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总前委,粟裕是主要军事指挥员,为何排名第四?

发布者:泰山顶上 2023-8-1 08:41

作者:相忘于江湖

解放战争的三大决战,由我军5大战略集团的4个来完成的,只有彭总的西野没有参与。其中,旗开得胜的辽沈战役是东野独立完成的,承上启下的淮海战役由中野和华野共同完成,压轴大戏平津战役则由东野和华北军区部队共同完成。

辽沈战役,我军的前线统帅部由东野“三搭档”林、罗、刘组成。到了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主席因地制宜增加了一个前线临时统帅机构“总前委”,用以协调两大野战军。

但是,两个总前委的排名却有很大不同,这是为什么?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三大战役的开篇之作是辽沈战役,没有设“总前委”。

济南战役以后,我军各大战略区既具备了野外运动战能力,也具备了对10万守敌的大城市的强力攻坚能力。我军和敌军总兵力相差无几,已经具备了战略大决战的前提条件。

在主席眼里,全国5大战略区有4个是敌强我弱的,唯有东北战场我军在总兵力、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方面都占有优势。所以,主席至少有4大理由放手让林总去打。

第一,东北战场在林总“一元化”领导下,经过3年卧薪尝胆,我军已经从13万人发展到70多万人,对敌军55万人形成了局部优势。此消彼长,我军没有理由不打。

第二,在朱瑞的呕心沥血下,东野炮兵和坦克部队已经形成了气候,我军强攻义县、锦州的时候,就连敌军都不会料到,我军几百上千门大炮对敌炮兵形成碾压之势。

第三,在东北军区高岗、陈云、东野政委罗荣桓等人的努力下,东北的土改和诉苦运动搞得风生水起,分到土地翻身做主人的广大农民,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

第四,东北战略区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苏联、蒙古和鸭绿江,只有山海关一线和关内有联系,一旦形成“关门大狗”态势,我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更加明显。

东野林、罗、刘

淮海战役,为什么到了“中盘”才成立“总前委”?

1948年11月1日,主席决策发起淮海战役。6天后,粟裕指挥华野在碾庄包围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随即发起艰苦的蚕食之战,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就此拉开了帷幕。

经过4天血战,华野全歼黄百韬10万人,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宋时轮3个纵队在徐东地区阻击敌6、8兵团,中野陈赓4纵也借助河流地形节节抗击黄维12兵团。但是,华野45万人加中野15万人总兵力60万人,而敌军可以动员的兵力有80万,敌众我寡的形势于我不利。

战争年代,我军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头。

中野的前身是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29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而华野的前身是南方八省游击队、华中的新四军和部分山东八路军,进而合并为华东野战军。

淮海战役,华野是绝对主力,但是中野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第一阶段,中野重武器不足的短板暴露无遗,但刘伯承攻占宿县的建议和围歼敌12兵团的请战书,又让主席无法拒绝。而围歼黄维12万人,仅靠中野12万人难度太大。

三大战役后主席在西柏坡

远在西柏坡的主席洞若观火,判断我军亟需协同。

1949年11月11日,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应运而生。主席指定的5位总前委成员是中野和华野的核心人物:中野的刘伯承、陈毅、邓公,以及华野的粟裕、谭震林。

为什么是刘伯承?刘伯承是中野司令员,七大选出的委员。

为什是陈毅?陈毅是中野副司令员,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七大选出的委员。

为什么是邓公?邓公是中野政委,中原局书记,任总前委书记。

为什么是粟裕?粟裕是华野代司令员,也是淮海战役的提出者。

为什么是谭震林?谭震林是华野副政委,和代司令王建安指挥山东兵团参战。

主席的“总前委”五人组,兼顾了军、政两方面的综合考量:刘伯承是我军南线统帅,自然要排名第一,陈毅身兼两大野战军要职,而且也是要员,自然排名第二。

尽管华野的兵力是中野的3倍,但是粟裕和谭震林排名靠后。

一方面,粟裕和谭震林的职位和资历都不如刘伯承、陈毅;另一方面,我军历来都有山头的存在,但关键时刻的协同还是会在主席统一指挥下,强力拧成一股绳。

粟裕、邓公、刘伯承、陈毅、谭震林在蔡洼村

有的观点认为,淮海战役总前委没有起实际指挥作战的作用。

这一观点的论据就是,总前委并没有对华野发任何命令、指示或者指导性的电文。实际上,这是对总前委的误解和曲解。中野有刘伯承这样的大军事家,华野也有粟裕这样的天才“战神”,总前委无需在战术上越俎代庖。不发电文命令,恰恰是一种放手支持的表现。

三大战役后的渡江战役,刘伯承、粟裕都没有撰写宏观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而是由总前委书记操刀完成。二野、三野和四野先遣兵团,分管由刘伯承、粟裕、谭震林和萧劲光指挥,四路大军各自为战而又相互协同。

到了平津战役,主席借鉴淮海战役的经验,提前组建了总前委。

但是,平津战役的总前委只有“三巨头”组成:东野的林总、罗政委,以及华北军区的聂司令。东野的参谋长刘亚楼还不够级别,而且要亲自指挥天津战役,没有入选总前委;而华北军区副司令徐向前在山西战场,所以也缺席总前委。

如果徐帅能够参加平津战役,无疑会占据总前委一个名额。

平津战役总前委,从左至右:聂荣臻、林总、罗荣桓

不过,平津战役总前委排名,却没有淮海战役那样讲究。

平津战役总前委三人组排序是“林罗聂”。聂总作为东道主和华北军区司令员,无论是资历还是战略大区的代表性,都在罗政委之前,为什么会排在罗荣桓之后呢?

从作战重点来看,要对付傅作义的一字长蛇阵,主攻天津、北平两大重镇的王牌部队,还要依靠兵强马壮的东野。而华北军区,张家口已经拿下,董其武的绥远有望和平解放。

从参战兵力上看,东野83万人,华北军区不到20万人。

要打服傅作义的52万人,关键还是火力强劲、战力彪悍的东野“狗皮帽子部队”。而傅作义和华北军区部队之前互有胜负,真正忌惮的还是林总的东野生力军。

从军中地位来看,林总、聂总都是委员,罗荣桓不是。

但是,罗荣桓在抗战时期整合山东根据地,解放战争辅佐林总打造出我军最强大的东野铁军,罗荣桓在军中的地位的稳步上升的。所以,总前委的排名也显示了这种趋势。

从后来授衔的情况来看,罗帅排名也的确是在聂帅之前。

当然,低调的聂总对罗政委也是非常尊重,对总前委的排名并不看重。

而平津战役开打时,淮海战役已经接近尾声江北的大局已定,加上东野“瞒天过海”悄然入关,对傅作义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林罗聂”还是“林聂罗”都没有太大压力。

(东野和华北军区首长在平津前线,左起: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林总)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