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如何提升军队战斗力的?解放军为什么能赢?

发布者:鼓捣么宁 2023-2-14 18:29

如果一部影片,拍出了军人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那它只在第一层,因为现代战争,靠不怕死是打不赢的。

如果拍出了灵活战术,以及指战员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则在第二层。

倘若能讲清楚军队战斗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来源,那就飙到了大气层。

总之,军队的战斗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一句“我军正义敌军腐败”就可以概括的,也不能用“阶级觉悟”来含混带过。

总不能原本一个麻木的闰土,一穿上军装,就变身保尔柯察金了吧?别说那时识字的人都没几个,你跟他讲阶级斗争、这主义那主义,他根本听不懂,你就说现在,都人均9年了,不也没几个人能看懂听懂么?

所以为什么红军能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为什么志愿军可以在敌我物质条件极端悬殊的情况下战胜强敌?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我军并不是一上来就战无不胜,反而在建军初期连吃败仗。

南昌起义的部队,除了攻打南昌城时,以有备打无备,以两万打三千,取得了胜利以外,之后就一路溃败。

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还没聚齐就开始溃散,一路打一路败。1927年9月底,跑到井冈山边上的三湾村时,原本五千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七百多人。

这段历史,电影上会怎么演?

一群武器破烂的农民,被拥有绝对优势的军阀围剿,但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所以伤亡惨重,是吧?

实际上是因为军队建设没搞好,很多人中途跑路了。

当时三大起义的骨干,大多是从旧军阀中直接拉过来的,这些人的价值观是“当兵吃饷”——谁发饷,就给谁当兵。

这样的军队,打顺风仗还行,一旦遭遇挫折,就会作鸟兽散。

当兵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花钱,命都没了还怎么花钱?

所以我军最初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敌人太强——地方军阀能有多强?

最主要原因还是在自身,团队建设没搞好嘛。

伟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从不犯错,而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组织升级迭代。

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伟人!

他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访谈后,决定在三湾这个

地方,对军队实施整改,也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知道三湾改编,但这是革命军队脱胎换骨的起点。

其实改编的内容很简单,首先是缩编部队,人员来去自由,这样能纯洁队伍。

其次是“支部建到连上”,这话现在很多人都会说,但很少人能说明白。

试想下,在《西游记》的取经四人组中,为什么唐三藏最弱,却是团队的最核心?

因为他拥有求取真经的信念,是取经事业的发起者,其他人的行动,都要围绕着唐三藏展开,只要他在,八戒就不会想分行李回高老庄。

所以“支部建到连上”的重点是什么?

是理想主义!

自此之后,他们就一路升级迭代,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战无不胜的样子。

革命军队战斗力的制度保障,用三个词语即可以概括——经济分配、政治平等、军事民主。

队伍上了井岗山之后,军饷很难保障,穷乡僻壤,根本没有稳定税源。

之前,红军为了招募士兵,一度想把工资开到20块大洋一个月,而当时粤军普通士兵的月饷才10块,川军更低,只有8块,还经常拖欠。

实事证明,高薪挖人不是个好主意,挖来的人也不堪大用,谁给钱就跟谁走。

现在没钱给了,怎么办呢?

索性就不给了!

“那队伍还带得下去么?”

事情后来的走向说明,队伍不光带下去了,还越来越壮大。

他们主要用了三招:

1) 土改;
2) 经济公开;
3) 官兵一致。

马克思说过,人的一切奋斗都和利益有关!

对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充足的利益保障,才是其追随革命的根本原因。

红军没有军饷,分田地就是战士们最大的利益来源。

可不要小看分田地的号召力,中国古代所有的农民起义,全都和土地有关。

只要喊出“耕者有其田”,基本都是响者云集。

在当时,90%的人都是农民,农民中又有70%是无地的佃农或雇农;

剩下的则绝大部分是被苛捐杂税压榨到破产边缘的自耕贫农、中农;

富农和地主只占很少一部分,却掌握了大部分的土地。

息、租、税,是压在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当时的佃农,一年辛苦劳作,收成中的六七成,都要被地主作为租金拿走,你说他怎么活?

他怕是连做梦,都想有块自己的地。

参加红军,优先分地,这就超级有吸引力了。

所以共产党打到哪里,就把土改搞到哪里,不光获得了大量兵源,也取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比如淮海战役,前线有60万大军,后方有220万民工随队支援,还有340万民工参与了修路、运粮等工作。

当时可没人给他们发工资,甚至还要自带干粮,你说他们为什么愿意这么干?

因为他们得到了最想要的利益——土地!

“红军在山上打游击时,也没地可分呀,又是靠什么使人心不散的呢?”

经济公开,官兵一致!

他们刚上井冈山时,利益来源确实不是分田地,而是打土豪。

当年的土豪,习惯在地窖里埋金银,所以打土豪就能搞钱。

这些钱用于全军开销,开支情况,定期公开,而且不

论军长还是伙夫,一律是相同的标准,没有特例,更没有特权。

1928年11月25日,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

“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

这种情况下,领导和下属的关系,更像是一个“事业共同体”,而不是雇佣关系。

即使发不出钱,生活再困难,大伙所想的,也不是去找领导闹饷,而是想办法多打土豪。

而且经济公开和官兵平等,并不是喊喊口号就得的,而是有具体的制度安排来予以保障的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了士兵委员会,专门维护士兵利益,并自下而上地对干部进行监督。

是不是觉得有点像工会?

它比工会的功能可强大多了,

因为再积极的工会,也只会为工人的福利负责,比如确保8小时工作制,防止企业养蛊内卷压低工资,却管不到管理层和董事会。

但士兵委员会能管,比如哪个军官搞特殊了,或是打骂士兵了,他们有权发起纠斗。

这就和军阀部队,彻底拉开了距离!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每逢发饷,必亲临一线,主要是为了给士兵洗脑——“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为袁大帅效力!”

这样的军队,被刻意培养为将领的私兵,谁给钱跟谁走,是没有事业心的。

比如南昌起义时,第十师师长蔡廷锴一声令下,就带走了5千人。

但有了士兵委员会,情况便截然不同,士兵不再是军官的附庸,其利益完全和士兵本人参与建设的民主机构绑定,即使军官跳槽,士兵也不会跟着走。

秋收起义的第一师师长余洒度以及后来张国焘叛变时,一个兵也带不走。

至于军事民主,看完这几个小故事,你就明白了:

1)彭总在一次总结大会中,专门提到了“军事民主”这个概念。

台下的苏联专家表示听不懂,彭总就专门举了解放战争中蟠龙战役的例子。

当时那个地方连续攻了几天,始终攻不下来,敌人援兵已经杀到,纵队的首长说要撤。

结果战士们不同意,直言不讳地说:“你们领导的方式不行,按照我们的想法打,能打下来。”

结果就按战士们提的方案打,真就给打下来了。

要知道这个蟠龙战役,是整个陕北战局的转折点!

2)解放战争中期,毛主席和中央决定让粟裕分出十万人,渡过淮河,运动到国民党腹地,以减轻大别山和西北方向的压力。

粟裕起初接受了这个命令,后来反复思忖,认为已经具备条件,在中原地区大打歼灭战,不需要向南开进,去打风险巨大的无后方作战。

粟裕的意见挑战了中央和最高领袖,但我军高层就是有这样的胸襟,放任前线大将按自己的意思去打,不仅创造了七战七捷的传奇,也为之后的淮海战役做了铺垫,至少使全国的解放,提前了一年到来。

再举两个反面例子,对比着看,你会更有启发。


一是北宋时期,皇帝为了钳制武官,规定前线将领必须按照朝廷的既定部署摆兵布阵,甚至直接画好作战地图,让将领照着行动。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怎么可能会死板地照着你画的地图展开呢?

前线将士知道这样下去必败无疑,反而更加机械地按照高层指示去打。

因为这样一来,战败的责任,就能甩锅。

于是宋朝在综合国力全面碾压对手的情况下,反而被吊打,也就不奇怪了。

二是众所周知的蒋介石微操系列,由于他经常跨级指挥,搞得前线将领无所适从。

蒋总裁反而觉得国军总吃败仗,是因为部下没有认真贯彻他的指导思想,变本加厉地要求将领牢记他的训令:

电影《大决战》中,最生动的名场面,就是蒋介石迷之自信地说:“我得使舵,我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面。”

综上,革命军队之所以能焕发出强大战斗力,在

于:

1) 搞了土改,分了田地,战士们意识到是在为自身利益而奋斗;

2) 经济公开、官兵平等,战士们意识到军队是一个事业共同体,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3) 支部建到连上,给部队注入了奋斗目标和理想主义,部队便能跋涉艰险,走得更远;

4) 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制度,确保基层战士的利益,且能做到自下而上的监督,使平等、民主等主张落到实处;

5)军事民主,最广泛地集中了全体指战员的智力资源,确保部队有最正确的行动。

问题又来了。

既然这些制度这么有效,为什么国民党做不到呢?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就喊出了 “平均地权”,为什么国民党还搞不了土改?

其实他们内部也有不少见识非凡的人,比如陈果夫就曾主张“二五减租”,结果南京一片反对,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那些国军军官,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大地主。

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像样的工商业投资渠道,囤地收租多爽啊,地租有六七成之高,所以有钱就买地,是共识。

军阀部队中,军官上下搜刮之后,很轻易就能变成占地上百亩的地主。

其次就是当年的“清共”行动中,他们还杀害了近30万国民党左派,使国府的基层活动严重瘫痪,收税、拉壮丁等基础操作,只能依靠地方的地主和宗族势力,这就使土改更加寸步难行。

所以他们不是不知道土改的好处,只是分蛋糕的刀切到自己头上,就下不去手了

后来跑到台湾,土改就搞成了,倒也不是吸取了大陆兵败如山倒的教训,而是因为国民党将领在台湾没有土地——分别人的地,大义凛然的话就全都会讲了。

国军也搞不了经济公开,因为军官要喝兵血、吃空饷。

也就是说军官的经济利益,是建立在搜刮底层士兵的基础上的,这怎么搞经济公开呢?

一公开,炸锅得更快。

国民党军官与底层士兵之间,也不可能有平等。

试想以下,若权力地位平等,军官还怎么搜刮士兵?士兵又如何肯被军官搜刮?

当一群人经济利益的获得,是以另一群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时, 这种生产关系,就叫剥削。

在旧中国,地主之于农民,军阀之于士兵,都是剥削关系。

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士兵和军阀的关系,并不是羊群和领头羊的关系,而是羊群和牧羊人的关系。

东汉有个职称,叫“州牧”,比如曹操当过兖州牧,刘备当过豫州牧。

从这名字中,你就可以看出,在他的眼中,你是羊,他是牧羊人,他 “牧”你。

“牧养人”的目标,是多薅羊毛、多吃羊肉,而不是带领羊群走向幸福——这个逻辑捋顺了,很多问题就很好理解了。

羊怎么可能和牧羊人平等呢?

所以国民党搞不了土改,也搞不了士兵委员会,这是由剥削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牧羊人喜欢什么样的羊?

首先肯定是毛多、肉多,而且吃草少的羊,对吧?

其次肯定是温顺的,被薅光也不叫唤,被宰的时候,还能主动把头伸过去。

鲁迅笔下有个旧时代的人物,叫闰土,少年时“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心里有无穷无尽稀奇的事”,长大后,贫穷愁苦,卑微恭敬地唤儿时玩伴作“先生”。

闰土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牧羊”的样板——把一个生性的少年,规训成一只麻木的被薅秃了的“羊”。

这样的人哪里有主观能动性可言呢?

所以在剥削的生产关系里,只存在一种主义,就是精英主义!

他驯化了你,他“愚民”了你,他就打心眼里认为你是蠢笨的,所以他不可能过问你的建议,你的声音对他来讲是噪音,也就不可能有军事民主。

《孙子兵法》说: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什么意思?

就是说,将领要幽暗深邃,让士兵猜不到心思,让士兵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想,让怎么打,就怎么打。

作为地主和买办头子的蒋总裁,就是一个十足的精英主义者,信奉“将贵治、兵贵愚”那套。

在他的认知里,打仗就跟《三国演义》那样,完全由将领的素质决定成败,士兵都是没有自我意志的npc,所以他一味笼络将领,光是有记录的拜把子兄弟,就有十几个。

但我军这边就不同了,士兵不仅可以向指挥员提意见,甚至作战之前,还要例行召开“小诸葛会”,一方面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就是加深战士对作战目标的整体认识。

所以我军才能打出智能集群机器人那样的效果——既可以散开了各自为战,也可以互相精妙配合,完成整体目标。

我军还非常注重基层战士的教育,部队不光开有识字班,还设有各种类型的军政大学和干部培训机构,这和国民党剥削体系下的“愚民”制度,完全相反。

正是有了这样的知识传播,我军将士才可以将“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战术,充分消化吸收,也就有了后来神乎其技的战术穿插。

精英主义和平等主义,孰优孰劣,由此可知。

综上,国军之败,是剥削制度之败;我军之胜,是平等制度之胜。

最后再讲两个小故事。


1)志愿军里有一支部队比较特殊,其前身是国民党的60军,辽沈战役时,“解放”到了我军。

这个60军,原是滇军一支,从台儿庄战役打到长沙会战,铁骨铮铮。

后来蒋介石夺权,搞掉了滇军首长龙云,还把60军派到东北内战前线,想来个驱虎吞狼。

国军内部的其他派系排挤60军,不给他们给养,他们自己也自甘堕落,到处打劫老百姓,全军上下毫无斗志,一打就溃,人送外号“60熊”。

后来被我军围在长春,就临阵起义了,被改编成了解放军第50军,军长曾泽生继续当军长。

之后他们跟随四野南下,一路走一路改造,再后来就当了志愿军。

在朝鲜战场上,他们不光率先攻入了汉城,还在汉江防御战中,硬扛了美军的大规模攻势,打出了超预期的战果,让志司和中央都刮目相看,成了名副其实的“50凶”。

2)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节节胜利的当口,国军却在豫湘桂战场上,来了个千里大溃败。

140万中国军队,被50万日军打得大败亏输,不仅损失了60万兵力,还丧失了包含4个省会在内的140多座城市。

蒋委员长本来雄心勃勃,想在国际上露个脸,结果把屁股给露了。

要知道那时候,在太平洋战场,美军打日军,就跟赶鸭子似的,结果日军打中国军队,也像赶鸭子。

这么一对比,美军打中国军队,不就跟大象踩蚂蚁一样容易么?

所以到了朝鲜战场,麦克阿瑟打心眼里瞧不上中国军队,即使有汉奸把中国出兵的消息传递给他,他也毫不顾忌,自信在圣诞节前就可结束战争。

然而志愿军一入朝,就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连续发起5次战役,把战线从鸭绿江一路推至三八线。

从豫湘桂大溃败,到志愿军入朝,也就短短6年时间,却足以使一个民族脱胎换骨。

上述两段史实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坏的制度,把好人变成坏人;好的制度,把坏人变成好人!

所以革命军队的战斗力从哪里来?

从经济分配、政治平等以及军事民主的制度建设中来!

由此,我们可以拓展下这个问题的边界——人类社会的增长又从哪里来?

从人类对平等的向往中来!

所以你看,从牺牲精神到灵活战术,再到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到经济分配,平等制度的设计……这一路的升华,能讲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但他们只会讲牺牲。

其实最启发人鼓舞人的,不是那些正确无比的大道理,而是最真实的人类表现。

但凡现在的电影主创们在史实和故事结构上多用点心思,我相信我们都可以把抗美援朝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放到太平洋对岸的院线去。

————————————————————
参考书籍:
1.徐焰少将著《解放军为什么能赢》;
2.高戈里著《心路沧桑》。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