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杂谈(六):美国陆军——机械、补给、作战体系的胜利

发布者:名捕铁手 2023-1-1 14:00

德国士兵在战后接受采访时,普遍流露出对苏联士兵的尊重和对美国大兵的不屑。。。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美军纯属一帮乌合之众。。。

让人印象矛盾的强大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加入的时间最晚,然而,它的武装力量在短短四年内迅速扩大到仅次于苏联的规模(1220万∶1250万)。

提起二战中的美国军队,充足到浪费的物资供应,强大的战略和战术空军,横扫太平洋的航母编队,都是它的标志,但是提起地面部队,人们似乎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概况性语句来进行总结。

标准的美国大兵形象。

假设有一名饥肠辘辘进入战场的美国士兵,缺乏医疗护理,同时掩护他的坦克中弹起火或者掉进了沟里,这个时候,一名在东线战斗了三年多的德国掷弹兵可以轻松地把他撂倒。

但是同样在西线的战场上,一支经过东线三年血战考验的武装党卫队精锐小队,却会轻易地被一架俯冲下来的“雷电”战斗机打得灰飞烟灭,尸横遍地,而这架飞机的驾驶员可能刚刚从美国的战斗机驾驶学校毕业。

在美国军队看来,一支军队能否发挥作战效能不仅仅取决于单兵英雄主义或战斗热情,还在于所有能投入战争的资源 ——火炮、空中支援、食物药品和后勤补给。

美军不像德军,他们不要求每个士兵都是训练有素的凶猛战士,也不寄希望于通过绝对忠诚和强烈的荣誉感将军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虽然大部分的普通美军士兵就是这样),美军更强调保证一线的士兵们得到足够的物资保障,能够充分学会并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从而击败所面对的任何敌人,并尽可能在冲突中幸存。

二战美军的运输机部队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曾用十足的官方语言这样总结美国的战争模式: “战争由三个部分组成,但海、陆、空战并非孤立。只有所有要素中的所有资源都根据一个适当选定的共同目标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才能发挥其最大潜能。 ”

现代战争中,能够赢得战争的是体系,而不是人。

一支侧重于后勤建设的庞大军队

很多人批评二战中的美国步兵从来没有像德国、日本、苏联,甚至英国步兵那样承受巨大的压力。

他们还批评说:美国士兵需要太多补给(每天超过80磅),很多本应该上前线的人却待在后方。大兵们过于依赖炮兵,否则就无法推进; 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坐车,而非步行到前线。

补充兵员总是零零散散,以个体身份被分配到一线;来自同一地区的士兵没有被组成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成建制地派遣至战区。

名声不佳的M3中型坦克——“七兄弟棺材”、紫心勋章盒

这些批评者们往往忽视了美国陆军几乎是一夜之间从无到有创建出来的奇迹。

毕竟,连美国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军队纯属一帮乌合之众。

1939年9月1日,论规模和综合作战能力,美军排名世界第19位,位居罗马尼亚之后。

在德军出动136个师占领西欧9个月后,美国陆军部一份报告称,目前美军只能投入5个师(参加欧战)。

装备和武器也不容乐观,士兵训练时用排水管当反坦克炮,用大礼帽代替迫击炮管,以笤帚模拟步枪。0.50口径机枪竟被视为一种反坦克武器。陆军标准步枪依然是栓动式斯普林菲尔德M1903。

至于重型武器——超过75毫米口径的火炮寥寥无几,在1939年美军仅仅制造了6辆中型坦克。

然而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美国陆军规模扩充到超过800万士兵和陆航飞行员,1945年达到顶峰(8276958人),世界排名从原来的第19名上升到第2名。

1945年的美国陆军军官人数比20世纪60年代整个冷战时期的士兵人数还要多。

欧洲战场的美军

美军规模惊人,然而在所有参战国家中,美国向陆军投入的人力资源比例相对最小:只有约48%(不包括陆军航空队)。其中的地面战斗部队只占其中约三分之一(约 200万),这一比例基本保持至战争结束。

至1945年5月,美军总共组建了约90个陆军师,其中派往欧洲战场的步兵师和装甲师还不到60个,其余部署在意大利、地中海、太平洋战区。

从诺曼底登陆到德国投降之间的337天里,欧洲战区一半的美国步兵持续战斗了150天,40%的人战斗了200天,大多数士兵呈现出了战斗疲劳状态。

这也解释了一些关于美国武装力量的悖论:与其他大国相比,为什么美军总体上伤亡相对较少?为什么美国长期缺少步兵师?为什么在一线战斗的步兵往往疲惫不堪、损失惨重?为什么美国能以如此多种不同的方式向如此多地区投射军事力量?

美国没有把大量人手投入到一线地面部队,而是让其加入海、空军,或从事后勤工作——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结果——美国军队加强了空军和海军力量,以支援步兵,提高整体的军队杀伤力;但是数量不足的地面部队因为长期作战而精疲力竭,大批士兵因为战场疲劳症而无法发挥相应战斗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反而又降低了。

美国在二战中选择的战略是在两条战线上投入大量资源,用来建设海、空军,完善后勤补给。

这个正确且效果不错的战略基于一个必要前提——组建了500多个现役师的苏联红军,牵制住了超过300万轴心国地面部队。

示意图

无论战后欧美如何抹杀苏联的战绩,无可争辩的事实却是——东线战场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面战场,苏联红军在和约225个师(加上仆从国的话,这一数字大大增加)的德军正面对抗;苏联歼灭的德军数量和摧毁的德军装备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盟国的总和。

按照英美参谋部在1942年的战况分析,如果苏联抵挡不住,希特勒将获得高加索和中东取之不尽的油田,几十个在东线作战的德军师可转而增援西线。这样一来,欧洲战场的战争还将延续10年。。。

正因为苏联承担了主要的地面部队作战任务,美国才得以投入巨资建设后勤保障体系,组建 战术及战略空军,并建造庞大的两洋舰队。

三大盟国的分工协作,各自发挥最擅长的力量,这也正是1942年以后盟国迅速扭转战局的重要原因。

机械的胜利

在二战时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陆军能在生产、维护、修理和使用机器方面与美军比肩。

在美国刚刚参加战斗的北非战场上,对阵的隆美尔在观察报告中这样评价美国士兵:

虽然美国人还不能与英国第8集团军的老兵相提并论,但他们的装备更多更好,战术指挥更加灵活,足以弥补其经验不足。事实上,美军反坦克武器和装甲车辆如此之多,以至于在即将来临的机动作战中,我们获胜的希望微乎其微。敌人在防御战中展现出一流的战术水准。

战时美国的坦克生产——流水线上的“谢馒头”。

美国的军队内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机器的迷恋和掌控。美国在战争期间制造了如此多的战斗机械,而这些天空、海洋、陆地上的战争机器帮助他们得以在战争后期,能够在遍布全球的特定战区用规模较小的陆军部队,同时执行种类繁多的军事任务。

比如,就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的同一天,美国空军出动150多架B17轰炸机及P-51战斗机护航,袭击位于罗马尼亚加拉茨(Galati)的油田。还有500架B-17轰炸机和护航机空袭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

示意图

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里,亚太战区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正准备在一周内进攻马里亚纳群 岛,其联合作战兵力规模几乎与诺曼底登陆行动一样庞大。

当欧洲战场的美国陆军在强大的海、空军掩护下发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之际,美军还同时在意大利对德军发起进攻;轰炸机从意大利和英国起飞,进行远程轰炸;潜艇在太平洋地区用鱼雷击毁运输舰队; 集结军队攻打马里亚纳群岛;从诺曼底到中国海,美国军队在各条战线上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各个不同的作战计划。

美军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战役胜利,不仅仅得益于其优秀的军事作战能力,还因为其提前评估己方补给系统能够提供什么或不能做到哪些事情;收集情报,判断敌军对进攻行动可能做出的反应;以及决定军队的最终战略目标。

美国战斗机生产

巴顿将军率领第3集团军在法国快速突进,在1944年8月下旬的时候后勤供应已经突破了极限;与此类似,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1942年仲夏处于同样的窘境,实战结果却大不相同。

巴顿的装甲军团没有一溃千里,因为他可以依靠空投,维持最低限度的补给,在必要时刻还能够得到附近盟军的增援。巴顿也明确知道最终任务是穿越莱茵河,而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将军参谋们从来都不知道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到底会去哪里。

在战术层面上,没有哪支军队能像美军那样拥有如此充足的卡车——美国生产了近240万辆军用运输车辆, 超过了轴心国、英国、苏联的总和。 这导致美军与其他国家陆军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而且他们一旦踏入战场,其行动速度要快得多,辐射范围也更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卡车而不是坦克为盟军赢得了地面战争。

欢迎解放者的欧洲市民

美军在战争中充分依靠机械装备带来的机动性和火力作战,在战斗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西线天空中无穷无尽的战机和地面上的坦克集群,有意思的是,一旦地形或者天气抵消了这两方面的优势,美军的战斗效能马上会掉几个档次。

在太平洋的岛屿上,常见的战斗场面是短兵相接或肉搏战。在这里,轻武器造成的美军死亡比例远远大于欧洲——欧洲战区的炮火杀伤力要大得多。除了舰炮、坦克、凝固汽油弹这些新型武器外,由于太平洋岛屿上地形崎岖,季风天气恶劣,美军士兵更多地在使用那些普通的武器,如手榴弹、步枪、刺刀和匕首进行面对面地厮杀。

正如欧洲战场的两场战役——意大利战役、许特根森林战役——当美国大兵们被迫和一战期间一样,在火炮的掩护下和敌人逐步地争夺着一个个山坡谷地、林场溪谷时,装甲车辆的作用被严重削弱,空中支援也远远说不上精准,结果这成为了欧洲战场中少有的血腥屠戮之地。

阿登战役中的巴顿将军

关于这种使用优势机械力量作战的方式,巴顿将军曾经做过精辟的总结: “美国人,作为一个民族,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机械师。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拥有最强大的大规模机器生产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我们的固有优势,创造新的战争方式。 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在地面上,在天空中通过机器进行战斗。”

美国军队也正是这么实践的。

物质的胜利

“及时的物资补给弥补了战略失策造成的损失。”这是阿拉曼战役后,一份英国人的报告总结。

到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一共援助给同盟国3.7万辆坦克、80万辆汽车、近200万支步枪、4.3万架飞机,至于其他的燃料、弹药、医疗食品补给更是不计其数。

战后,人们普遍认为美军之所以能够胜利,完全取决于其绝对的物资优势——简直可称之为“无生命的兵力”。

在1943年的北非战役打响几个月后,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和组织能力开始崭露头角。工兵在奥兰港附近建起了一座装配厂,用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教当地人在9分钟内,把一箱零件组装成一辆吉普车——这个厂最终向盟军交付了2万辆车辆。

1943年1月初,艾森豪威尔将军请求华盛顿再给前线送些卡车。不到3个星期, 一支由20艘船组成的特殊舰队从诺福克、纽约和巴尔的摩起航,满载着5000辆重两吨半的卡车、2000辆货 车、400辆自卸卡车和80架飞机。另外,用于压舱的货物则是1.2万吨 煤、1.6万吨面粉、9000吨糖、1000吨肥皂和4000挺冲锋枪,这些物资均于3月6日送达非洲。

在港口卸货的时候,看见堆放在货舱空隙间的一箱箱可口可乐, 英国的后勤人员一个个瞠目结舌,简直无法相信。

示意图

在战场上,美国步兵总是配有大量手榴弹、地雷和机枪,仅仅在非洲战场,一个步兵师战斗一天平均就耗费111吨弹药。在非洲,一个大兵一个月需要的物资高达13吨。

更多的事例没有必要累述,我觉得,作为1944年和1945年美国工业实力达到何种程度的一种体现,下面这种大规模的飞机弃用行为比上千页的统计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在1944年初,美国海军有27500 架飞机在役,比1940年时多了10倍。而美国国内飞机生产线在当年的3月到6月份间达到了产能峰值,海军的新飞机库存急速膨胀,就要严重过剩,管理失控了。

这种事要是放到德国和日本身上怕是高兴还来不及,但是美国海军将领们却真真切切地面临着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抉择:产量越来越多,库存却过度臃肿,怎么办?

轰炸机的流水线生产。

2月份,金上将签发了一份命令,将海军在役飞机的上限设定为3.8万架,并且拒绝放宽。

于是在1944年9月,美国海军采纳了一项激进的计划——将数千架老旧的飞机直接扔掉,包括那些已经部署到太平洋的飞机——好为新飞机腾地方。各级指挥官都收到了指示:用一切必要的手段把旧飞机处理掉。

如果一架飞机需要小修,它就会被拖出停机坪丢掉,闪闪发光的新飞机会飞来接替它的位置。数百架飞机飞到太平洋偏远海岛的机场,停放在空地上,然后就不要了。

许多这样的飞机“坟场”后来都成了美军轰炸机投弹训练的靶场。拆解的飞机用推土机推成堆,再用坦克开过去压扁。轻微损伤的舰载机被推出飞行甲板,扔进海里,新的补充飞机会从护航航母上飞来。

示意图

在战争的高潮时,日本人正苦于飞机的产量远远达不到目标,美国人却在大规模地丢弃完好可用的作战飞机。。。

对于二战中的美国军队而言,这支庞大的军队之所以强大,就在于他们能够提供最丰富物资,能够将海空军力量结合起来并配合正确的战略,准确地将这些资源投入需要的战场,从而赢得大多数战斗,直至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