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发迹,与荣禄的提拔不无关系,但他真正的恩人却是八国联军

发布者:姑苏一狼 2023-7-24 07:24

袁世凯一生中有两个大恩人,一是淮军领袖李鸿章,二是满洲亲贵荣禄,如果没有这两个大佬的举荐和提拔,袁世凯是不可能发迹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袁世凯还有第三个“大恩人”,他就是臭名昭著的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是袁世凯的恩人?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难不成是御史为了博人眼球而故意捏造的不成?诸位看官且慢下定论,且听御史之言有无道理。

袁世凯眼光独到懂得自保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经营了20年的淮军集团轰然倒塌,慈禧太后及满洲高层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决定要从汉人手中收回兵权。

为此,清政府成立了“督办军务处”,准备编练一支朝廷直属的新式军队。作为慈禧最信得过、军事能力最突出的荣禄,被委以重任负责编练新军。

督办军务处成立以后,袁世凯在荣禄的举荐下,进入了这一核心机构,但在众多的满洲亲贵和大佬面前,他不过是小喽啰,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荣誉对袁世凯的能力是肯定的,这才让他在天津小站练兵。但袁世凯毕竟是汉人,朝廷多少有些信不过,于是便挑选出一批八旗精壮到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并以满人荫昌随时监视袁世凯的一举一动。

袁世凯的局面很被动,他知道要想成就大事,就必须依靠荣禄这棵大树,同时荣禄也意识到,要培养出自己的军事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也少不了袁世凯这样的有才能、但无根基的汉族官僚。

论军事能力,袁世凯算得上一流,荣禄也曾亲自到小站检阅过,结果很满意。正是在这种政治利益的驱动下,荣禄与袁世凯不自觉地被绑在同一条船上。

有了荣禄的庇佑,在此后的数次政治风潮中,袁世凯借助荣禄之力,躲过了满洲亲贵的冲击,不仅能在小站站稳脚跟,还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创业团队。

在力量没有足够强的时候,袁世凯意识到只有抱着荣禄这个大腿,才能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为了表忠心,袁世凯作出英明的决策,他建议朝廷在京畿地区组建一个集团军,把所有零散的军队合编为“武卫军”。

武卫军分为五营,以宋庆为左军,以袁世凯为右军,以董福祥为后军,以聂士成为前军,中军则由荣禄亲领。

这一招很高明,袁世凯主动将自己的陆军并入武卫军,直接受荣禄领导。在这以后,荣禄对袁世凯更加信任,视其为自己人。不久,袁世凯的新陆军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数达到1万余人。

侥幸逃过一劫

有了荣禄这座靠山,袁世凯青云直上,光绪二十五年,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当时的山东巡抚毓贤是个草包,义和团很快蔓延全省。山东形势紧迫,袁世凯借此机会向荣禄进言,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荣禄也认为袁世凯是个干才,随即举荐他出任山东巡抚弹压义和团运动。这次任命对于袁世凯来说意义是重大的,此前他不过是一介武夫,如今华丽转身为封疆大吏,这也为日后的北洋集团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的本意是想借助山东巡抚一职扩充自己的政治实力,但他没想到,回报远比想象中的要丰厚许多。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进而围攻北京,此时的清军主力便是荣禄领导的武卫军。然而这支被朝廷视为精锐的军队,根本不堪一击,远非八国联军的对手。

在庚子事变中,武卫军重蹈淮军之覆辙,刚刚出生几年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袁世凯的武卫右军由于被调至山东镇压义和团,侥幸地逃过一劫。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适当地推演一番也很有必要。如果袁世凯当时在天津,那么当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时,袁世凯就必须予以还击。以实力来看,袁世凯不可能战胜八国联军,他的结局无非只有两条路:一是为国尽忠,二是成为八国联军名单上的祸首之一。

不管是那条路,袁世凯和他的武卫右军都难逃覆灭的命运。由此看来,袁世凯能于光绪二十五年督抚山东,不仅是北洋集团开始发展的一步,更使得这一集团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正因如此,所以才说八国联军是袁世凯的大恩人。

京师、天津的武卫军打没了,袁世凯手中的军队自然而然就成了朝廷必须依靠的力量。随着荣禄的去世,袁世凯顺理成章地成了荣禄的接班人,他接任直隶总督,在随后的短短数年间,编练了北洋六镇。

到了宣统初年,袁世凯的北洋集团一家独大,他直接领导的军队除了北洋六镇7万余精锐之外,还把直隶淮军各营整编为“北洋巡防营”,人数高达10万余人。

这支全副武装的现代化军队,为袁世凯日后颠覆清王朝提供了资本,也是他日后窃取革命果实,夺取国家最高政权的基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