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背后的“90后” 汪泽:精密机械的操控者 于毫厘之间细雕琢
光刻机上的晶圆如何能精准地进行光刻、制作出纳米级的集成电路?数控机床如何加工出复杂精巧的零件?工厂中的机器人如何快速对准每一个螺丝钉……看得见的操作背后,是一套看不见的精密运动控制系统。“控制是帮助事物实现秩序的一套逻辑”,而汪泽就是这套逻辑背后的设计师。从保家卫国的大国重器,到事关百姓衣食住行的民生应用,在科研攻关第一线,清华大学“90后”青年教师汪泽正挥洒青春汗水。
勇攀“精密机械的珠穆朗玛峰”
2020年,从天津大学直博清华的汪泽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完成了两年博后工作,2022年,他正式留校,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主攻机电系统精密运动控制与轨迹规划、智能制造装备方向。从项目申报、竞标、核心技术研发、项目需求对接、技术方案验证、线下测试到产品落地,以及后期扩大技术影响力,用汪泽的话说,“我们课题组就好比一个小型创业公司,不管是技术研发、项目攻关还是其他的琐事,都要事事关心”。
螺蛳壳里做道场,做机械控制和装备最关键的就是精度,以及设备、程序的可靠性,汪泽和同事们孜孜以求。汪泽所在团队为科技部重点领域“IC装备精密机械与测控”创新团队,以团队所承担的光刻机工件台项目为例,众所周知,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集成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个晶体管,对制造芯片的光刻机精度要求可以说是近乎苛刻。光刻机始终保持高速运动,通过“线动成面”的方式完成小区域内的高精度光刻。但这个动的过程可不简单,要求工件台和掩模台要在高动态运动下实现优于2纳米的同步运动精度。汪泽说,这相当于两架时速1000公里的飞机并排飞行,两者在任意时刻的飞行位置偏差不超过头发丝直径的八十分之一,如此极端的性能指标使得光刻机工件台被誉为“精密机械的珠穆朗玛峰”。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任何环节都不容有差池。反复调试设备、解决各种Bug,工作看似枯燥,但每前进一小步,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十年磨一剑,百天一纳米”,从最开始对光刻机和工件台几乎一无所知,到完成我国第一台10纳米同步精度的气浮运动台、第一台适配光刻机整机要求的双工件台α样机,再到现如今面向最先进极紫外工艺的真空磁浮台,“我所在的团队用行动和事实有力地证明,我们可以”,汪泽说。
“大国重器”背后的耕耘者
目前,我国的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6万公里,位居全世界第一,甚至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大国重器”背后,凝聚着科学家们无数心血。最近,汪泽正忙着设计研发一款高铁接触网运维检修机器人。
“人们看到的是白天高铁飞速运行,殊不知夜间检修工作更为关键。以‘班味’最浓的京沪高铁为例,全长1300多公里,基本每1公里就要配一个班组进行高强度的维护检修,要查看高铁接触网上的螺栓有无松动,吊弦是否脱落、断裂等等,每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威胁高铁安全运行,可见高铁运营维护的人力物力成本很大。我们就在思考,能不能设计出一个自动检修机器人,尤其是高海拔、高寒等环境恶劣地区,用机器去解放人力,同时保证检修运维效果。”汪泽说。
目前成熟的机器人应用很多,把相关技术迁移过来不就可以吗?汪泽表示,机器人在室内稳定工作环境下的技术确实比较成熟,但到了野外,一天之中光照强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机器人摄像头捕捉,低温、大风、高腐蚀等极端条件层出不穷,更别提各类不确定因素,比如天上飘来的塑料袋、停了一只小鸟,人很容易辨别,但机器人就不一定能随机应变了,机器人在应对非结构化环境方面仍是个难题,我们也在不断攻克。“我们课题组负责机器人本体设计制造、安全控制方法、机器人测量定位技术等等,最近在做集成,下一步准备装车试验,明年计划到即将开通的广湛高铁进行线下测试。”
这只是汪泽及其课题组所负责项目的冰山一角。飞行器、光刻机、高铁……科技的力量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每一个微小进步背后,是汪泽这样的科学工作者在日以继夜地付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今年秋季新学期,汪泽的角色又多了一重——担任清华大学机械系新生班班主任。巧的是,这个班级的班号竟是“404”:这是清华机械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班号;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意味着内容无法找到。他跟同学说:“这个班号,注定了你们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小到大,我们都说要当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没人告诉我们怎么接班。当你们踏入清华机械系的一刹那,命运的齿轮可能就已经开始转动了。当你们在学校打好基础,慢慢地去做国之重器,这些是真的能够为国家话语权、国防安全、人民健康发挥切实作用的。”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最近,汪泽专门组织学生们去观看了清华大学经典原创话剧《马兰花开》,这部剧讲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不平凡人生。他对学生说:“家国情怀其实就在潜移默化之间,藏在你的每一个选择和奋斗里,哪怕是做好一道微积分习题。或许未来的国之重器里,就有一串来自你写的代码。”
如今,汪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上集体自习,带学生做项目,他乐于看到学生的成长进步,如同看到了当年刚刚踏入校园时懵懂的自己。“做科研工作就像一场接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接过前人的一棒,不断前行、迭代、更新。”汪泽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大家都在看
-
330余家企业齐聚 “起重机械之都”河南长垣觅商机 中新网新乡4月16日电 (刘鹏 李海珠)以“数智赋能,绿动未来,质赢天下”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长垣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16日在“起重机械之都”河南省长垣市开幕,来自国内外的330余家企业赴此集中展示行业新技术、 ... 机械之最04-17
-
鼓吹"机械至上"的人,真的开过现代车吗? 2024年某地车展上,一位老司机摸着新车的全液晶仪表直摇头:"现在车子整这么多屏幕有啥用?要我说还是机械仪表盘最踏实"。这话听着耳熟吗?从启动钥匙变成手机APP到机械手刹消失,总有人怀念化油器时代的"纯粹机械" ... 机械之最04-15
-
三件小事最耗气血,别再做了! 《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意思是说,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气血就是最根本的动力。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最耗气血,调补气血有哪些好方法?一起来看!(转自:首都中 ... 机械之最04-09
-
古董钟表里的机械之美,时光流转中的经典工艺。 小夜莺发现森林的钟表集体变慢,月亮像打瞌睡的老人迟迟不下班。树洞深处时间蜜蜂正用破损的蜂巢修补时针,每滴花蜜能凝固三分钟。夜莺衔来沾露的玫瑰,啄木鸟敲打水晶树校准节奏。当最后一道裂缝被晨光填平,迟到的 ... 机械之最04-09
-
"立木为信"的商鞅,为何成了帝国最锋利的刀? 公元前359年的咸阳南门,一根三丈高的木杆旁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卫国人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人群窃窃私语却无人上前,直到赏金涨到五十金,终于有个壮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扛走 ... 机械之最04-09
-
机械革命最划算游戏本来了?配置低但价格给力,国补后3999元 如果说国补之后哪款笔记本能让很多人兴奋的话,机械革命极光X绝对是其中一个。如果再细分到游戏本这块,那就几乎只有这个。过气但是强大的CPU,加上主流的RTX4060或者RTX4070独显,配上合适的价格,说一机难求也不过 ... 机械之最04-09
-
宇树机器狗最具有成长潜力的10家企业!一、长盛轴承二、绿的谐波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机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专属。尤其是机器狗的出现,更是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而在这股浪潮中,宇树科技凭借其卓越的产品,迅速崭露头角。但你可知道,在这只机器狗的背后, ... 机械之最04-07
-
机械之舞:当国产机器人跳出《功夫》的江湖气韵 在科技与文化的交汇处,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正在上演:国产机器人整齐划一地跳起《功夫》中的经典斧头舞,金属关节精准复刻每一个武打动作,电子眼中仿佛闪烁着周星驰电影特有的戏谑光芒。这一幕既荒诞又和谐,既未来 ... 机械之最04-06
-
至今无法被超越的经典运输机安225,机械之美超级运输机! 在人类航空的浩瀚星空中,安-225“梦幻”运输机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散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机械魅力。每当提及它,我的内心总会涌现出无尽的感慨。今日,我将这份倾慕与思考记录在此日记之中。初次听闻安-225的名声, ... 机械之最04-06
-
一文图解 72 个机器学习基础知识点 作者王路情,澳门科技大学博士, 提供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和智能应用服务。微信:shushengya360,1. 机器学习概述1)什么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 ... 机械之最04-05
相关文章
- 在皇帝之最中,乾隆独揽了哪三项?
- 机械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6所进全球前30,上大北理南航闪耀!
- 40岁C罗凭什么被萨哈称为“最完美机器”?退役后必成GOAT!!
- 探寻机械设备领域的“利润巨头”
- 八下物理简单机械之杠杆知识点总结一
- 机械美学:从哈雷到凯旋,百年发动机进化史(基本知识)
- 大罗谈生涯最凶残被铲:对方鞋钉长到像穿高跟鞋,走路像机械战警
- 燕山大学的王牌专业——机械工程,中等生的不二之选
- 尼康相机创造过哪些“世界之最”?——众通社影像
- 各类轴体,75~98键,哪种机械键盘更适合你?自用百元键盘推荐
- 哪个品牌机械手表最耐用
- 机械之美,齿轮运转,动力无限!
- 标题:《探秘世界“巨无霸机械”:工业奇迹的力量与震撼》
- 学机械,这9所大学重点考虑!
- 机械仪表最好看
- 机械魅力:解锁机械结构设计的艺术之美✨
- 钢铁丛林中的机械美学狂想曲
- 机械专业最具潜力的六个岗位,前景好,薪资高
- 为啥好多网友说乾隆就是一台冰冷的政治机器?网友回答道出真相
- 祖冲之:古代中国的数学巨匠与科学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