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缺陷,与所开创的九条之最!

发布者:姑苏一狼 2024-9-4 16:28

《孙子兵法》的缺陷:

《孙子兵法》是我国的军事巨著,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其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之处以及消极因素,这样,我们才能在扬弃中将《孙子兵法》发扬光大。

《孙子兵法》最主要的缺陷是没有区别战争的性质。《孙子兵法》的《军争》一篇中公然主张“掠乡分众,廓地分利”,而《九地》一篇中也主张“掠于饶野,三军足食”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剥削阶级的本质。可以说,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是诸侯列国争夺土地和霸权的战争。《孙子兵法》在客观上掩盖了这一兼并战争的本质。孙武所处的春秋时期,据史学家统计:大小战争多达四五百次。孙武稍后的时代,孟子将战争总结为一句话,即春秋无义战。

其实,春秋时期的战争中,有一些是明显的强国欺凌弱国,具有阶级压迫的性质。被侵略和被压迫的国家必然会进行自卫或反抗,这就是正义的战争。但是在《孙子兵法》中却没有反映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应该反映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不能不算是《孙子兵法》的一大不足之处。

在作战问题上,《孙子兵法》中有些过于机械的原则和消极的因素。比如说,孙武虽然在《虚实》篇中说过“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但他又在《军争》篇中说“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这样的话。事实上,如果能够出敌不意,则倍道兼行,风雨无阻,往往能取得意外的胜利。而最明显的过于机械的原则是《军争》篇中的“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一句,这些原则实际上与《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提法是自相矛盾的。同篇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否定了“归师勿遏”的原则。

再比如,《谋攻》篇提出的“十则围之”的原则。此原则是歼灭战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当然,“围师”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这里所说的“围师必阙”是机械的论点,是因为这里的“必”字。如果在某种情况下,为了迅速结束战斗,在某处预先设伏,诱敌突围,然后歼灭敌人,网开一面是可行而有利的。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孙子兵法》中含有一定程度的形而上学成分。比如说,《孙子兵法》将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视为“终而复始”、“死而复生”(《势篇》);将军事上的“奇正相生”(《势篇》)视为“如循环之无端”(《势篇》);将事物的螺旋式上升看作是简单的循环,这些都多少会带有一点循环论的色彩。又《孙子兵法》在提到敌对双方的军事力量的对比上,比较注意“量”的变化,较少注意“质”的变化。这些观点都是形而上的表现。

在历史观方面,《孙子兵法》是倾向唯心论的。首先就是其中太过夸大将帅的作用,孙武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其次是轻视广大兵卒和人民在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

《孙子兵法》固然有“视卒如婴儿”(《地形》)和“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的观点,这些看似是讲述爱兵之道和纪律教育。不过,在进行战斗的过程中,孙武就大反其初衷,而提出“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九地》);又提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九地》)。而《九地》中的“帅与之期,登高而去其梯”等更是极端轻视士卒的地主阶级反动思想。以上这些都是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论思想的表现。

虽然《孙子兵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孙子兵法》是两千多年前的一部兵书,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有许多原理、原则和规律都具有普遍性的、现实性的指导意义。研究《孙子兵法》对未来的反侵略战争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学习《孙子兵法》,灵活运用《孙子兵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之最:

对中国军事史影响最大的人是谁?答案当然是孙武。出身于军人世家的孙武,一生从没有打过败战,被人誉为“百胜将军”。孙武以少胜多的郢城之战更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孙武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杰出的军事才华和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长达数千年。以下就具体介绍一下《孙子兵法》所开创的“最”:

1、最早提出了“战争要服从国家利益”的观点。《孙子兵法》开篇首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句话就表明了战争的重要性,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因此要慎重地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最早提出了制权的概念。《孙子兵法》的《始计》篇中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势是指主动权。制权是指用局部的优势来取得某方面的控制权,从而取得胜利。现代战争中的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等的战术核心都是控制。现代战争强调了优势权,即使是夺取局部的控制权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价值。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孙武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符合现代战争实情的军事理论,无疑是非常超前的。

3、最早提出了运动战的概念。孙武提出“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的观点,即先要善于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消耗敌人,等敌人进入我方预定的埋伏圈之后,立即狠狠地打击敌人。这就是运动战的精髓。而毛泽东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打,敌疲我扰”十六字真言就从游击战的角度很好地诠释了运动战的精髓。

4、最早提出了信息战的概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是关于战场态势的分析,但重点是“知”的运用。知,可以理解为现代军事观点中的信息。而孙武所谓的收集信息就是要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从信息的分析中找到敌我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抓住有利的战机,取得最后的胜利。而现代战争中的信息权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这些都是孙武军事思想的一种发展和继承。美国的第四机步师在制定战略原则时甚至还把“知己知彼”写进了战训条例中。

5、最早提出了后勤体系的概念。在《孙子兵法》的《作战》篇里,“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这句话就是后勤与战争之间关系的表现,即后勤体系的是否完整直接影响着战争进程的快慢。孙武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战争就要速战速决的观点。拿破仑率兵50万,虽然打入了莫斯科,但是因为后勤体系不完整,补给线过长,最终只有3万人逃回了法国。希特勒用闪击战攻进苏联本土,但是苏联红军消耗着德军薄弱的后勤体系,最后终于找到了反攻的战机。可见,后勤体系的重要性。

(前1027年,周武王率领5万大军攻打商纣,以每日近30公里的速度急行军,仅用30天左右就到达了朝歌城外的牧野。纣王措手不及,兵败亡国。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闪击战案例。)

6、最早提出了闪击战的概念。“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是用自然中的风林火山等形象地描述进攻的风格,其精髓在于动如雷震。二战时期,古德里安运用闪击战,快速推进,在三个月内就消灭了法国。1941年,希特勒用闪击战突击苏联,消灭了300万苏军精锐。而在标志着现代高科技战争开端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等多国部队在108小时内就用闪击战直接消灭了40万伊拉克军队。孙武的这一军事思想被西点军校写进了教材之中。

7、最早提出了心理战的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直接用心理上的优势来打击敌人的军事思想。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先分析敌人的作战心理,再制订出进攻敌军的策略。在与敌方外交时,心理优势更是非常重要。在战场上,用我方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敌军急于求成的躁动心理。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很好地延续了孙武的这个军事思想。西方著名的军事评论家约米尼直接赞誉孙武的心战原则:“开创了战争中人道的一面。”

8、最早提出了点穴战的概念。《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中,提出了“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的军事思想,意思是说在打击敌军的士气时,要先打击他们的指挥者,让敌人得不到有效的指挥而产生混乱,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现代战争中的特种作战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斩首和点穴战,这就是孙武提出的点穴战的发展。孙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擒贼先擒王”这样的战争思想,后世很多战役都采用了这种战术。

9、最早肯定间谍的作用。《孙子兵法》最后一篇《用间》篇中,说了一整篇的间谍以及间谍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还对间谍进行了分析,即“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在西方的战争伦理史中,间谍是最被人们所鄙视的战斗人员,属于最没有战争道德的人。虽然西方人懂得间谍的作用,却不肯承认间谍的地位。只有到了近代,随着情报越来越重要,间谍的地位才得以被重视。而两千多年前,孙武就提出了间谍战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可贵的。

由此可见,孙武的军事思想太过于浓缩,几乎《孙子兵法》中的每一句话都能给现代人以莫大的启发。虽然孙武已逝去两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依然流传千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