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军事重器!氢弹之父于敏

发布者:云淡风轻 2023-7-29 01:58

  核武器是中国军事战略安全的基石,而比原子弹威力更巨大的氢弹,正是现代核武器的根基。为了研发氢弹,为了中国军事力量能追上世界水平,“国产土专家”于敏付出一生的心血。

没喝洋墨水的“土专家”

  于敏1926年生于天津,成长在中国军事力量最薄弱、受尽外侮的时代,这令他明白国家落后就会被人欺负,所以自小立下志愿要用科学报国。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但出于对理论物理的热爱,他随后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学习,并在1949年以全系第一名成绩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毕业生。

于敏将精力全投入核武器研究,他晚年接受访问时,谈到自己心中始终有着对妻子和家人的亏欠。

  1951年完成研究生课程,于敏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的近代物理研究所集中了中国军事和核领域最顶尖人才,不少科研人员都毕业于外国名牌大学,而于敏几乎是唯一从未留过学的国产“土专家”,但他对理论研究非常敏锐,又有惊人的学习能力,没喝洋墨水并不妨碍他站上科技高峰。在此,他写出很多篇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令中国在核研究提升到全新高度。

  当然,对自己不曾踏出国门一步,于敏还是有些遗憾,坦言“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因为“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他强调,留学后须回国效力,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为爱国改变研究方向

  就在于敏埋头研究理论的时候,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美国、苏联和英国都已研发出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且不断通过核试加强作战实力,又以不同手段遏制其他国家拥有相关技术,以求达到核垄断。此时中国虽然也在研制原子弹,但随着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支援的专家,研发工作只能靠自己艰难前行。

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尽管如此,中央领导人还是前瞻到中国最终必须掌握氢弹,才能免于“核讹诈”,真正立足世界强国之列。这背景下,当局决定在原子弹未试爆之前,就预先研究氢弹理论,以求缩窄与美、苏等国的距离,而物理学水平及创造力超凡的于敏,就成为开拓这空白领域的不二人选。

  当时于敏在原子核领域的研究正要迎来收获期,研制氢弹却完全是另一条路,“转换跑道”意味放弃原有的一切,包括学术上的成就,还要从此隐姓埋名。但于敏二话不说接下这艰巨任务,“氢弹牵涉科学、技术、工程,学科很多,并且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精神压过兴趣,所以我当时就说,好,我先转”。

研发速研度胜列强

  此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10月试爆成功。与此同时,于敏经过不停思考和计算,终于完成氢弹原理到构形的设计,并转入实质研制阶段。在此期间,他曾通过计算,证实美国权威杂志《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的一个数据出错,并借此确定氢弹的材料选择,为国家节省了上亿元实验经费。到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颗氢弹由轰炸机投掷,在新疆罗布泊上空2,900米引爆成功,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标志着中国核武发展进入新阶段。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标志着中国核武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试爆的第一枚氢弹,当量达到330万吨,威力相当于美国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的220倍。

  由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气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的于敏团队只用了短短两年8个月。时至今日,全球也只有这5个国家确认拥有氢弹技术,这些国家的现役核武,基本上都是从氢弹发展而来。

  另外,于敏因设计出氢弹构型而被喻为“中国氢弹之父”,他提出的氢弹构型理论,是当今两种氢弹构型之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