创办楚怡工业学校,1924年他在长沙又增办楚怡中学及幼稚园,形成了从幼教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完整学校体系。1938年长沙会战中带领学校迁往家乡新化,1946年初楚怡工业学校迁返长沙。陈润霖于1月26日在搬迁校舍途中病逝于船上,遗体安葬在新化校园的旧址内。】

1954年4月27日,中央撤销中南局。

1955年初,汉口汽车制造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为部属三年制大专;在一机部主持下,汉口汽车制造学校于1955年夏将锻冲专业师生全部并入第一机械工业部太原机器制造学校【3】后,更名为汉口机器制造学校。

太原机器制造学校,后来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知名

在1955年至1960年间,由于武汉地区汽车工业起步,同时“二汽”工程准备在湖北上马,汉口机器制造学校获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

1958年,汉口机器制造学校下放湖北省管理。

武汉机械学院主楼,1950年代

1961年初,国家对大跃进时期的全国高校实施整顿,汉口机器制造学校得以保留,并因工业化和机械工业展现的迫切现实需要而再次收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并增强升级,改为汉口机械学院,由高等职业学校升级为普通本科院校,学制为五年;自1959年入校的新生起,以本科教学大纲调整培养方案,为第一届本科毕业生。

1962年,校名再次调整为武汉机械学院。

1986年北京国家羽毛球队训练馆,汤寿年和陈玉娘合影。陈玉娘是武汉机械学院培养的著名羽毛球国手。

1965年初,武汉机械学院五年制本科第一届毕业生(春季毕业生)顺利毕业并完成工作分配,这一届的主要组成为:一部分为1959年入校的大专生升级为本科生,一部分是为机械工业战线培养的调干生【4】。

1996年9月,武汉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机612班毕业30年聚会,回武汉机院旧址合影。

【1996年9月,武汉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机612班毕业30年聚会,回武汉机院旧址合影。90年代,武汉机械学院校舍划归东风汽车公司,主楼成为武汉轻型汽车厂办公楼。】

1965年夏,武汉机械学院第二届毕业生毕业。这一批毕业生是1960年入学的新生和调干生。第一、第二届毕业生毕业时间前后相差一个学期。

武汉机械学院1965年春季毕业证书

1966年5月,受到武汉大学“三家村”事件的影响,武汉机械学院开始出现针对校党政领导的大字报。随后,由于武汉机械学院所处的特殊位置,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潮中,武汉机械学院成为武汉地区文化大革命的核心力量和风暴眼之一。作为少数几所位于汉口的高校,与武昌地区的众多高校在保持联动的同时,又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不得不在大多数时间里孤军奋战;尤其是在1967年初造反派兴起、造反派与保守派之间由“文斗”升级为“武斗”之后,孤悬一地的武汉机械学院不得不时常直接面对保守派大军“百万雄师”的冲击;也因为斗争的剧烈性,武汉机械学院的革命斗志特别旺盛,形成了从学生到教师员工全面发起群众组织、全院造反的独特局面,成为武汉“钢二司”的核心力量来源之一;而作为武汉地区体育教育开展的最好的高校之一(武汉机械学院“钢二司”司令方保林即是武汉地区高校运动会的标枪冠军),武汉机械学院的师生在“七二〇”事件之前的历次斗争中,表现出旺盛的斗志和强悍的战斗力。

武汉机械学院出版的文革小报,题头明确标注“红卫兵、红工兵、红教工”联合的总部

在文革前期的“突出表现”,让武汉机械学院所遭受的损失也是巨大的。1968年9月,军宣队进驻校园之后,一系列的整肃运动让全校几乎所有师生都遭受到严酷的打击。1970年11月,在65级学生完成毕业分配之后,湖北省革委会做出了撤销学校建制的决定。

1971年,在并入华中工学院前夕,师生代表开会后再“武汉机械学院教务处”前合影

从1971年初开始,武汉机械学院开始拆分:1月13日,汽车制造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干部被调配至武汉工学院;夏天,主要党政干部被陆续分配至武汉地区各个院校;剩余部分于11月成建制地集体并入华中工学院。武汉机械学院就此消失,汽车专业汇入到后来的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并发展成为该校王牌专业和我国高等教育中汽车专业的重要力量之一;其他部分组建了华中工学院的机械学院,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核心学院之一。学校撤销之后,校园划归武汉汽车制造厂和武汉汽车配件厂两个单位。

1998年,武汉机械学院校友会组织出版的全国校友录

武汉机械学院从组建到撤销,一共存在了19年(1953-1971);期间历经汉口汽车制造学校(1953-1955)、汉口机器制造学校(1955-1961)、汉口机械学院(1961-1962)和武汉机械学院(1962-1971)四个时期。

古田五路十七号,曾经的武汉机械学院校门,巨幅广告牌后面、校门两旁的建筑保持着历史原貌

其中,在武汉机械学院时期,作为一机部直属高校,从1965年春到1970年先后以八个批次毕业(1965年和1966年分别有春季及夏季毕业,1969年秋冬分两批毕业安置了62、63级毕业生,1970年又分两批毕业安置了64、65级学生;自1966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共培养了本科毕业生2000多人,这些毕业生(尤其是65年毕业的两批毕业生,和69年毕业分配的62、63级毕业生)总体上质量比较高,诸多毕业生在后来成长为机械行业的高级工程师和知名专家。

武汉机械学院主楼,现在为武汉新材料企业孵化器办公楼

作为部属本科院校的武汉机械学院,其独立校牌实际存在了10年时间(1962年春至1971年末)【5】。至今,众多的汉口民众依然还记得“武机院”,不仅仅是因为学校的主楼依然耸立的汉口西部的那片工业区内,也更多地是因为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这所短暂存在的学校却在武汉这个城市鄂历史上分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记。

注释:

【1】中南矿冶学院,在全国首批高校院系调整中,由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六所院校的地质和矿冶系(科)调至长沙组建而成,于1952年11月1日正式成立;1960年被列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85年改名的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4月29日,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成立中南大学。今中南大学南校区进校门的大道“楚怡路”即为楚怡工业学校遗迹。

【2】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于1952年由中南建筑工程部将中南地区所有中等技术学校即郑州高工、武昌高工、汉口土木工程学校、湖南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师生调至在江西庐山建校;1953年学校迁入武昌马房山,改名武汉武汉建筑工程学校,由建筑工程部直管;1971年7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由湖南常德搬至武汉与同属建工部的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更名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后又在1978年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81年7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部分独立建制,分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983年8月,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在华中工学院东邻动工兴建新校址,于1985年整体从马房山旧校址迁出;2000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并入华中科技大学,校址为华科大东院。

【3】今太原科技大学。1952年,山西省工业厅创办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3年,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太原机器制造学校;1960年,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2004年,学校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

【4】为了缓解国家各方面专业人才需求的压力,中央出台政策,从1953年开始,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上调派学习(一般带薪,统称为进修)或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离职报考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一般自费,也有单位出自培养的,前者称自费生,后者称委培生)的,都称调干生。

【5】也有资料显示,学校自1964年秋季正式更名为武汉机械学院,那么“武汉机械学院”的校牌实际存在的时间8年。我以为,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地方行动与中央批文之间的时间差,即中央批文自1964年所有专科生毕业后学校正式更名,但学校则以上级已经批文而在1962年即改了校牌。但依据毕业生情况,即1965年春天毕业生以武汉机械学院首届本科生分析,1962年更名更符合一般状况。

【本文到此结束。本文借用武汉机械学院校友汤寿年先生发布于美篇的图文《怀念武汉机械学院》中历史资料图片若干,这也是目前全网公开发表的唯一关于武汉机械学院的文章。因此前有人未经本人同意即将本人原创作品从微信公众号直接搬运到头条号平台,故本人在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号平台同时发布此文。如果你比较喜欢此文,请点赞;如果你还想要阅读本人更多原创作品,请关注本人公众号(公众号名:上庸书生);如果你特别喜欢本人的作品,请在公众号打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