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粟三大名将,各自的巅峰之战都是哪一场?造成了什么影响?

发布者:清水有龍 2023-4-24 08:41

说起彭德怀、林彪、粟裕这三位将领,想必很多人都清楚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贡献和事迹。

他们三人的军事履历上不乏精彩传奇的经典战役,那么,这三位名将各自指挥参与过的巅峰之战都是哪一场呢?

彭德怀

一、彭德怀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们应该都清楚,要论彭老总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非抗美援朝战役莫属。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紧接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举出兵朝鲜,碍于种种因素,毛主席最终下令出兵援助朝鲜,彭德怀则挂帅领兵,经过了整整两年零九个月的血战,在装备火力落后的情况下,击败了当时拥有世界最现代化装备的“联合国军”。

这一战创造了中国军队的辉煌,也谱写了彭老总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现在有很多关于抗美援朝战役的解读、剖析和探究,这里不再对战役本身做解读,值得关注的是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役中能力的体现与发挥。

以对朝出兵的问题为例,毛主席曾经主张出兵,但很多人都有所顾虑,对主席的意见不置可否,但彭德怀却坚持执行毛主席的意见,并且积极贯彻毛主席的作战思想。

据记载,在第一次战役中,彭德怀曾经给毛主席发送过五封电报,这些电报内容体现出了彭德怀对毛主席防御思想的积极落实。

第二次战役中,彭德怀也同样贯彻了毛主席“堵截敌人后路”的作战方针,分割包围敌人的兵力,此后的每场战役彭德怀都能够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思想进行指挥。

值得注意的是,彭德怀并不是马谡那样生搬硬套的将领,他会以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作为作战方针,但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能够灵活变通。

以第五次战役为例,因为前几次战役的胜利喜悦,让我军部分人认为美国人和“联合国军”已经被打怕了,于是打算乘胜追击,苏联大使拉佐瓦耶夫便是提出该建议的一员。

面对追击的要求,彭老总深知敌人的有生力量仍然在暗处蛰伏,我军也在连续作战后疲于应付敌军,倘若这个时候乘胜追击很有可能被反扑,从而让整个战局陷入劣势。

于是,彭德怀拒绝了追击要求,转而采取了固守消耗的战略,始终将战场的主动权捏在自己手里,而这也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总而言之,抗美援朝战役的胜利结果,是彭老总军事指挥能力的一次完美体现。

二、林彪

再说林彪,林彪在其军旅生涯中也缔造了不少经典战役,其中要论影响力较大的一战,辽沈战役必然榜上有名。

解放战争后,东北国民党军节节败退,逐渐陷入了不利境地中,1948年3月8日,蒋介石公然讲话表示要确保东北,想要借此牵制东北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与此同时,毛主席也下定了决战东北的决心。

2月7日,毛主席致电林彪、罗荣桓等人,表示下一步作战应当南下北宁线,截断国民党军的后路。

2月10日,林彪回电毛主席,对毛主席堵截敌人的观点表示赞同,不过在以何种方式阻止国民党军这一点上,林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应该先于5月中旬进攻长春,并且随时准备歼灭洛阳增援的国民党军,4月22日毛主席回电同意了先打长春的意见。

此后数月时间里,林彪和毛主席曾多次交换作战意见,当中过程繁琐、意见大致相同,这里不过多讲述。

直到1948年秋天,我军在东北战场接连打了胜仗,我军的部队力量也在持续增长,彼时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已有7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只有55万人左右。

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根据两军的兵力状况决定,要在辽沈大地上彻底消灭敌人,解放东北,于是同年9月7日,毛主席起草了一份关于辽沈战役作战方案的电报,明确指出了关门打狗的战略。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根据指示,除以1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继续围困彼时的长春之敌,另以6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1个坦克营挺进锦州地区,辽沈战役也以东北野战军出击北宁线为标志而正式爆发。

倘若进行客观评价的话,辽沈战役中,林彪可谓是骁勇善战,守塔山、攻锦州、战辽西,10万国民党军在此战中灰飞烟灭,而这一战的胜利让我军直接解放了东北全境,不但获得了一座工业大城,还让我军获得了一支百万级别的机动力量,为后来的解放全国提供了有生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有不少人对林彪在辽沈战役前的表现有争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曾和毛主席有战略意见上的分歧,另外从3月13日到9月12日辽沈战役开战前,因故耽误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林彪确实应该承担责任,但他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也确实不可否定。

三、粟裕

接着再说粟裕。

1948年9月24日,毛主席收到了来自粟裕的一封电报,粟裕在电报中第一次提出了淮海战役的概念。

毛主席经过思量后,表示举行淮海战役甚有必要,中央军委也向华东、中原野战军通告了淮海战役。

10月下旬,中央军委迎来了战前第一个问题:谁来指挥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呢?

按理说,这个时候的粟裕指挥着包括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在内的共计16个纵队,指挥权应该交给他,但粟裕却不这么认为,他在10月31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表达了自己推举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的意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粟裕的举荐奠定了这场战役的主帅人选,也直接奠定了这场战役的结果。

在此战的第一阶段,粟裕面对的敌人是黄百韬兵团,他和粟裕称得上是老对手了,所以这一次见面颇有些“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意味在里头。

1948年11月,粟裕得知了黄百韬想要向西撤退的消息,他明白黄百韬已经先行有所动作,为了不延误战机,粟裕立即调动部队从3个方面把黄百韬兵团和徐州给隔断,并且申请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

粟裕

恰巧这个时候,粟裕得到消息: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耽误了两天时间,粟裕当机立断,下令歼灭敌人。

后来,黄百韬还是得以成功撤退,粟裕得知消息后通知张翼翔令其堵截黄百韬,黄百韬在被包围后组建起了防御阵形,一时间抵挡住了华东野战军的猛烈进攻。

粟裕见状明白不能硬拼,于是决定改用“迫近式作业”的方法,而此战持续到22日,黄百韬举枪自尽,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则以此为分界线。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蒋介石明白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下令让部队收缩,但在11月23日,国民党军还未有所动作,黄维兵团就向浍河南岸南坪地区开始进军,因此中原野战军迎来了下一个目标。

彼时,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包围在蒙城和宿县之间,这里有国民党20多万的精兵,蒙城南面有刘汝明兵团的10万人部队,倘若三支部队进行靠拢,那我军就会被夹在中间,形势只会急转直下。

但让人惊叹的是,在粟裕的率领下,华东野战军牵制住了杜聿明集团,中原野战军也包围住了黄维兵团,后来在情况危急的时候,粟裕又派出3个纵队支援中原野战军。

最终,在粟裕的妥善安排下,黄维兵团于12月15日被歼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也由此顺利完成。

第三个阶段,粟裕的主要任务是歼灭杜聿明集团,但这一战也并不容易。

粟裕其实在歼灭黄维兵团前,就对彼时支援未果的杜聿明的计划有所察觉——他们下一步很可能是要从徐州逃跑,11月28日,中央军委也给粟裕发来电报,电报内容和粟裕的猜想不谋而合。

粟裕此时思索良久,盘算着杜聿明可能撤离的路线,粟裕认为杜聿明很可能会沿着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因为这里不但道路平坦,而且还可以和南线和李延年、刘汝明建立联系。

后来粟裕接到了一份中央军区的电报,电报则给出了另外的撤离路线判断,粟裕看着这几条路线犯了难——倘若决断失误,延误战机,那麻烦就大了。

经过反复研究,粟裕认为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南线津浦铁路上,而事实也正如粟裕预料的那样。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分路包抄杜聿明集团,30万人马被包围在陈宫庄地区,最终被歼灭,杜聿明也被活捉。

可以说,淮海战役是我国解放全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也充当了某种“重要转折点”的作用,说他应该领头功也是理所应当的。

参考资料:

《湘潮》:粟裕建议和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的前前后后

《党史博采》: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毛主席与林彪的四次分歧——辽沈战役决策述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