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被日军包围,主任出一奇招,却有意隐瞒参谋,用意何在?

发布者:沙流水随 2023-8-29 19:33

作者:武陟东旭

一般来说,突围战是最残酷激烈的,因为敌人有备而来,要突出去往往要付出代价。

而东北抗联1939年2月的一次突围,却创造了奇迹。

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他们化险为夷,最后仅1名战士失踪,堪称是军事史上的最完美突围。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奇迹?

有人说,我军历史有三段沉痛记忆:一段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一段是西路军兵败祁连山;一段是抗联在东北的艰苦斗争。

在我军抗日武装中,东北抗联是最悲壮的队伍,因为东北自然环境恶劣,抗联孤悬敌后,遭到日军长期的“讨伐”,损失惨重。

日军最先入侵的是东北,抗战最早在东北爆发。

在蒋氏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东北军不战而退,后来投敌的将领居各路军阀第一。

但他们并不能代表东北人,东北汉子一向很有血性,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三省热血男儿奋起抗战,甚至不少心怀大义良知的土匪也同仇敌忾,投入到抗日洪流中。

东北抗联成立于1933年,成立之初叫“东北人民革命军”。

抗联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30万。

但他们很快遭到日伪军的打压,损失惨重,到1941年只剩下2000来人。

在最困难的时期,抗联不得不转到苏联境内。1945年8月苏军进军东北的时候,才杀了回来。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何抗联举步维艰?

除了前面说过的,东北气候寒冷,冬天之后大雪封山,部队在野外很难生存,还因为东北是日军的大后方。

东三省有日军16个师,1941年的总兵力达到80多万,俨然成为侵华战争的大基地,在此情况下,日军视抗联为眼中钉。

书归正传,我们说一说抗联奇迹般的一次突围战。

1939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2支队在黑龙江省德都县(今五大连池市)四合屯、王大犁屯和庞家窝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之所以在这一带活动,是经过考虑的。

德都县在黑龙江西北,境内多山,主要是火山,大大小小的火山有几十座。

这样复杂的地形,日军的战马和汽车无法展开,有利于部队的转移。

即便如此,日军也不肯放过这支队伍。

他们得知2支队的行踪后,从北安、讷河、克山、北兴镇等地调来500多人的日伪军,气势汹汹扑来。

恶劣的生存环境,难以为继的补给,日伪军的封锁,一系列的困难始终没有压倒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

1939年2月14日,腊月二十六。如果在和平年代,正是喜气洋洋,准备过年的时候。

可是,抗联的干部战士却在日军的“讨伐”下居无定所,到处转移。

这天凌晨,抗联参谋长兼2支队队长冯治纲、6军2师12团团长姜福荣和11团政治部主任王钧,率领2支队骑兵大队80余人,出现在德都的冰天雪地里。

他们已经几日没有好好休息,也没能吃一顿饱饭,疲惫不堪,深一脚浅一脚,从李显章屯向谷家窑屯前进。

他们的目的,是从冰上过讷谟尔河,然后到朝阳山一带休整,度过这个难熬的严冬。

谷家窑屯(现在的五大连池和平镇和安村)也叫十五号屯,位于德都县县城西15公里处,在讷谟尔河南岸。

它是一个小屯,不到70户人家。

全屯有三个大院,即谷家大院、李家大院和邱家大院。

抗日联军部队行军到谷家窑屯东沟子时,遇到了到德都县城办年货的西和村大地主吴国林。

吴国林虽然是个地主,但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对抗联非常热情,将自己的年货都给了抗联。

抗联在苏联

冯治纲是吉林省怀德县人,他1932年就加入抗日武装,经过七年战火锤炼,能力很强。

他懂得用兵之道,将部队分散驻扎,以免遇到不测的时候被一网打尽。

其中,5师8团驻扎在南面的邱家大院,2师12团驻扎在西北面谷家大院,支队司令部驻扎在北面的李家大院。

经过多日的行军,抗联官兵精疲力尽,安顿下来后倒头便睡。

天蒙蒙亮的时候,屯南响起了枪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原来,是日伪军循着他们的踪迹赶到,首先扑向5师8团所在的邱家大院。

在人们的印象中,日军不善于夜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在日本的军校,对夜战很重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夜袭战例也比比皆是。

由于恰好有一个战士出去解手,发现了敌情,立即鸣枪报警。

大家都是和衣而睡,反应很快,在敌人没有进村的时候,冲了出去,向北撤退。

日伪军一见,在后面紧追不舍,将谷家大院和李家大院从四面包围。

这时候,冯治纲、王钧他们已经起来了,在商量对策。

日伪军数百人,是抗联人数的五六倍,而且包围圈已经形成,如果强行突围是不现实的。

冯治纲(1908-1940)

最好的办法,是守住这个屯子与日伪军进行较量,在战斗中寻找时机。

因为东北土匪多,各屯为了防范其骚扰,大多修了坚固的寨墙,这几个屯有险可守。

冯治纲和王钧下令部队和马匹隐蔽到场院的壕沟里,他们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进行了简短的动员,大家很快进入战斗状态,等待敌人到来。

日伪军很快形成了包围圈,然后开始攻心战。

一个伪军队长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喇叭向里面喊话:“你们被包围了,插翅难飞,唯一的出路就是放下武器,那样可以保你们不死。不然的话……”

正说着呢,一声枪响,那名伪军从石头上栽了下去,喇叭甩出几米远。

日本关东军

原来,他刚开始喊的时候,一名抗联战士就用枪瞄准了他,然后扣动了扳机。

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不再喊话,下令开始进攻。

随即,迫击炮开始轰鸣,机枪突突乱叫。

一发发炮弹落到院子里,把院内的大铁车轮子炸飞上了天。

机枪子弹嗖嗖飞来,把窗棂打得粉碎。

王钧一看皱起眉头,看来敌人是有备而来,不是路过的。

1914年,王钧出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他1933年就参加抗联,也是身经百战。

抗战胜利后,他随抗联回国,曾担任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省剿匪总指挥,此乃后话。

王钧

王钧见他们人多,武器装备好,弹药充足,明白这样打下去不是个事。

即使敌人不再发动进攻,而是围困下去,抗联也撑不了多久。

所以必须动脑子,寻找突破口,从敌人的薄弱处冲出去。

王钧上了院墙,躲在一颗大树下,冷静地向四周观察。

这一上去,有了一个重大收获。

他发现日军在南面,北面全是伪军。

王钧灵机一动,来了灵感。

他拿出纸笔,写了一封信。

大意是:“我们都是中国人,你们不该打抗联,你们当汉奸有难处,我们理解,但是不要死心眼.”

“今天你们放过抗联,今后我们在战场上再次相遇,我们会手下留情。“

“不要你们做太多事,只要把枪口太高一寸……”

写完信之后,他让一个老乡送了过去。

北面的伪军小队长一看,悄悄布置了下去,朝天放枪。

也许你会说,人多嘴杂,伪军头目这样做,不怕有人告密?

众所周知,东北土匪多,日军占领东三省之后,不少土匪如巨匪谢文东(曾任抗联第8军军长)、李华堂(曾任抗联第9军军长)等,刚开始也举起抗日旗帜,还加入了抗联。

后来形势恶化,他们便忘了国恨家仇,当了汉奸。

其中有一些人,并不是心甘情愿当汉奸,尚有一定良知。

而土匪大多组织严密,是很多死党纠集在一起,家规很严,小土匪对当家的绝对服从。

东北土匪

一般来说,不会有人通风报信。

再说了,匪首大多心狠手辣,万一自己举报了,日军不相信,那自己不是完了吗?

因此,伪军头目下令放空枪,还是有底气的,没有人敢告密。

不管怎么说,这封信起到了很大作用,来自北面的危险解除了。东、南、西三个方向,危险依旧存在。

因为这三个方向的大多是日军,伪军很少,是跟鬼子混合在一起的,一时难以瓦解。

南面和西面的日伪军不断向抗联部队射击,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但都被顽强的抗联战士打退。

日军有充足的弹药,还有足够的补给。他们并不是不计代价地进攻,而是有意拖延,消耗抗联的弹药。

就这样,战斗断断续续进行,一直打到了日落西山。

伪满军队

在如血的残阳下,冯治纲冒着硝烟和弹雨,再次走到大树后面,用望远镜观察。

他惊奇地发现,南面和东面的日伪军开始向北面转移。

为什么会这样?冯治纲开始苦苦思索。

想了很久,冯治纲做出了判断,日伪军一定是认为,抗联部队绝对会从北面突围,然后从讷谟尔河入北山。

所以,他们才把主力和重火力都调到了北面,好集中兵力,在抗联突围的时候将其消灭。

就在这时,王钧来到了身边,对冯治纲说:“敌人果然上当了。”

原来,在下午五点左右,王钧故意把兵力和火力集中在北面,试图给敌人造成我军将在晚上从那里突围的假象。

王钧为何不对冯治纲说明?因为害怕泄密。

冯治纲身边有个参谋,前不久下山运送军用物资的时候,被日军俘虏。

一个月后,他瞅准机会,从监狱里逃了出来。

一般来说,这样的情况,组织上是要对他进行考察的,重要机密暂时不能让他知道。

非常时期,为了部队的安全,必须这样做。

直到最后关头,王钧才讲了自己的打算。

冯治纲一听大喜,立即决定抗联部队向南突围。

突围突击队由王钧率领,分为3个梯队式的突击组。

“围剿”抗联的日军

第一突击组,由几名骑兵组成,作为前锋,以速度撕破敌人的防线,为之后的战士打开一个缺口。

第二突击组也是几名骑兵,在第一梯队冲杀出去之后,他们紧跟着冲出去,将突破口扩大,在外面接应。

在第二突击组突围的时候,第三突击组负责掩护。

在支队指挥部冲出去之后,第三突击组负责断后。

夜幕降临之后,冲锋开始了,杀在前面的,是政治部主任王钧。

他率领突击队,突然出现在屯南面邱家大院的土围子前,大声对伪军喊道:“弟兄们,我们都是东北人,不向自己人开枪!”

因为日军把北面当作防御重点,南面都是伪军,而且人数还不多。

听到喊话后,他们犹豫了起来。

就在他们犹豫的时候,三个突击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相突出包围圈。

由于是晚上,日伪军根本看不清发生了什么。

枪声一响,东、西、北三面的日伪军都潮水般向屯子里面冲去。

因为抗联已经冲了出去,他们开始自相残杀。

打了好一会,他们才发觉不对劲,因为抗联的枪是万国造,发出的声音很乱。

而日伪军的枪械基本是标配,声音比较齐整。

他们终于醒悟过来,知道上当了。

但这时候为时已晚,冯治纲和王钧已经率队冲了出去。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抗联摆脱了追兵,过了讷谟尔河到北岸的撮拉霍屯,部队停下休整。

清点人数的时候,发现只少了一名战士。

不得不说,这样的突围非常罕见,实在是太完美,难以复制。

至于那个参谋,经考察没有问题,被委以重任。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