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柔的笔,画最硬的钢,工业之美美在何处?

发布者:闲散之人 2024-8-27 12:2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四季第十三集,邀您一同欣赏蔡超创作于1994年的中国画《吊装》。

工业美学 中国诗意

钢索直崩,链条曲折。水墨营造的工业空间充盈着绝对的力量。挺立的身姿,坚毅的面庞,比机械更强大的是人的坚毅。人与机器的共鸣里,现代工业的冰冷理性转化成理想主义的中国诗意。

1994年,画家蔡超用中国传统笔墨表达现代工业空间的诗意,记录下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具力量的一瞬。《吊装》成为9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题材的经典之作,看似是在画工人吊装施工的场景,实际更画出了大写的人的力量和精神。

人与建设 震天撼地

蔡超以用水墨创作工业题材闻名。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建设如火如荼,30多岁的青年画家蔡超也思考着如何用画笔融入全新时代。

1979年,九江长江大桥施工,工人如火的建设热情感染了在九江写生的蔡超。有时他会一连几天住在工地上,只为抓取最动人的场景。桥柱硕大无朋,工业构件仿佛泰山压顶,似乎能够撼天动地。画家开始有意识地寻找雄伟而富有力量的场景,工业的美感震撼了画家,这一刻他仿佛听见钢铁的心跳。

速写本上,蔡超也画下施工现场工人的模样,详细记录他们的名字、来自哪儿、做什么工种。人对幸福的向往驱动了强力的工业设备,某个时刻,画家仿佛感觉到人的精神力量与机械的力量感合为一股洪流,融注进他的笔端。

以墨为骨 塑时代力量

蔡超准确抓住了时代的语言——工业。他反复摸索,花费近十年时间,思考如何用水墨为工业建设中的场景寻找合适的艺术语言。《吊装》就是他交给自己的一张答卷。

在《吊装》中,钢索将劳动者架上高空。反复用墨,不断加粗,让环境与人物的力量达成平衡。画纸之上,人为曲谱,线为主弦,演绎出现代工业的交响曲。

蔡超不勾人物轮廓,只以墨为骨。浓墨冲水后的渍墨晕染呈现出衣纹轮廓的明暗变化。墨线勾勒细节,丰富人物层次。破墨为骨,线为皮肉,横梁上,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的建设者。

烟墨入水,焦、浓、重、淡、清五色分明。当传统笔墨进入现代工业,烟墨色里仿佛传来机械隆隆吹响的号角声。在线与墨的力量中,在震颤的大地上,我们听到时代的足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