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丰收背后的大国实力 久久为功的努力奠定抵御风浪的基础

发布者:天天小戒 2023-1-24 23:02

央视网消息:俗话说,仓廪实,天下安。粮食能不能丰收,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和我们每个人的饭碗息息相关。今年丰收来之不易:去年秋季以来,一方面是局部地区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另一方面,北方出现了罕见的秋雨秋汛,包括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这些地区大部分是冬小麦的主要种植区。因为秋汛的影响,全国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冬小麦比正常时节晚播,有的甚至晚播了一个月。

而进入今年夏季,南方局部地区又面临着严重的高温干旱挑战。在长江流域,许多秋粮的主要产区发生高温干旱的时候,正是水稻生长孕穗的重要时期。

所以,从北到南,从夏粮到秋粮,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最终,受灾的粮食主产区不仅没有减产,还实现了丰收。那么到底是什么实现了逆转?

今年以来,面对多点散发、起伏不定的疫情,国家将化肥、农药纳入生活物资保障范围,点对点保供,同时支持29个省份开展土地生产托管服务,化解小农户春耕缺人手、缺农机等燃眉之急。

今年,中央强化顶层制度设计,首次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各级党委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层层分解落实面积。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5亿元,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先后下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持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 刘莉华:全年粮食实现逆势再增产,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今年对粮食生产重视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释放信号之强前所未有。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超强的措施,全力以赴实现粮食抗灾夺丰收。

来之不易的丰收靠的是“藏粮于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以农田水利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投入,截至10月底,全国高标准农田近十亿亩,覆盖了我国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六大粮食主产区的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的耕地,这些集中连片、沟渠相连、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我国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而已建成的90多个盐碱地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试点,让植被稀疏的盐碱地也收获了丰收的喜悦。

来之不易的丰收还离不开“藏粮于技”。我国十年累计培育出950个主导品种,这些自主研发的种子将丘陵山地、寒旱土地、盐碱地的增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如今,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4000多种我国生产的农业机械装备驰骋在高原、极寒、平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的田野里。而搭载了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农机,更是让我国农用无人机装备总量、作业面积稳居世界第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也就是说,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蕴藏在耕地中、蕴藏在科技里。而高标准农田又是“藏粮于地”的关键。什么是高标准农田?什么样的“魔术”让原本产量不高的普通农田变成了高产出的良田?下面,我们就到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湖南永州去看看。

湖南省永州市庙山村,曾经的农田分布零散、高矮不同、形状各异,种粮大多靠人工,效率不高,收成也不好。眼下,这里的1500亩耕地正在经历着形状改变的过程。

小变大,增加规模种植面积;弯变直,方便农机标准化作业;陡变平,灌溉更加均衡有效。

农业部门通过无人机航测技术,对每一块农田进行精准定位、合理规划,分布在田块周边的荒地也被一同纳入到高标准农田的改造中。改造后的农田不再有七扭八歪的田埂,外形初步达标。平整连片之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第二步就是配套灌溉设施。

过去田里的灌溉系统都是农民自己挖的土渠,往往是高处水还没流到田里就渗入土里,容易干旱;低处的田里积水较多,排不出去,影响收成。而高标准农田里的灌溉系统却是旱涝都不怕。

在高地,对山塘水库进行加固,从山塘加修干渠,并对每一条流入田边的水渠进行硬化,保证灌溉水的流通。遇到干旱天气,还会通过抽水等措施为山塘注水,保证渠中有水,田中有粮。

在低洼田,新建硬化排水渠,让水能及时向外疏通。

平了地,有了水,要想粮食高产,高标准农田还有最关键的第三步,那就是补营养。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大型机械设备在田间正在干的是个精细活,把原有田地20—30厘米的表层土地铲出剥离,集中堆放。

当地农业部门会对每一块高标准农田取样,并测试土壤里的PH值和有机质成分,一田一策,缺啥补啥。

耕地里的“魔术”让种粮大户们有了底气,他们也计划着明年开春时实行“早稻-晚稻-油菜”三季轮作。

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据测算建成后的项目区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亩均可节本增效500多元,在进一步夯实粮食产能基础的同时,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资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今年,面对疫情多点散发、农资价格持续高涨等不利因素,我国粮食再获丰收的背后离不开高效的农资供应体系的保驾护航。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张网去看看今年的农资供应是如何保障粮食生产的。

这张网是全国最大的农资流通企业中农集团的农资供应分布网络。在这张网里,有14个农资生产基地,7个物流基地,1个万吨级码头,这些星星点点的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资经营网点和基层服务中心,2012年时还只有3600家,而现在已经增加到了2万多家,农资配送服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畅通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

点开这张图上的一个点,在以山地丘陵为主的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乌石村,眼下正是油菜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往年这个时候,村民都要骑三轮车到20公里外的县城去购买磷肥。现在,他们坐在家里动动手指,肥料就送到家。这背后是当地依托4个供销集配中心、70个农资服务站以及近1000个加盟配送点打造的“半小时农资服务圈”。

送得出,还要供得上。氮肥、磷肥和钾肥是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化肥品种,也是这张网络运送的重要农资。今年1—10月,全国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产量分别约为3411万吨、1245万吨和475万吨。其中,氮肥和磷肥的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今年,国际化肥价格出现了较大波动,但是我国的化肥价格却走出了一条平稳的曲线。

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许锋: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发挥了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在今年春耕、三夏等用肥旺季有序投放了近1000万吨国家和省级商业储备肥,满足了农业用肥需要,夯实了今年粮食丰收的根基。

今年,受俄乌冲突、极端天气以及部分发达经济体货币宽松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以及多国食品价格震荡走高。国内市场粮价虽有温和上涨,但总体走势保持基本平稳,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条曲线。

这一条跌宕起伏的曲线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图,从图上可以看出,今年5月的价格指数创下多年来的新高,从年初的140多点骤升到170点左右,短短4个月内,价格指数急剧上涨了23%。

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价格历来被作为国际粮价风向标,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今年,粮价暴涨在这里成为交易商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以小麦期货价格为例,俄乌冲突发生,小麦价格应声暴涨,5月17日冲上1279.75美分/蒲式耳的高点,1—5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涨幅近70%。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大卫·布莱尔:今年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暴涨,供应出现短缺,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确定性因素上升,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引起恐慌和担忧。

这条曲线图是今年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的走势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虽然受全球输入性通胀压力以及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国产小麦价格也比去年同期有所上涨,但整体走势波动平缓,没有大起大落。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 刘冬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库存充裕,粮食价格走势平稳,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以我们监测的数据来看,我国小麦价格波动平缓,没有大起大落。大米价格更为稳定,从今年1月初到目前为止,南方主产区籼米价格和北方黑龙江粳米价格波动幅度仅在2%左右。

今年以来,国家加大粮食及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针对化肥、农药、种子等粮食生产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粮食增产丰收。今年1—10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的粮食和食品价格涨幅为2.8%和2.5%,明显低于美国食品价格9.8%、欧元区食物价格9.6%的涨幅。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处处长 康敏:粮价是百价之基,国内粮价保持基本平稳,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有力促进了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有力强化了市场预期和信心,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稳住经济大盘留出了充足空间。

粮食丰收,年年不易,今年尤其不易。针对特殊的困难,有关方面采取了特殊的对策,及时、准确、有力。从全年的收成里,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更要看到的是,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始终在围绕粮食安全进行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粮食生产年年在抓,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还要稳中有升;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还要提高水平。正是这久久为功的努力,奠定了更坚实的抵御风浪的基础。再加上新情况出现时的及时应对,才有了今年粮食这沉甸甸的收成。

比收成更令人欣慰的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努力已累积出硕果。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围绕粮食安全的努力,被融入进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棋局。地里丰收,收获的是粮食。种地的人丰收,收获的是更好的日子、更多的创造、更和美的乡村、更令人期待的未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