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最杰出的军事家曼施坦因

发布者:塞上老君 2023-1-5 03:57

纵观整个二战,公认最杰出的军事家毫无疑问当属于德国的曼施泰因元帅,曼施坦因是军人中罕见的全才,一流的参谋长兼一流的军事指挥官.对西欧的战略是他制定的被希特勒采用了,但是后期的对苏作战战略没有被采用是德国最大的遗憾 , 如果有人看过曼施泰因的自传就会明白其战略 , 反对希特勒的以占领地盘和资源为目的的作战,他认为德国无力打消耗战所以德国不应该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死守打阵地战,而应该集中兵力采取大迂回,大机动争取主动的方法以大量消灭苏联有生力量为作战的主要任务。希特勒不敢军事冒险,曼斯泰因多次指出,希特勒在军事上是比较保守,不敢冒险的,由此带来的僵化指挥导致德军错失了很多机会,甚至是德军最终失败的组成原因。对此,曼斯坦因也专门做了分析,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威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军事失利对其威望的削弱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对于这样事关他们统治根基的事情,他必须万分谨慎。可是,由此带来的恶果却很严重,因为德军的敌人无论是西方还是苏俄,在数量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而德军的优势在于军队素质高,指挥灵活,机动性强。在这样的态势下,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大胆灵活作战,要打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在进攻中,要敢于放弃次要目标,在关键位置尽可能多的集中力量,为此就要不惜冒一些暴露侧翼、孤军深入的风险,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再凭借德军高素质,快速大量的歼灭敌人;而在防守中也要敢于放弃,通过大量的内线机动来调动敌人、保全自己,看准时机集中兵力、断敌后路,围而歼之。简单的说,就是凭借德国部队的高素质,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通过大胆巧妙高度机动和灵活的运动战,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希特勒,却过分谨慎,过分强调政治经济的因素,胃口太大,吃进去就不肯吐出来,最后居然还下了“不许退后一步”的命令,实际是困住了德军的手脚,逼德军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打拼消耗的阵地战。这样以一国之力和东西方巨头硬拼,又怎能不败。

丘吉尔坚持和德国战斗到底,从曼斯泰因看,丘吉尔的观点是不合时代的“大陆平衡主义”产物——就是几百年来,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一家独大的国家,对拿破仑是这样,对希特勒也如是;另外,还带有一些追求战斗荣誉的意气用事。因为,当时对欧洲来讲最大的威胁是邪恶帝国——苏俄,而唯一能够遏制苏俄扩张的是德国,而这两个强权已经在东部直接相邻了,爆发冲突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英国并无什么实际损失,日不落帝国的根基是海外无数的殖民据点。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曼施坦因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德国不可能再取得对苏作战的胜利.最好的结果是不胜不败,主张弹性防御,主动放弃一些地方,以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为目的,用惨重的损失逼斯大林与德国议合.这是当时德国唯一可走的路.

斯大林格勒战役被围的部队是德军第6集团军,实际上虽然战役结果是6集团军全军覆没,然而实际上除了对风险极大的后期冒险突围迟疑外,整个集团军几乎没有过失。这场战役实际上是德军统帅部指挥的重大失误,另外,第6集团被围前隶属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也负有责任。首先,德军统帅部犯的大错便是“囤兵于坚城之下”,不顾第6集团军实际已向东成为突出部的态势,命令整个集团军放弃机动投入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坚中,完全是给苏俄送上了一道菜;其次,第6集团军两翼都只有杂牌部队掩护,而苏俄正不断向它的正面和两翼集中兵力。于是,造成了两翼被突破,然后被90个兵团(师、旅)的绝对优势敌人合围。这样的结果,完全不是第6集团军能够左右的,可以说它被包围的很无辜。当然,20万的德军集团军其突防能力是相当客观的,如果在包围后立即突围是完全可以成功撤退的,但是很不幸突围被希特勒否决,命令集团军坚守待援;但是,对于坚守所必须给养的空中输送,德军统帅部却远没有兑现。也就是说,困住了第6集团军的手脚让它坚守,却又不能提供给它坚守的必要物质条件。之后,在突围无望,被歼灭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依然坚持作战了近一个月,成功吸引了苏俄90个兵团(师或旅)以上的兵力,为德军重新稳定南俄局势赢得了时间。所以,对第6集团军实在不可指责,给保卢斯的元帅军衔,估计也是希特想在他被俘虏前给他一些安慰。

在第6集团军被围不久,曼斯坦因出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下辖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些零散部队以及轴心国联军部队。摆在他面前的任务,首先当然是要救出被围的第6集团军,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稳定俄南的局势,避免A集团军群也给包了饺子。当时的情况是,苏俄在斯大林格勒周边集结了大约250多个兵团(师或者旅),他们的正面就是德A、B两个集团军群的空隙,也就是德国顿河集团军群的负责区域。而曼斯坦因手里最强的兵力就是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分还在A集团军群作战,另有一部也在顿河东被击溃,剩下的就是57装甲军还比较有实力。在1942年12月19日解围的第57装甲军一度攻至距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约50公里的地方;这个时候,如果第6集团军配合向西南突围,虽然被围已经消耗了它太多的实力,但以20万人的军力,突破50公里应该是有希望。但是,希特勒仍然固执坚持坚守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和保卢斯还是对空军的补给抱有过大的希望,因为毕竟“帝国元帅”亲口保证过,结果没想到戈林的保证只是一句空话。错过了最后突围的机会,第6集团军剩下的时间就是等着最后的覆灭。

曼斯坦因战略战术非常高明的,曼斯坦因对希特勒的抱怨是从贯整个战争时期的,尤其是当他接任集团军群司令后,换句话说就是当希特勒成为他的直接主管后,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叫《失去的胜利》,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他对希特勒的抱怨。在以往的认识中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的国力和地理位置,也就是说德国的战败被一些脑子简单的人认为应该是必然——那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然而曼施坦因回忆录完全看不到对战争本身的反省,反而处处可以看到他为战争本可获胜的证明,也处处看到他对导致最终“失去胜利”原因的怒火,而那个导致德国在东线战败的真正原因正是他们的上级领导——希特勒。

曼帅指出的希特勒对军事的不良影响,这里全面归纳。这里归纳总结一下:1)独CAI,不能对下属充分授权,直接干预军事指挥,最细甚至到营级部队的调动,将德国军队束手束脚,将德国军人的机动灵活丧失,曼施坦因直言:“这是在胡闹”;2)军事上短视,只有短期命令,没有长期战略指导;3)在指导战争时过份强调政治、经济因素,计较于一城一地的得失;4)目标太多,并且不知道取舍;5)军事思想保守,不敢冒险;6)过份看重技术、新型武器的作用;7)太过于相信意志的力量;8)言而无信,对于承诺的事情经常反悔;9)对自己不愿应对的事情,尽量拖延,每次都要火烧眉毛了被迫接受正确的方案……总之,书中所有的失败几乎全都可以避免的,如果希特勒不犯错的话,如果希特勒当时下放更多指挥权力给东方战场上的前线指挥官,并给与充分授权的话。德国军队是绝对有信心即使不灭掉这个“邪恶帝国”,也要打得斯大林跪地求饶。

如果不是曼斯泰因而是别的什么人这样写,肯定会被别人说是胡说,胜利都是因为自己指挥有方,失败全是因为领导无能;希特勒作为最高领导,肩膀宽,反正什么事情推到他身上,他肯定跑不了。但是,曼施坦因,1个月打败法国的经典战术创造人;单凭11集团军就能攻下克里木;1942底那么危机的形式下可以稳定局势,最后通过那么丁点兵力哈尔科夫反击就能重新获得战局的主动权;战后,德军将领反省中一致认为的最强指挥官;甚至,1942年底第6集团军被围后还能那么斗志昂扬,军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曼施坦因的谣言,曼斯坦因说:“坚持住,我会把你们救出去!”……从历史上看,单纯凭军事力量突破国力取得巨大胜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蒙古灭宋、满清入关、明朝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大败明军、朝鲜战争中朝与美韩打成平手、越南战争北越逼退美军等等、、、其实就是军事战争对抗取得的胜利。这也就难怪书中他对错失良机的懊恼,以及对德军优秀素质的赞美。也许在他看来,希特勒只要给于更多前线指挥官以信任,加以德国军人优秀品质,还是有机会重新获得胜利的。因为,他们拥有获胜的能力,这次的失败是偶然而非必然的。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从希特勒对军队的态度看,他对他的将军们是非常不信任的。正式这种强烈的不信任,才导致了他以一个步兵下士的业余知识,强揽国防军总司令这份非常专业的工作。对军事将领的猜疑,强烈的干预军务,对属下将帅束手束脚,坚持一战时的阵地壕沟战,,,第三帝国不失败也难。但是,为什么希特勒不信任他的将军们呢?仅仅因为他是个独裁者或者解释为他的个人心理问题?根本原因是德国国防军,不是“党”的军队!他们忠于的是德国,只是因为希特勒是德国元首才忠于希特勒。后来德国720事件国防军集体反抗希特勒就是明证。从某种层面上讲,纳粹党和德国国防军是一种合作关系,因为希特勒和纳粹党赢得了德国民众,获得了国家的执政权,国防军才服从希特勒的指挥,忠于的是国家的公职而不是那个政治集团;远不像咱们的“人民军队”,那就是党生的,党养的,眼里只有党,党指导哪里坚决打到哪里。所以,纳粹才会成立自己的党卫军,实际上说明纳粹对国防军的控制是比较弱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自己统治的稳固,希特勒当然只能牢牢的抓住指挥权不放了。

另外就是的德国传统普鲁士军官团文化,这种贵族文化有它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军官们对纳粹的那一套草根阶层的产生的思想理论并不感冒,甚至是嘲笑的。这在曼斯坦因的书中多次可以看到。军官中偶尔有一些人加入纳粹党,或者接受希特勒安排的党的助理,会遭到鄙视。这种普鲁士军官团习性,思想与“党”不统一的军队,又怎么能够获得“党”和一战下士希特勒的信任呢?

曼斯坦因有极强的战役嗅觉,说他是德国最强的战地指挥官也不过分.无论是决胜西线的曼斯坦因计划、以10万人马全歼30万红军的隼计划,还是经典的哈尔科夫大反击,无一不是经典。另外,对于希特勒力排众议启用他的计划,他的回忆录中有详细的描述。甚至,在他后来和希特勒的争论中,对于希特勒敏锐的军事嗅觉,超人的记忆力,甚至包括希特勒人性化的一面。他都有正面记述的。说他人品问题,只怕还是值得商榷的。

而曼斯坦因往往是以少打多,以快速、高度灵活的机动方式歼敌。如1941年9月曼斯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进攻克里米亚半岛,面对的是4倍于己的苏军,但最终他以损失7500人代价攻克刻赤,俘获苏军17万人,以损失2万人攻克赛瓦斯托波尔要塞,俘获苏军7万人。曼斯坦因同古德里安一起为后世贡献了闪电战,为后世贡献了炮火如何准备,陆军的多兵种合作等机械化作战理论,这些理论和战例被写入后世的军事教科书。曼斯坦因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战争中取得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在西方坦克理论基础上第一个成功的建立了坦克军种实际作战体系,这个意义是划时代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