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失掉大陆:军事篇(六)
06 气数已尽的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解放军在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都即将崩溃的时候一次总摊牌。
战争的结果并没有悬念。唯一的是念只是解放军以多大的代价获得多少的战果。也许是国民党确实气数已尽,在三大战役过程中,国军指挥层对策略选择最后竟然都是最差的选项。
第一节 辽沈战役——廖耀湘在想什么?
战役概述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以2个纵队另2个独立师位于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以6个纵队共16个师计25万人攻击锦州;以1个纵队主力为战役总预备队;以4个纵队共14个师位于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长春。
1948年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948年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948年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战役评述
1948年,国民党在东北基本已经缩到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点上。态势、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国民党唯一的策略只能是撤退。虽然长春国军已经无法救出来,但是丢掉长春一部国军总比东北国军全被一锅端好。如果在四平陷落后,沈阳国军能够果断后撤,加上营口等一些城市的驻军,东北国军大致能撤出来35万人,加上锦州10万国军,总共45万左右的国军背靠华北剿总支援,在锦州一带以内线防御的态势与东野周旋,如此则国军态势有利,补给、后撤都很方便。东野再强大,打进关内也要破费一番力气。
蒋介石与国民党国防部都主张撤退,结果因为东北剿总以及一线将领集体反对,这个撤退方案成为泡影。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卫立煌别有用心,反对撤退倒也能理解,廖耀湘等不可能不知道留在沈阳只能是等死,为什么会反对撤退,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锦州战役打响。当时国军有个南北对进夹击东野的方案。
南面是葫芦岛的侯镜如兵团,打塔山确实是用力了。北面廖耀湘兵团是当时国军最强大的机械化兵团。可是这时的廖耀湘已经不是2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新6军军长了,虽然他现在麾下实力比2年前更为强大,但是其对手与两年前比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畏惧东野实力,廖打下彰武后,就徘徊不前,眼睁睁地看着锦州这个要点被东野攻克。
如果廖耀湘不顾一切向锦州攻击,南线侯镜如兵团必定士气大震,甚至华北傅作义也有可能增加筹码——给葫芦岛增兵。那时东野将压力大增。能否顺利拿下锦州也就是个未知数。
锦州被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在东北失败已经是定局。这时总该考虑撤退的问题吧。偏偏这时候蒋介石又昏了头,下令廖耀湘继续南下与侯镜如南北对进收复锦州!没有锦州这个内线支撑点,让廖侯两部不到30万兵力去撞东野100万大军——这要什么脑袋才会想出这么疯狂的主意?
这么一折腾,东野迅速北上,廖耀湘被围,关键时刻指挥部又被小股解放军偷袭,失去大脑,部队建制又被冲乱——稀里哗啦的一个机械化兵团就完蛋了。接着长春、沈阳不战而降,东北几十万国民党部队几乎没打一场像样的仗就莫名其妙的全军覆没。
第二节 平津战役——傅作义的纠结
战役概述
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一百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当时,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除有5万余人分驻归绥和大同外,有兵力50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约5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
1948年11月23日起,提前结束休整的东野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九十二、九十四、一〇五军进到北平地区。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12月下句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系主力第三十五军1600人,在张家口歼敌第十一兵团部和第一〇五军5.4万余人。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解放后,塘洁守敌乘船南逃。
在解放军强大压力下,傅作义接受和平条件。22日,北平守军开始撤出城外改编为人民解放军。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
战役评述
平津战役前,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又是怎么想的呢?
平津战役前,华北剿总面临这样的形势。东北已经全部丢掉,东野随时可能入关。在中原,淮海战役已经进入第二阶段,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黄维兵团被围,徐州剿总虽然还有3个兵团,但是已经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总而言之,华北总南北两个方向的军事形势都非常不利。
所以,华北国军最好的策略也是撤退。
但是,傅作义很不甘心。自己从绥远起家,靠着战功一步步坐上华北剿总司令长官的位置。对阵华北野战军几乎是百战百胜,基本把华北野战军驱逐出平津地区,只能在山西、察南、绥东等偏远地带活动。虽说形势逼人,但是一枪不放就放弃富庶的平津地区实在是难以甘心。
而且撤退也有个方向问题。向南撤是蒋介石的愿望——不管是加入淮海战场或是直接海运到江南,国民党都将增加一只可靠的精锐力量。但是丢弃地盘到江南去仰人鼻息,与待在华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傅作义怀疑自己的部队到了南方,很可能会被蒋一口吞掉。这条路不到万不得已,傅作义是不会走的。
向西退回自己的老根据地绥远倒是一个选择。可是现在傅系部队已经发展到17个旅(师)20万人,绥远地瘠民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
所以撤退也是两难,傅作义干脆决定留在华北观望形势。
做出这样的决定,不能不说傅作义多少有点投机心理——东野即使入关,据傅判断大致在50万-60万左右,华北解放军大约有20万,这样解放军实力部超过80万,华北剿总正规军加地方部队大约有60万,虽然兵力略少,但是依托北平、天津、塘沽等几个重要大城市,以及内线作战的便利,只要华野不北上,傅作义颇有信心在平津地区与解放军打一场攻防战。
但是傅作义也清楚,即使平津打成胶着,只要华野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北上参战是肯定的。所以,准备打一打的同时傅作义又不得不做好撤退的准备。
大军作战最忌统帅首鼠两端。这样简单的道理傅不会不明白。但是,由于南北两方的军事压力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复杂因素让傅作义摆下一个军事上最不利的阵型。
如果要打,国军就应该围绕平津地区构筑环形防御圈,部队梯次布防,以内线防御态势抗击解放军的攻击并伺机反击。
如果要撤,就应该明确撤退方向——比如,向南撤,就应该以天津港为核心,构造环形防御圈,掩护部队、机关、物资从天津逐步撤走。如果向西撤,就应该放弃平津,部队向西收缩,部队逐次抵抗以空间换时间,拉长解放军的补给线,寻机反击。
不管打还是撤,大军统帅至少要有个基本目标方向,部队才能按照这个方向设计防御或者作战计划。
而傅作义即想打又想撤,撤还要分成2个方向——傅系向西撤(绥远方向),蒋系向东撤(天津港方向)。为了照顾这三个——你没看错,是三个目标!华北剿总摆出一个长蛇阵——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整个战线长达500公里,而且没有任何纵深!
这样一个长蛇阵除了被动挨打,简直没有第二个作用。国军最善战最有头脑的将领,摆出最不利于作战最容易崩溃的阵型——除了国民党气数已尽,找不到第二个理由来解释。
这样的阵型摆出来,平津战役也就没有了悬念。东野从容的“先打两头,再打中间”,长蛇阵被一段段吃掉,由于没有纵深防御,东野穿插也很顺利,北平、天津、塘沽被分割包围,天津被克,北平傅作义只能接受和平改编。
整个平津战役,国民党被歼俘52万,解放军自身伤亡不到4万,是三大战役赢得最轻松的一仗。
如果国民党没有派系倾轧劣迹斑斑的历史,以傅作义的军事素养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南撤。这么一只力量如果投入淮海战场,我军很难取得淮海战役这么巨大的胜利。即使东野入关,席卷整个华北,但是国军在江淮还是可以集中100多万重兵防御,划江而治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第三节 淮海战役——国军不可思议的集体失误
战役概述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7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0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淮海战役历时65天,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助之下。
战役评述
一提到淮海战役,过去的史料一般都是这样介绍:淮海战役我军60万对阵国军80万,在兵力与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少胜多……
关于双方的力量投入,现在看来颇值得商椎。
我军力量:士饱马腾、兵强马壮
淮海战役我军参战力量是华野与中野两大野战军以及华东、中原军区地方部队。我们首先来看华野与华东军区力量。
华野成立于1947年1月,成立之初其编制为11个纵队与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超过30万,另外当时华东军区总兵力约30万。也就是说,在1947年1月,仅华野与华东军委总兵力已经超过60万。
虽然华野作战频繁,战争消耗大。但是在山东解放区的大力支持下,华野与华东军区力量一直在增长。
1948年1月-3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亦称粟裕兵团),以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1948年2月组建的,袁也烈任司令员)组成第2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以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第3兵团(亦称陈唐兵团),抽调原内线兵团之第2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11、第12纵队组成第4兵团(亦称苏北兵团和韦吉兵团),这时,华东野战军36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38万余人。总兵力74万。
准海战役从1948年11月打到1949年1月。华野在淮海战役中已经达到16个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42万人左右。而此时华东军区部队即便仍保持38万人的规模,华野加华东军区兵力也已经超过80万人。
1949年2月,淮海战役刚刚结束,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三野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32军(辖第94、第95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虽然有2个军划到其他部队,但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时华东军区已经达到42万人,第三野战军达到58万余人。总兵力100万。
中野在淮海战役参战时有7个纵队,总兵力约17万,但是,1948年5月重建的中原军区下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7个军区,军区部队在15万人左右。
所以,在淮海战役期间,华野与华东军区总兵力80万,中野与中原军区总兵力32万。两者相加总兵力112万。而传统史料提到的我军60万兵力不过只是华野与中野两只野战军实力。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决定性会战,双方都全力以赴。为了支援前线作战,我军仅动员民工就达543万。很难相信,这样的决定性会战中,我军还有大量的军区部队没有参战。
事实上除了正规军和地方部队,淮海战役解放区还出动规模很大的民兵参战。华东野战军唐亮回忆中就提到,有130个民兵团负责掩护后勤民工,这就是十几万人的规模,另外战争中从后方还补充新兵10万人。
所以,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力量为:
野战部队:110万;
民兵:不祥,但应不低于十几万人的规模;
后勤民工:534万;
总力量:660万以上。
国军力量:战力残破、缺额甚大
与解放军士饱马腾兵强马壮相比,1948年的所谓徐州剿总的国军“精锐”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国军先后有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6个师参战。
这34个军86个师除了才成立的架子师外,如果都处于满编状态,倒能凑出80万人的兵力。实际上由于连续作战的消耗以及后方财政的恶化,导致国军几乎没有编制完整的部队,反而缺额很大。
首先是起义的第3绥靖区。这是西北军将领张自忠的老部队。包括59和77等2个军下辖的4个步兵师。张克侠等人带领59和77军的军部和3个半师战前起义,人数是23000人。起义带走了2个军4个师的大部分部队。后来中野的4纵在三堡歼灭了第3绥靖区司令部和37师残部等4千人。可以看出第3绥靖区最多3万人。
第一个被歼灭的是第7兵团。先是广东部队第63军1万多人在窑湾被华野歼灭。随后负责在运河铁桥掩护的第44师几千人也被歼灭。最后25军的2个师、64军的2个师、100军的1个师和44军的2个师等4个军7个师被包围在碾庄。其中44军是1.5万人,100军是几千人,44军2个师中只有42师有实力,19师在济南就被歼灭是刚刚重建的部队,第25军有2个旅(师)在豫东战役中损失严重,到淮海战役还没有来得及补充实力,也是严重缺编。而广东部队第64军也就1万多人的力量。那么被围在碾庄的第7兵团也就6万人的兵力。整个第7兵团的5个军(包括63军)在战前实际总兵力约8万人。
第2个是被中野围住的是第12兵团。听着挺威武——4个军外加1个快速纵队但实际就是33个团,约10万人。12兵团4个军共有11个师,分别是18军的11、118、49师,10军的18、75、114师,14军的10、25师和85军的23、110、216师。先看看第18军。该军只有11和118师被包围在双堆集。49师主力跑到了蚌埠,而快速纵队就是18军的118师改编的,所以双堆集的第18军是1个军部领导着1个师。
再看看第14军。他的第83师去了太原,因此另给了一个303师的空番号,指定的编练地点在湖南耒阳县。而当时的14军驻扎在河南省驻马店,所以就派遣10师30团、85师253团和军直补充团到湖南去整训新兵。到淮海的只有4个团,却顶了1个军2个师的番号。
85军的主力是湖南地方部队改编的第23师和西北军第2师(察哈尔同盟军)的老底子第110师。而216师只是个架子师,只来了个第648团,也没什么实力。110师5千5百人阵前起义,23师也带着包括216师部队在内的5个团和军直部分1万人投诚了。第85军总共才3个师8个步兵团,这样就没了6个步兵团和军部大部。只剩下几千人被围在双堆集。
所以12兵团就是11个师,1个快速纵队(就是18军的118师加战车1团第2营)的规模。还跑了1个师,被包围的就是10个师外加1个快速纵队,还起义投诚了6个团。
最后就是徐州的2、13、16兵团的72个团总兵力约20万人。
李弥的第13兵团。包括第8、9、64、115军等4个军的番号。实际总兵力只有6万人。在解救第7兵团的时候,损失了1万人。到包围圈里的时候是5万人。其实后面的第64和115军都是第13兵团在包围圈里组建的。全是只有军长和师长的空番号部队,部队就是师长领着几个警卫员,就敢顶着1个师的番号,没有任何实力。这4个军只有2个军是有实在部队的。
邱清泉的第2兵团约10万人。主力就是第5军的3个师,但是其中的暂编24师是过去汪伪改编的。不仅实力很差,而且缺额更大。粟裕文选就提到"48年7月豫东战役的第5军严重缺编,各个团普遍只有1个营的实力,最多2个营。每天都有逃亡,很多鲁西南的壮丁和我军被俘人员从第5军携带武器逃跑。“可以说第5军其实最多只有编制的1/2左右。
第74军是整编74师被歼灭后新组建的部队,80%是新兵,只训练了4个月,射击教育只完成了初级阶段。而且其中的第57师是战前1个多月前刚开始组建的只完成了架子的师。
70军的32和139师都是48年刚刚建立的新部队。只有5军拨过来的第96师编制比较满员。72军则是个花架子,兵员严重缺额,其第122师是收容16兵团败兵组建的。第233师是临时刚组建的,34师是在泰蒙战役被歼灭的川军第34旅的第2次重建。
第12军是收容在了兖州战役被歼灭的东北军整编第12师逃回来的人员加地方民团临时组建的。而第116军是国防部在老杜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以后给的1个空番号。全军只有1个军长,指挥几个勤务兵、欢事兵。
第3个被堵在陈官庄的是孙元良的第16兵团。包括41军约1.3万人,47军约1.6万人,兵团直属部队3500人,合计约3.3万人,在外围参加解救任务的还有第6、8兵团。
第8兵团是西北军55、68军6个师。在46-48年在豫东、鲁西连续作战,损失很大。没有被补充过,实力很弱,总兵力不超过4万。后来一路跑到福建的时候只剩1万几千人。
第6兵团顶着4个军的番号,但主力只有一个第54军。就算是主力的54军实力也不强。其第8师在东北伤亡5000,只残存少量部队。暂编57师在东北被击溃,只一点残兵。198师缺额也很大。39军是第8军的第10、3师刚扩编的。96军也是刚组建的新部队,兵员还没有补充到位。99军是46年12月在宿迁被歼灭过,这个99军也是在广州刚成立的新部队。整个6兵团总兵力不到6万人。
整个淮海战役国军主要参战部队就是上述部队总和,约51万人,另外还有一些特种部队如蒋纬国的2个装甲营,空军以及徐州剿总的直属部队。总兵力不超过55万。而被歼灭的是上述部队除6、8兵团的全部约41万,6、8兵团一部,徐州剿总的直属部队共约50万人。
从以上国军部队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徐州剿总的部队或者连战疲备,编制严重缺额;或被歼后充建,还未形成战斗力;或干脆就只是架子部队,兵员装备都没到位。部队综合战斗力不要说与46年相比,就是与47年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国军部队的构成实际上反映出国民党政权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现状。
了解了国共在淮海战役的真实力量对比,才能合理的解释战役的过程。比如,如果中野没有规模很大的地方部队配合,怎么可能做出包围黄维兵团的决定?中野7个纵队不过17万人,黄维兵团10万,17万人4个方向分兵包围,每个方向仅4万人,这样分兵很容易被国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另外,杜聿明集团从徐州突围,华野将其包围在陈官庄。
华野实力不过40来万,消灭黄百韬损失5万人,就算后方新兵能补充这个损失,华野在围困杜聿明时还有40万。但是后来为了开灭黄维又抽调了5个纵队以及特纵到双堆集参战,也就是说,华野抽调了40%左右的兵力,剩余25万人怎么可能还能将杜聿明20万部队围困?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还有大量军区部队参战,才能协助野战军主力继续围困杜聿明集团。
结论:淮海战役,双方力量投入方面,我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仅直接军事力量我军112万比国军55万,具有2倍以上优势,加上规模巨大的民兵与543万后勤民工,在人力投入,我军相对国军有10倍以上的优势。
战役过程:国民党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失误
战争就有输有赢,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像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输得这样不可理喻——国民党几乎所有的举动都朝着解放军最有利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淮海战役的起因是济南战役。济南战役华野以50个团约14万人攻击济南,以70个团约18万人准备打援。结果国民党竟无一只部队援济,直到济南解放,18万打援部队居然一枪未放。国军如此战意消沉,自然刺激华野打更大的战役。
国民党可笑的长蛇阵
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几十万雄师虎视中原,国民党高层已经预见徐州方向将有大战。徐州孤悬在外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最初曾定下了“全面退守淮河”的战略。这是一个颇具战略眼光的策略,也是国军最可行的策略。当时,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形势都在恶化。这种情况下贸然与解放军决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唯一的办法只能稳定防御态势,先确保军事形势不恶化,保住江南国统区,再慢慢寻找机会。而“守江必守淮”,集中主力在淮河作为长江防线的屏障,争取一个划江而治的局面,对于1948年下半年的国民党而言是唯一的出路。
可是,这个淮河防御计划被国民党国防部的高参们否决(这群高参的领袖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第三厅厅长郭汝瑰),他们拿出一个沿徐蚌线不伦不类的长蛇阵来取代了淮河防御方案。就这么一个长蛇阵居然被一帮高参们得意洋洋吹嘘为常山之蛇,什么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
我们先不论古今中外摆长蛇阵还没有获胜的先例。就算这个“常山之蛇”能做到“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那么,什么地方是让“头”与“尾”发力的关键?毫无疑问是“腰”!那么,国军沿徐蚌线摆出的长蛇阵的“腰”在哪里?只要一看地图就很清楚,这个“腰”就是宿县。
当时,宿县不仅徐州重兵集团最大后勤补给基地,而且是“头”尾”徐蚌、黄维两大集团连接的纽带,更是徐州集团南撤的最佳路线——从地图就可以看到:对国民党而言,在淮海一带,连云港已失,江苏的中北部河网密集。不利于机械化大兵团的行进。河南东部地处解放区的核心地带,距离国民党统治区域较远,从此处突围希望渺茫。
只有宿县最合适徐州集团撤退!这里不仅仅有津浦铁路可以实现兵力的快速输送,而且,宿县到徐州,宿县到蚌埠一带,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开阔地形,极其有利于国军机械化部队的运动。
如此关键的战略要地,国军在兵力配备上竟然只布置张绩武一师,总兵力尚不足1.5万人——整整50万国军重兵集团在关键的“腰”竟然只有一支弱旅——典型的“铜头铁尾纸糊的腰”,简直是白送给解放军。后来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被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宿县丢失——“腰”被打断。
“腰”一断,“头”“尾”还能存活吗?
如能确保宿县不失,淮海战役国民党即使打不赢也不至于输,即使输也不至于输得精光。
国军在防御部署上的失误只是淮海战役中国军众多失误的一个。在这个决定国运的重大战役中,国军犯下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重大失误。
黄百韬连番失误
淮海战役一开始就是黄百韬兵团被围。前面已经提到,黄百韬兵团被围是中共情报人员在解放战争中最精彩的布局。
大致是以44军为饵,在三绥靖区埋下伏兵,一举将国民党一个主力兵团围住。当时在徐州负责军事的顾祝同就像个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被郭汝瑰操纵。后世电影说:国民党调兵布阵都是跟着共产党指挥棒转——这句话还真是事实。
黄百韬临死前对身边的25军副军长杨廷宴说:“我有三不解:一为什么这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二既然在新安镇等待两天,为什么没想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三李弥既然日后要拼命向东进攻来救援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晚撤一会,掩护我西撤?”
黄百韬的三不解后来被广为流传。李弥提前撤退的问题暂且不论。其余两不解其实都还不是导致黄兵团覆灭的关键。首先,44军已经属于黄兵团建制。自己兵团的部队如果不留下来接应,以后7兵团其他部队谁会听黄命令?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问题,所以这个不解没有道理。另外,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是大意疏忽。真正致命的问题在于——既然要留在新安镇接应44军,那为什么不做针对性的部署?
整个黄兵团7万人聚集在新安镇等待44军——这不是接应,是在等死!围棋中子力如果凑在一起是愚形,气紧、易受攻击还难以抵抗。军事部署也一样。
即使要等待接应44军,在新安镇留一个师足矣,其余主力先渡运河,沿碾庄、曹八集等靠近徐州沿线梯次配备,李弥不守曹八集这个要点,黄兵团为什么不可以提前派部队接防?这样44军即使被解放军粘住,沿途要点都有部队接应,后撤也不至于乱。最重要的是,这样梯次配备部队,即使形势危急也不至于将整个兵团主力搭进去。
这样简单的部署以黄百韬的军事素养要在1年前,甚至几个月前都不会想不到,而且不可能犯下忘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这样的低级错误。根本原因还是小三大战役后,国军高级将领普遍对前途悲观绝望,领兵作战很大程度都是在尽人事听天命——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对接应44军不做部署,对自己的后路运河不架浮桥,就很容易理解了。
华野大规模南下,刘峙这头蠢猪慌了手脚,以为华野要进攻徐州,毫不犹豫地命令驻守碾庄、曹八集一带的李弥兵团退回徐州。任凭黄百韬苦苦哀求,李弥就是不为所动。你7兵团死活管我卵事!结果李弥急匆匆地赶回徐州,屁股还没坐热又不得不打转和邱清泉一起救援黄伯涛,来了个武装马拉松。这个马拉松代价还不小——为了打回自己原来驻地曹八集,6万人的李弥13兵团整整折损1万人,最后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黄兵团覆灭——真正的损人不利己。
如果李弥兵团不提前后撤,或者黄兵团提前派部队占据曹八集这个要点,黄兵团有很大可能可以安全回到徐州。淮海战役就是另一种局面。
黄兵团千辛万苦的渡过运河后,赶到碾庄,本来应该继续按照预定方案向徐州靠拢。当时前方虽有解放军阻击,但是力量并不强大,黄兵团全力攻击还有可能冲出去。这时侯只要靠近徐州,多走一里算一里。以后每里路程可能都要上千条人命来填。这时候64军刘镇湘军长出马了,非要留下来和共军干上一仗,理由是“阵地已经修好,不干一仗实在可借”。其实,真实原因是黄百韬在徐州附近分配给64军的阵地是土山,相传三国时期关羽就在这里被曹操围困而不得不投降,老刘迷信,嫌这个地名不吉利,所以不想走。另外他的64军很有些战斗力,还想与解放军较量一下。争论不下的关键时刻,徐州剿总又下达命令:“着该兵团就地抵抗。”
就这样,在徐州剿总与刘镇湘军长努力下,黄兵团最后一线生机也被断送。
杜聿明的两套方案
黄百韬兵团被困碾庄之后,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回到徐州便迅速拿出两个解救七兵团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七至十天,以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以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会合第十二兵团先击破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华东野战军以解黄百韬之围。
第二个方案是:以第十六兵团守徐州,以第二兵团、第十三兵团之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同时令第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以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据杜聿明后来回忆,在他内心中认为第一方案是争夺战役主动权的上策,而第二方案不过是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的下策。但是把这两个方案在总部提出商讨时,总司令刘峙、参谋长李树正对第一方案摇首反对。刘峙说:“黄百韬决不能久守。坐视黄百韬被吃,太冒险。何况中原解放军的情况尚未完全明白,万一它的主力不在涡、蒙附近,西路扑空,东路黄兵团又被吃,责任重大,谁来负呢?”于是第一方案被否决,执行第二方案。
现在,让我们假设,如果当时国军执行第一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
按照这个方案,国军以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会合第十二兵团在涡、蒙附近寻求中野主力决战。三个兵团总兵力36万,加上附近固镇的6、8兵团10万人,总计46万。而中野7个纵队不过17万人,即使加上战斗力很弱的军区部队也不过30来万。46万比30万,国军不仅兵力、装备有优势而且在态势上也占优,能不能击破中野不好说(因为中野可以选择转移避战),但是在国军重兵集团压迫下,战略要点宿县一定不会丢失。掌握了宿县,津浦路保持畅通。国军可进可退先就立于不败之地。
接着国军2、16、12与6、8兵团回师东向,救援黄兵团以及与华野决战。即使黄兵团救不出来(黄兵团在碾庄守了12天,如果2、16兵团压向涡、蒙附近,中野选择转移,接应12兵团以及6、8兵团后回师,大致要5-7天,距离黄兵团被歼还有5天左右时间),但是国军已经集中40来万兵力,虽然中野可能加入华野集团参战,双方打成胶着的可能性最大。即使黄兵团覆灭,徐州集团退守淮河,划江而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淮海的局势对华北也有巨大的影响,华野与中野在淮河无法突破,抽调部分主力北上华北的可能性很大,加上东野即将入关,华北傅作义只能放弃幻想,全力撤退。
只要华北国军有个30万左右撤到江南,与徐州集团猬集一团,国民党就能在江淮集中百万军队,即使后面东野南下,东野、华野、中野虽然能集中200万的兵力,但是江淮战场有限,兵力过多也摆不开,解放军要取得突破将非常困难。那么,双方就只能选择划江而治。
所以,如果当时徐州总选择第二方案,我军的难度与复杂性将大大增加,淮海战役要取得历史上如此辉煌的战果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
宿县虽小,干系重大
11月10日,黄兵团被围,16日,中野攻占宿县。这是一个战略意义的事件。宿县丢失,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徐州与黄维12兵团的联系也被切断,解放军已经完成对徐州集团战略上的包围。解放军不仅态势十分有利,而且掌握了淮海战场的全部主动权,中野还布下口袋等着黄维来钻。国民党大势去也!
说起来,1948年最不可思议的是国民党高层对关系战局成败的战略要点集体忽视:
解放军攻击四平,不闻不问;结果四平丢失,长春10万国军就成瓮中之鳖。
解放军攻击兖州,不闻不问;结果兖州丢失,济南10万国军就成瓮中之鳖。
锦州,何等重要的战略要点,居然一直防御薄弱,直到东野包围锦州才匆匆从沈阳空运2个团加强防御——如果能从沈阳空运2-3个师,可能锦州战役就是另一种局面。锦州丢失,东北50万国军就成瓮中之鳖。
宿县,淮海战役的关键要点却任凭中野轻易攻占。杜聿明号称“知兵善战”,难道不知道——兵法云:“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待敌只可胜”!宿县就是确保国军“先为不可胜”的战略要点!宿县丢失,整个徐州集团后路被切断,杜聿明居然无动于衷?!明明态势已经极端不利,还要继续执行解救黄百韬方案——2兵团、16兵团继续攻击优势解放军阻击阵地,黄维12兵团孤军急进,向中野的口袋一头撞进去!
关于杜聿明的能力这里多啰嗦几句。国民党接收东北之初,蒋介石先是任命关麟征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后来因为关的死对头陈诚搞鬼,才由杜聿明接替关职务。但,关麟征对杜的能力并不看好,曾对部下言:中央派杜聿明去东北是失策的,因为杜随我工作多年,我对他知之甚深。每当作战,不是派他去受训,就是留守后方,战场历练较少,作战经验更无。突然要他指挥几十万大军作战,无异是将一副千斤重担加在只能挑一百斤的人肩上,他被打败是意料中事。
后来杜竟出人意料的获得四平战役的胜利,时人均认为关对杜看走了眼(实际四平战役胜利,关键还是当时新六军战力大强大)。但是,国民党东北局势大好的形势1947年后在杜手中迅速逆转,在各个战区中东北是我军率先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地区,如果不是陈明仁拼死守住四平,也许国民党在1947年就已经丢掉东北。东北形势逆转蒋介石战略方向选择失误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作为东北国军最高军事长官,杜聿明绝对难辞其咎。
从杜个人经历来看,做战役指挥官还算称职,但担任方面之任时就暴露出不论能力还是魄力皆明显不足的缺陷。
国民党丢掉大陆后,胡琏从台到港探望关麟征,再一次谈起东北战事。胡问:雨公,如果你当年去东北,将采取什么样策略?关自负的说:我的办法很简单,第一,选一位善战的将军,任他为兵团司令官,给3个精锐军,明确指定任务就是活捉林彪。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守,一切以壮大自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着眼点。第二,对于满洲国留下的20万军队,我不管中央的政策如何,一律给他们以地方保安部队的番号,让其为我们所用。以东北之富饶,他们会自给自足的,待打完仗后再作善后安排。胡琏听罢很是钦服,嗟叹不已,认为蒋当初没有派关去东北,实是用人上的一大失误。
与关的策略相比,杜在东北的作为论高下之别,简直不是一个层面。
宿县丢掉时国军还有扭转战局的机会——利用黄兵团牵制华野主力,徐州集团集中兵力南下,协同黄维兵团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夺回宿县。如果这样打,倒给中野出了个难题。
宿县要不要守?如果坚决要保住宿县这个要点,中野就要做好与国军4-5个兵团优势兵力在宿县作主力会战的准备,宿县周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与优势国军会战,中野有相当的危险。如果放弃宿县,国军就打通了津浦路徐蚌段,徐州蚌埠联成一线,国军重新恢复可进可退的有利态势,即使黄兵团被歼,淮海战役胜负还是五五之数。
黄维乖乖钻口袋,蒋介石断送杜聿明
黄维兵团进至南坪集,发现中野已经布好口袋阵等着他钻进去。18军军长杨伯涛建议放弃攻击宿县计划,撤向固镇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合。黄维这个书呆子怕老蒋怪罪,迟迟不敢下决心。等到决定撤退时,又因为一个作战处长失踪推迟行动,白给了中野一天时间。要知道南坪集离固镇也就80里路,黄维的机械化兵团半天就可以赶到。黄维的犹豫不决让中野可以从容部署,将黄维兵团围得水泄不通。
等到黄百韬兵团被歼,宿县丢失,黄维被围,杜聿明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带徐州集团向西南逃命。杜聿明头脑还算清醒,为这次逃跑定下的原则——“要撤就不打,要打就不撤”也算明智,3个兵团加上直属部队20几万人马一旦被拖住了后果不堪设想。好不容易逃到孟集,蒋介石再出昏招,强令杜聿明折回救援黄维兵团。在校长“亡国灭种”的申诉下,杜不得不停止逃命。华野喜从天降,终于在陈官庄将其团团包围。
由于国军一系列重大失误,把长江以北最后的军事力量干净的断送掉了。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输光了自己的军事本钱,也就失去了大陆。
大家都在看
-
中美俄,谁是真军事大国? 当我们谈论大国军事的时候,尤其是超级军事大国,或准超级军事大国,有两个必备的军事装备必须要谈论,需要做一番比较,一是代表传统军事打击武力的航空母舰,这包括航母舰队所构成的海空打击力量;二是战略核武,包 ... 军事之最12-24
-
连用三个“最”字来评价,一代伟人格外推崇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一代伟人,一位在乱世中崛起的英雄,他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历史篇章。如果要给刘秀的传奇人生下三个最字,那么一定是:最聪明的战略家,最坚定的领导者,最深刻的时代人物。最聪明的战略家刘秀的成功 ... 军事之最12-24
-
雁门关为何有中华第一关的美誉?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有名的关城之一,有“中华第一关”之称,位于山西省代县北部的雁门山上。作为军事要塞的雁门关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对雁门关,“双关四口十八隘”是其最为名副其实的描述。雁门关雁门山,古称 ... 军事之最12-24
-
中俄军事力量对比,谁才是世界第二 世界第二:中俄军力谁主沉浮?美国的军事实力早已稳坐全球之巅,毫无争议。然而,谁才是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是一直自诩为强国的俄罗斯,还是已崛起的中国?这个问题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悬在军事分析家的头顶。很多 ... 军事之最12-24
-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强?古往今来的帝王中少有争议第一人!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19岁,你会做什么?有人可能还在课堂上打瞌睡,有人也许刚刚开始找工作。而在公元617年,19岁的李世民已经站在中国历史大舞台的中央。他劝父亲李渊起兵 ... 军事之最12-23
-
男人减速带!目前网上最活跃的五个军事博主,你最喜欢看谁? 分享奇闻趣事,捕捉社会动态,欢迎大家阅读,如果方便请点赞加关注,后续为大家奉献更多精彩内容,祝愿各位顺风顺水顺财神,朝朝暮暮有人疼!自古至今,国家大事,战略军事都一直是老百姓茶余饭后最关心的,尤其是男 ... 军事之最12-23
-
全球最安全军事基地 今天小编跟各位军迷朋友聊聊的是:全球最安全的军事基地。军事基地有地上军事基地和地下军事基地,当然地下军事基地也相对更安全一些,所以大多数有核国家都会将自己的核武库设置在地下军事基地。下面小编给大家仔细 ... 军事之最12-23
-
"中国军事实力之象征:揭秘我国最顶尖的八大武器" 近年来,中国在军事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军事技术和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全面推进了军事现代化建设。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军事实力显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为维护国 ... 军事之最12-23
-
印度人眼中,世界上军事发展最强大的“7个国家”,看都有哪些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军事发展是最强大的吗?有人可能会说呀,应该是美国吧,因为美国在各种高端武器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所以他们的军事发展应该是最强大的,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今天在这里的 ... 军事之最12-15
-
中东军事3大国家,沙特垫底,哪个国家才是最强国? 中东地区因为石油资源丰富,导致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虎视眈眈,每次战争挑起,都是为了争夺能源和围绕控制能源而战。美国拱火也是如此,中东区域军事实力最强的3个国家,沙特竟然是垫底的水平,勉强排进前三名,哪 ... 军事之最12-15
相关文章
- 中东军事3大国家,沙特垫底,哪个国家才是最强国?
- 盘点军事实力最硬核的10个国家。第1名没有任何国家敢招惹
- 论古代哪个朝代军事实力最强盛
- 美媒称中国军力飞速发展引发焦虑,是否真有“全球之最”?
- 民国军史之最-看看旧中国军旅有怎样的奇葩
- “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军事之最!
- 不容忽视的军事巨人!全球十大军事强国,他们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
- 中国古代军事之最——第一篇
- 美国不是第一!揭秘真正的航母之最,美国只能屈居第二?
- (59)原空军报社社长金为华推介一名指导员编的书《世界军事之最》
- 1986年,白崇禧女儿秘密回大陆,我方早已察觉,最终让她带走一物
- 实锤了!中国海军驱逐舰公开亮相,“反舰杀手”的三个世界之最
- 我国东风系列导弹号称世界之最,击碎核动力航母如探囊取物!
- 一战火炮之最:射程达131千米的“巴黎大炮”,性能超乎你的想
- 参军到新疆(12)征兵体检流程,大学生参军提干是非常棒的出路
- 中东军事力量排名前5,伊朗第一,埃及第五
- 北约举行冷战后最大规模军演,32个国家9万大军堪称军演之最
- 世界之最的战斗力#军事力量
- 俄著名军事历史上创造的“世界之最”
- 明朝的军事力量,世界第一!
热门阅读
-
战区司令秦伟江 砸店事件背后的真相 07-14
-
南斯拉夫战争始末,强奸妇女惨无人道 07-14
-
98印尼排华,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印尼华人暴乱 07-14
-
高燕生的父亲是高岗,曾与习仲勋是共患难的战友 07-14
-
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最终绑在树上折磨致死 07-14
-
国共内战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中共又为何取得胜利? 05-08
-
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十个超级炸弹,仅次于核弹了 07-22
-
世界最厉害的导弹排名,北星之光位居榜首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