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劣势的武器与现代化的敌军对抗:陈赓大将第二十四

发布者:看进人间 2023-8-29 19:32

指挥员不仅应该学会使用部队,而且要学善于教育部队,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陈赓认为,只有练好兵才能用好兵。

在抗日战争时期,陈赓详细地论述过军队训练的重要性。他列举了军队训练异常迫切的种种原因:“二十世纪是科学最倡明的社会”;敌军 “是为近现代科学与近代装备所武装起来的”;中国“是落后的国家,科学不发达”;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以劣势的武器和科学知识甚少的农民被迫与现代化程度颇高的敌军对抗等等。要战而胜之,除须有高度的政治素质、马列主义方法的指导和充分发扬现有武器的威力外,关键在于军队的训练。

他强调,指挥员必须善于训练部队。针对“指挥人员不以整训教育为己任,委之于参谋”的现象,他要求:“军事指挥员应是部队(军事)教育中之唯一组织者与领导者,责无旁贷,必须透过干部进行部队 (军事)教育。”针对如何正确处理军政教育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政工人员不仅要学习军事,而且是保证军事教育之最热心者。反对军政教育中的裂痕,互争时间,互相旁观的态度。要求各级干部绝对重视军事教育。”指挥员应该“利用战争空间,不放松一点时间,进行整训”。

部队训练必须讲求实际,从严要求。陈赓指出:“训练必须重视实际,反对形式主义,徒事虚表。”他强调训练中一定要坚持学与用、练与战、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的原则。他认为,平时的训练应该与实际战斗的需要相符合,应该注重“根据每次战后的经验教训,按实际的情况作彻底的教育”(同上书,2页)。军事演习特别要注重逼真,真正按打仗的要求练兵:“实兵演习,实兵指挥,各级干部应在自己的岗位上指挥”;“逼真演习场,构筑堡沟、铁网、铁路,各营均设,对换演习”;“战前、战后演习,做什么学什么”(同上书,64页)。战争时期,陈赓总是根据战争样式和战场环境的变化,抓住一切机会开展练兵运动,联系作战实际,实行以战教战,总结经验教训,探讨优缺点,打一仗进一步,不断提高技战术水平。

陈赓《司令部工作的制度建设》总结了十七条部队整训的经验:

1.整训前,一定要按整训地点的具体情形布置准备工作,进行深刻的政治动员。

2.一定要按照部队的具体情况拟定具体的少而精的教育计划。

3.教育器材必须设置完善。

4.教育准备会要力求内容充分和不断地进行。

5.教材要适时的供应和统一。

6. 只有不断在工作中积极地学习军事理论、锻炼技术,才能健全训练部门的工作、提高训练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效能。

7.与党、政、供、卫要有密切的联系,并在首长、参谋长指示下推动工作。

8.训练工作人员要切身去发觉各级干部在教育中的困难,亲自帮助解决困难,在部队中建立训练部门的工作威信。

9.训练工作人员要细心,要耐烦,要富于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10.必须经常检查督促,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审查自己的教育计划在教育过程中是否适当。

11.直属队和特种兵的教育要抓得特别紧,不使它成为训练工作中的死角。

12.教育之前要仔细地考虑,把教育的对象摸清楚,然后再决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13.切实建立各种教育制度和组织,并及时地改正教育中的缺点。

14.长时期的训练工作不要平均地进行,而要在每个时期中分出主要的和次要的工作重心。

15.训练工作人员要尽量参加作战,在战斗中检查平时对部队所进行的教育是否能运用到实战中去,尚缺些什么;应针对着缺少的或薄弱的一环,定出今后的教育计划,这样就更合乎部队教育上的需要。

16.举办各种短期训练班,培养各种教育人才,开展部队教育。

17.训练工作人员应经常地适时地搜译、编拟各种教材。

1943年,陈赓《在队务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提纲》概括了过去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实际与训练脱离。平时所训练的一套与实际战斗的需要不相符合,没有根据每次战斗的经验教训,按实际的情况作彻底的教育,只不过是一般的老教练课目。

2.指挥员与战士脱节。作战指挥时,很少用口令与命令词,不掌握火力,没有射击指挥,战士在战斗中不瞄准,浪费弹药。平时训练的一套,应用不到战场上。

3.学校与部队脱节。过去学校回来的干部,在教练的动作上与部队的动作不一样,部队着重在技术教练,在学校的训练就是着重在战术方面。

4.固步自封,因袭旧的一套。在战术教练方面,没有研究现实的应用,在口令、命令各方面,引用了很早以前的公式。没有追求教练办法,例如射击只是停留在瞄三角,不注意现实。

5.干部对训练无。对本连武器的使用技术,干部不会教练,动作不会做。

针对以上问题,陈赓提倡实事求是的训练:在战术与战斗教练方面,主张在战后的实际战场中去演习。在射击教育上,反对专门练习瞄人头靶或圆靶,瞄三角,主张多从事于射击预习,多瞄出没无常的活动靶。在刺杀方面,反对停留在基本教练上,主张以真枪在野外不齐地形或山地练习刺杀,多注意着护具对刺。在投弹方面,主张多练习各种地形的投掷和与冲锋联系的投掷。规定战术教育应在野外,应构筑或选逼真的地方演习。每一个战术动作必须有夜间演习,反对停留在静肃行进、紧急集合、方位判定上面。每一个武器必须培养专门的特等射手。

迫击炮、山炮、掷弹筒、轻重机枪的教练必须是专门的,反对经常流动。在各种教练上,必须使之滥熟,在基本动作没有基础以前,必须从头做起,奠定其基础。干部提倡实际教育,经常研究战例,整理战例。反对好高骛远;学习合同战术必须以文化程度来决定。

战士的基本技术提高程度和训练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陈赓在1941年撰写的总结报告中说:“(1)刺杀。提高了很多。如,此次十七团在清源附近的战斗中表现出来,战土都有格斗的信心。敌人冲锋十四五次皆被击溃,不敢接近。(2)射击。在此次王家峪战斗中,我十八团共消耗子弹八百二十六发,即毙伤敌二十余人,平均每四十一发子弹命中一个敌人,仅按十八团这个统计,已比整训前进步了很多。(3)投弹。要差于刺杀、射击,平时教育比较放松,故在提高的程度上尚不能算好。同时,因为在战斗中与敌人很少接近,所以成绩的具体表现不能实际的观察出来。”

陈赓很注意部队训练的针对性,与现实联系很紧。淮海战役的战争特点是攻坚战为主,又有运动战,为达到以战教战的目的,陈赓在战前教育中规定部队教育以战斗技术、单个及小群动作为主,战斗勤务、反坦克、防空及内务教育为辅,其一般内容为射击、投弹、爆破、攀登、架设、地形地物的利用、近迫作业、打地碉、纵深战斗动作、搜索警戒、防空防毒、反坦克。行军中的间隙练兵是在“做什么学什么”、“随战随练”、“这一部分打那一部分练”的口号下,采取不同的方式,根据当时任务、地形、部队需要,进行演习或讨论。决定部署后,部队按任务分头演习。俘虏兵补充后,经过数小时的训练就参加作战。炮兵教育主要是以对步兵战斗的大力支援,阵地转移及伪装工事为主。工兵教育主要是研究炸药抛射筒的使用。

陈赓部队训练思想很有前瞻性。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陈赓考虑到下一步会在山地、水田和大城市作战,便筹备成立炮训队,集训所有野炮、山炮;成立工训队,集训架桥及使用炸药、抛射筒;成立特训队,集训所有战防炮、战防枪、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在进入两广、云、贵、川山区以前,陈赓要求干部要进行山地战指挥的研究。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