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金融战,虽然很隐秘,但同样很精彩!(一)

发布者:上下五千年 2023-2-16 22:48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中国与日本开始了长达14年的较量,这不仅是明面上军事实力的斗争,更是金融与民心层面的博弈。共产党作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她在各个方面都在寻求脱离国民党的控制,尤其是在皖南事变之后。由于国民党在日本对华金融战节节失利后所采用的增发货币、限制物资流入市场等等操作所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当时国家的法定货币(简称“法币”)的信用随之崩塌,国家物价指数在1942年相比于1937年上涨30倍有余,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的物价指数更是上涨80倍。适逢1942年山东、河南等地出现大面积的旱灾与虫灾,在山东根据地更是显现出“村落萧条绝人烟,蔓草茂密滋田垄”的惨状,处处是饿殍遍野。国民党对山东的影响力不断下滑,敌后根据地的金融亦深受其害。

自百团大战后,日军将侵华主力集中于对敌后根据地的侵扰,限制八路军与爱国民众的交集,加之山东等地物资紧缺,金融秩序被控制在日军与国民党手中,军队物资更是供不应求,重建根据地金融秩序迫在眉睫[1]。中共对金融秩序的理解并不始于抗战,而是在建党初期就有过探索。1922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中就开始探索推动农民经济的发展路径,1923年在广东海陆丰总农会进行实践。大革命时期,各地共产党领导的农会开始进行发行货币的可行性探究,并于土地革命时期的1932年成立中华苏维埃银行,统一货币政策,推动苏维埃管辖地区的金融稳定,促进根据地内建立贸易机制,实现有秩序的必要的内外物资与货币流动[2]。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山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也成为日本侵蚀的重要目标。日军的侵略不仅存在于军事意义上的占领,更是对经济上的掠夺。1938年,日本扶持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伪钞,吸纳法币以实现区域内伪钞的法定性,加强对山东等地的金融掠夺。在此背景下,法币外逸与藏匿趋势愈加明显,市场法币流通数量迅速下降,扰乱了山东根据地的金融秩序,限制了中共武装力量对现有根据地的控制力与扩张。

北海币作为抗战时期中共较为成功的金融币制的探索,不仅在日伪顽疯狂地金融斗争中艰难的存活下来,更在薛暮桥、艾楚南、洒海秋等人的探索下结合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的各类急需物产丰富的情况,采用“物资本位制”思想应对法币的快速贬值、金银等硬通货的短缺所造成的北海币准备金不足、信用下滑的急迫现状,为北海币更好的立足于山东做出了重要的思想指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金融秩序的建立成为我军进行军事斗争最重要的战略支撑,为根据地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未来中共金融秩序的重建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