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开封府同时代表北宋军事建筑之最

发布者:章豆豆 2023-6-16 02:24

每每读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些优美的词句,我就会想到奉旨填词的柳三变,灯火阑珊的辛弃疾,进退皆忧的范仲淹,一饮千钟的欧阳修,似曾相识的晏殊,一蓑烟雨的苏老泉,想到黄庭坚、秦观、李清照等等等等。他们用优美的字词,合着悠扬的曲律,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煌煌画卷。

那是一个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繁华时代!更是一个万里江山知何处的悲情时代!

有宋一朝,历代官家不论时局如何艰辛,不管敌势兵临何处,重文抑武的政策彻底贯穿了大宋南北两朝。这直接导致了宋朝经济繁荣的同时军事实力却从开国之初的强盛步步转向了衰落。在国家整体政策中,宋朝实行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这样在保证了皇权基本稳定的同时也导致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后果,这对冷兵器时代部队的战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但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宋朝在军事工程、武器装备等方面却有了长足地进步。如霹雳炮、震天雷、火箭、火枪等火器在宋朝开始登上了战争舞台。属于山城防御体制中的钓鱼城更是在南宋后期抵抗蒙元侵略时创造出大小战两百余次,固守36年,击毙蒙古大汗蒙哥,造成整个蒙元汗国从欧亚大陆撤军的辉煌战绩。

而根据史料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被誉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大宋东京开封府在经过四次大规模地扩建后,便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设防坚固的军事建筑,同时也成为了整个北宋军事筑城最高技术的结晶和展现。

开封城

赵匡胤为实现“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便以开封作为指挥战争全局的基地。而开封地处平原,又是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交汇之处,有着“四达之地”的美称。但作为一国之都城,四周无险可守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于是北宋的后继者们便采取了筑坚城,屯重兵的方法来保卫开封的安全。

从1016年至1116年,开封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扩建。根据现代考古工作者测得开封四面城墙长度为:东7660米,西7590米,南6990米,北6940米,总长29120米。按照宋时一尺约为31.104厘米计算,约为50宋里。这个数据与宋李清臣刻石于南熏门上的记载周长50里165步基本相符。宋时的开封城是一座东西稍长,南北略短的长方形城池,共有12座城门:东2、南3、西3、北4。另外还有9座水门,汴河上下各2座,惠民河和广济河上下各1座,广济河上南还有一座。现在考古勘察已经确定了上述门址中的十处,分别为城墙的城门,瓮城城门和水门。如此宏大的规模,让宋开封城成为了仅次于唐长安城(周长33.5千米)的第二大城。

护城河,又称护城壕,一般与城墙有30步左右的距离,约合现在的36米。河面宽度则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阻止敌军接近城墙的人工防护重要的工程。平时河面上架有壕桥或吊桥,战时或夜间则撤去或吊起桥面。开封的护城河宽有十余丈,连通四条大河形成水网,利用水量充沛的特点,在便利交通的同时,通过水门的设置,可在战时灵活地打击敌军。

宋时的开封城是在后周开封城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筑的,而在后周时,当时著名的建筑家王朴征调了十万民夫,专门从郑州虎牢关运来了当地的优质黄土。外城城墙由这种黄土分层夯筑,每层厚8至12厘米,城墙的高度、底宽、顶宽比例为4:8:5或4:6:4,比一般城墙厚了三至四倍,在面对敌人的暴力攻城器械时拥有了更强的抵御作用。在城墙外壁下部还有砖砌的凹型下水槽,专门用来排水,避免了城墙墙基被雨水浸泡。


开封城在经过四次扩建改造后,形成了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墙套筑的式样,最为坚固的外墙又由望楼、敌台、女墙、战棚、弩台、瓮城、羊马墙、护城河等诸多附属建筑组成,再结合床子弩、抛石机、滚木檑石等防御器械,形成了可相互支援、互补、增益的完整的一套防御工程体系。而内城和宫城是开封城整个防御体系的纵深体系,除了瓮城和马面战棚外,同样也构筑了护城河、城墙、城门和女墙等相应附属建筑,但其规模和坚固程度均要逊于外城。

开封的军事筑城技术、规制形式和构成部分,对西夏、金、元三国建造自己的城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庆府、会宁府、大兴府、元大都的城池建造都在开封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和学习。

再先进的武器也需要人的操作,再坚固的城池也需要部队的守护,随着北宋朝廷及军事将领和部队整体素质的不断下滑,雄伟的开封城还是轻易沦陷在了金人的刀兵之下。完备坚固的城池防御工程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现今的我们,只有通过史料的记载和考古发现来遥想当初开封城的盛世景像,这实在是让人不胜唏嘘!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