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解读98:十大军事原则

发布者:触摸天际 2023-8-30 08:52

教员是在陕北一个叫小河村的偏僻村落里作出的战略进攻的决定,事实证明,伟大的决定,未必非得在奢侈的大豪宅里。


而作出这个决定最核心的依据在于这样两条信息:

(一)第一年作战(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歼灭敌正规军九十七个半旅,七十八万人,伪军、保安队等杂部三十四万人,共计一百十二万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一胜利,给了敌人以严重打击,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兴奋了全国人民,奠定了我军歼灭全部敌军、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


(二)第一年作战,敌人以二百四十八个正规旅中的二百十八个旅一百六十多万人,近百万的特种兵(海军、空军、炮兵、工兵、装甲兵),以及伪军、交通警察部队、保安部队等,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我军正确地采取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方针,不惜付出三十余万人的伤亡,大块土地的被敌占领,使自己随时随地立于主动地位,因而争取了歼敌一百十二万人,分散了敌军,锻炼和壮大了我军,并且在东北、热河、冀东、晋南、豫北举行了战略性的反攻,收复和新解放了广大的土地。



也就是说,从中原突围开始算起,解放战争的头一年时间里,我们在两个主要原则,

1,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在这两个主要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放弃重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换得了歼敌112万人的大好成绩。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军也付出了30万人的沉重代价,但是这已经有了取得最后成功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们说,作出任何决定,尤其是重大的决定,一定要有理论依据,不能仅凭瞎想或者是很主观的认识来作出任何决定,否则都是主观主义的错误,这是其一。


在有了理论依据以后,比如上面教员作出战略反攻的理论依据,就是上面两个核心的信息,加上其余一些综合判断。


有了理论依据之后,这个依据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对的,这是因为情报不一定完全准确,敌我力量的估计也不一定符合客观现实,万一敌人还有较强大的力量,不足以展开对其的反攻呢?


所以,有了理论依据是第一步,这个依据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是估计得准确,则需要放到实践里去验证。


因此,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必须经过这两步:

第一:罗列作出决定的各项理论依据;

第二:对这些依据作出量的估计和分析,然后将其放到实践中去验证。


如果失败了,那么就要从这两方面去找原因,到底是依据不对,还是对这种依据的量的估计不对。


长此以往,我们作决定的水平也就越来越高了。



一般来讲,能够把理论依据找的很合理,把形势估计得很准确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能估计得大体上准确就非常厉害了。

这个战略反攻的决定,虽然从后来的历史结果来看,是非常伟大而英明的,但是从当时具体的执行时间点上看,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为了执行这个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决定,以刘邓大军南下黄河,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当时,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谢大军分三路挺进,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陈谢挺进豫西,陈粟大军挺进鲁西南,进军豫皖苏边区。

这三路大军呈品字形战略配置,协同作战,目标直指国土腹地的国民党统治区。


但是这个战略计划,在一开始的时候,却执行的很不顺利,原本刘邓大军首先挺进大别山,是因为当初这个地区内有早些年红军鄂豫皖根据地的基础,所以他们认为到了那里以后,是可以得到群众帮助,快速建立根据地的。

毕竟,解放军作战,脱离了人民群众,所有的战略战术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这一次执行的又是无后方作战,都是野战军出动,所以如果不能快速建立根据地,而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是有异常严重的危险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没有经过多年的经营就想取得群众的拥护是很困难的,因为以前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时候,红军建立起来了,但是后来又走了,苏区遭受过很大的蹂躏,因此这一次解放军来了还走不走?群众并不敢确定,这就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刘邓野战军进入大别山区域十分被动,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这种危险造成的是一种连环效应,陈粟大军、陈谢大军一开始进展也十分不顺利,尤其以陈粟大军遭遇到较为严重的损失。


这些情况,都是与此前预计之中的战略进攻不是很相符的,也就是主观的思考与客观的现实发生了矛盾。


事实上,任何时候,主观的思考和客观的现实都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区别只在于这种不一致的程度有多大,是否造成了极其难以挽回的后果?

一个人能保证大部分时候,或者关键决策上不要太脱离现实,大体符合现实规律,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很强了。


我们可能不能对标伟人,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做到说话和做事,不全凭主观瞎猜,而是必须要有依据。

然后经过对既有信息的分析以后,在去实践中验证。

哪里错了,就吸取教训改正哪里,这样我们至少可以变成一个相对靠谱的人。



在进行战略进攻的决定下,还必须辅之以相应的战略战术,而经过一年全面内战的经验,在军事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十大军事原则诞生了。

这十大军事原则,被写进《毛选》第四卷:《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以上这些,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的方法。


这十大军事原则,至今为很多商业人士研究,里面有很多战术层面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所有的这些原则,事实上它并不是没有前提的。


这个前提就是人民战争。


其中我们以前就说过的,比如那个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作战原则,必须有侧翼钳制得好,才能集中优势兵力,而侧翼的钳制就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离不开民兵的支持,离不开支前的百姓队伍的支持等等。


再比如:先打分散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这也是有条件的,我们之所以可以打分散之敌,是因为我们自己可以分散出去打,因为我们是立足于群众之中,有群众根据地,而且军民一心,兵力可以随时分散随时集中,不像国民党军队离心离德,很难指挥和调动,因此才有利于解放军这种战术的展开。


这也是我们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反复说过的:一切战略战术必须根据事物的具体特点来建立,可以参考,但是往往不能照搬。


这一点,我们就不多说了,《毛选》里对于为什么我们的战略战术老蒋的团队用不了,已经作了深刻的说明:

蒋介石匪帮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在华军事人员,熟知我们的这些军事方法。蒋介石曾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发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的方法。美国军事人员曾向蒋介石建议这样那样的消灭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并替蒋介石训练军队,接济军事装备。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匪帮的失败。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

#文化历史解析##暑期创作大赛##古籍里的历史##毛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