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圣孙武的实战水平:柏举之战,3万吴军为何能大败20万楚军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9186,阅读时间:约23分钟
编者按:爆红于网络的《孙子兵法》,众所周知是春秋末年的中国第一兵法家孙武写的。而在春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楚国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单独对抗着北方的大多数诸侯国。但就是这么个强国,居然被区区几万吴军打的几乎亡国。而率领吴军的正是孙武。那么孙武是如何只凭一本书,就做到这一点的?本文,就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说说吴楚之争中,最关键的柏举之战。
吴楚的结怨
如果将长江流域的平原的地理版块加以划分,那么大致可由西往东可以划分为江汉、江淮、江东三大平原版块。
从《竹书纪年》的记载来看,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75年),楚国就与周王室有过战争。①因此楚人很早就参与到了霸主的争夺战中。但是对于崛起于西江汉平原的楚人来说,先往东控制整个江汉平原才是最好的战略方向,因此楚国的东扩其实早在楚武王三十五年就开始了(公元前706年)。②当然这也是因为在东面的扩张中,并没有足够体量的诸侯国可以阻挡楚人扩张的步伐。
▲《楚国八百年》剧照:春秋时代的楚国铜矿
到了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进中原(他们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南往北展开军事行动的诸侯国),但仅凭江汉平原的地缘势力并不足以对抗北方的诸侯联军。因此此后的时间段里,楚人的北进和东扩几乎是在同时进行。比如说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楚国以失败而收场后,就继续向东扩张。到了公元前601年,楚国灭了舒国(今安徽舒城)后,西江淮平原算是成为楚国北方争霸的大后方。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楚国与吴国有了最早的接触。
但是在随后的战役中,楚国依然难敌北方的晋国,特别是在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中,楚国再次惨败。到了第二次弭兵之会后(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都已经无力争霸中原。对于楚国来说,接下来继续向东扩张,将长江流域完全控制在手,以待积蓄实力后再次北进,成为了最现实的考虑。
▲《楚国八百年》剧照:早期楚国疆域
那么楚国有考虑过西、南两个方向吗?从楚国最西的边界已经到达了汉水流域来看,往西扩张楚国肯定是考虑过的,只不过如果想要继续往西进入巴蜀平原,那就要由东往西去翻越秦岭,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如果是往南面进入洞庭湖平原,那里虽然有大量的土地,却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开发,所以只有往东一条路。
而吴国最早的扩张方向是北面的齐国。两国最早的交战记录,据《管子·匡君大匡》的记载是在齐桓公的时代。③因此吴国在公元前601年,楚国攻灭舒国的时候从属于楚国,并划定了国界。④
但是这样的从属关系在楚国雄主楚庄王死后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晋国在公元前583年派出了巫臣出使吴国。上演了一出春秋版的远交近攻。晋国不但教会了吴人使用战车,更是为吴国献策:让吴军不断骚扰楚国边境,使得楚军在边境跑了7个来回。最后吴国攻克了楚国的边境重镇:州来。⑤这也意味着吴楚两国开始决裂。到了公元前570年。吴楚两国爆发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水战:鸠兹之战。⑥
战役的结果,吴军大胜楚军,这样一来,晋国更重视与吴国的外交关系。从公元前570年开始直到公元前559年,晋国频繁邀请吴国前来会盟。⑦
也正是有晋国给吴国“撑腰”。吴楚的战争不断升级:⑧
公元前560年,庸浦之战吴伐楚,吴军败。吴国公子被俘。
公元前559年,皋舟之战楚伐吴,楚军败,楚国公子被俘。
公元前549年,楚康王伐吴,半路退兵。
公元前548年8月,楚伐舒鸠,吴国来救。吴军败,楚灭舒鸠。12月,吴王伐楚战死,吴军惨败。
公元前547年,楚、秦联伐吴国,半路退兵。
公元前544年,吴伐越,得俘虏守城。吴王余祭巡查时,被俘虏刺死。
公元前538年秋,楚伐吴,吴军败。楚克吴边境朱方城。冬,吴伐楚,吴军攻入楚国棘、栎、麻三地。之后发生水灾,双方退兵。
公元前537年,鹊岸之战,楚率联军伐吴,越国从之。吴国袭联军。楚军赶到后,双方僵持。
公元前537年秋,房钟之战。楚伐徐,吴救之。楚军败。
公元前533年,楚国迁边境民。
公元前530年,楚伐徐以震吴。同年,楚平王篡位。
公元前529年,豫章之战,吴军败楚,灭州来。
公元前525年,长岸之战,吴伐楚,楚军败。
公元前523年,楚国夺回州来。
从以上战例来看,从公元前584成为晋国的同盟国之后,吴楚两国已经势成水火。同时有2个值得关注的事件:秦楚联姻和吴越开始交战,这两个事件也成为了之后楚国在柏举之战中的救命稻草。而柏举之战之所以发生,很大原因是在于楚国宫廷发生“宫斗”后,居然在公元前522年,给自己的敌人送去了一个差点将自己灭国的人物:伍子胥。⑨
关键人物:伍子胥
▲未上映电视剧《浣溪沙》中的伍子胥
其实此时的越国已经对吴国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但是吴国还是把首先把进攻的目标定在了楚国。这是因为从吴国所在的江东平原出发,无论是北上攻齐,还是西进攻楚,江淮平原都将是首先要拿下的地缘版块。因此越国对于吴国来说,只是防后院。楚国对江东的渗透才是吴国最先要解决的燃眉之急。
而且伍子胥的个人因素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从《史记》给伍子胥单独列传,却没给孙武单独列传来看。这虽然并不足以说明在太史公的眼里伍子胥比孙武更重要,但至少可以看出伍子胥对于吴国来说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其实《史记》记载的孙武列传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这一点,光看伍子胥的军事、外交、内政才能就可以知道了。
在公元前519年的鸡父之战中吴伐楚,楚联军败。吴国夺回州来的战役中就见到了伍子胥的征战记录。也正是得益于此战的胜利,在第二年的在公元前518年的战役中,吴国攻灭了巢国及钟离国。这也使得吴国彻底控制了吴楚边境。到了公元前512年,伍子胥更是献“三师疲楚”的策略。随后还离间了楚国与其众多附属国的关系。这为后来的柏举之战夯实军事及外交的基础。⑪
▲笔者在伍子胥祠
而伍子胥最大的才能是内政方面的。也就是修建了以下运河⑩
1.胥溪(又称堰渎)。修建于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正是这年),这条运河从苏州胥门通太湖,再由太湖入长江后直通芜湖。这条运河极大缩短了吴楚之间的水运路程。本来吴国水军进攻楚国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条是从笠泽(今上海吴淞江)出海至淮河口,逆水西进。一条是由吴淞口沿长江西上至濡须口(今安徽省无为县北)。而胥溪的开凿,使得吴军可从内陆直达楚边境。
2.胥浦。修建于公元前495年,吴国为了伐越,便挖开了一条从太湖经金山(今上海)直通杭州湾的运河。
3.通江水道。一条从吴都的护城河向北经长江直通邗城(今扬州)的运河。另一条则流向西北,经今孟河(今常州武进)入长江。
此4条运河,不仅构成了吴攻楚的重要军事通道。更是奠定了日后几千年的岁月里京杭运河的最南段。以至于当2014年,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的时候,我们依然尊敬和怀念的人无疑就是伍子胥。
那么,运河对吴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事实上对于生活在太湖流域的吴人来说,修建运河的技术并不新鲜。而且吴都距离太湖很近,工程量也不会很大。但是伍子胥的到来还是使得吴人将水上的优势,最大化的用于了军事领域。说的再确切点就是让吴军的水上机动优势,超越了同时代的陆上车马。
但是水上优势必须要在水上才能发挥。所以太湖与长江、钱塘江都必须连接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吴军在对楚有国力差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获得后勤补给上的优势。
只不过伍子胥带给吴国的不光是这些,还要个重要军事人才:孙武。(具体日期应该是在公元前514年公子光称王为阖闾之后)
战前准备一:进兵路线的选择
在获得了足够的军事、外交的优势下,攻打楚国本土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尽管优势很多。吴国却依旧无力改变国力上的对比。所以打消耗战吴国绝对耗不起。那么孙武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经进兵路线以达到奇袭的效果。
我们可以先看看楚国是如何在江汉平原布防的。
从下图可以看到,江汉平原东面有着秦岭余脉的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脉作为其天然防线。而在伏牛山、桐柏山的山脉之间修筑着楚国由北向东的长城。
▲楚国长城走势图
而想要进攻楚国的这条防线,只能从晋国借道南下,但是如此一来,不仅要看晋国的脸色,光后勤吴国都耗不起。而且楚国在这两处都有重兵把守,强如晋国以及早年的霸主齐国都未能攻克楚长城,国力处于劣势的吴国就算强攻将其攻克,楚国的援军也会在后面的战役中以逸待劳。所以北上走陆路南下,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那么长江的水道又如何呢?
虽然长江下游是吴国的地盘,但是考虑到地处长江中上游的楚国能获得上游对下游的优势。因此即使吴军水师可以获得一时的“制江权”,也并不能代表吴军就能长久控制水道。因为长江同样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所以孙武肯定不会选择沿长江水道向西进兵。
既然水陆都无法进兵,孙武又该如何破楚?
答案只有一个:水陆并进。
因为在桐柏山和大别山之间还有三条通道,只不过这三条通道都有对应的关卡,(今义阳三关):东为大隧关(今九里关),西为冥扼关(今平靖关),中间是直辕关(今武胜关)。且都有重兵把守。
但是对吴军有利的是,这三个关卡只要突破一个就能直接攻入江汉平原。而且淮河的上游就在桐柏山下,这也为吴国水师提供了天然的水道。
▲桐柏三关示意图
所以孙武首先要做的就是拿下淮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战前准备二:灭徐国、钟吾国 ⑫
在淮河北岸有着两个稍有体量的国家:徐国、钟吾国。
徐国的是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的后代,享国长达1600多年(某百上说这个国家存在了1649年)。最辉煌时期,该国曾经打得周王室满地找牙。直到周王室成员周公建立鲁国后才压住了徐国,后来又在齐桓公的打压下,国力才不断衰弱。到了春秋末期已经成了楚国的从属国。
另一个钟吾国体量比徐国还要小。属于东夷群国。本来这种类别的国家,主要对抗的是北面的齐鲁两国。但是按照东夷群国的体量来看,被齐鲁个个吞并其实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当楚国东扩之后,淮河北岸的国家就多了个选择:依附核心区远离东淮地区的楚国,反而可以延长自己的国运。
但是这样的情况只持续到了公元前512年。因为这一年刚“上位”没多久的阖闾发现,王族中跑掉的两个公子掩余和烛庸去了徐国、钟吾国。于是便派使臣前往想要把两个公子讨回来。但是两国是楚国的从属国,所以将两个两个公子送去了楚国。随后楚昭王居然还赐了封地给二人。
这样的操作等于是给了正愁没借口进兵的吴国一个很好的理由。于是阖闾带着孙武、伍子胥三下五除二的灭掉了钟吾国。然后孙武使用了水攻的策略又灭掉了徐国。
对于孙武来说,灭这两个淮河北岸的国家,不仅可以进一步保证江东的安全(春秋版守江必守淮),使得吴军可以在淮河下游获取更多的战争资源,更为控制淮河水道,从而为下一步从淮河下游逆水而上提供了便利。
而既然淮河水道已经控制住,孙武的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如何攻克信阳三关。
▲《回望勾吴》剧照:阖闾议政
战前准备三:疲楚、伐越,收复“带路党”⑬
想要攻克信阳三关,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蒙蔽敌人的视线。为此,阖闾采纳了前文提到的伍子胥“三师疲楚”的策略。吴军将军队分为三队,孙武、伍子胥、白喜轮番攻击楚国在边境上修筑的夷城、潜城、六城、弦城等数个军事要塞。搞得楚军很疲惫。而《左传》对这一阶段的战事的记载尤为生动:“始用子胥之谋也……楚于是乎始病”直到公元前511年,吴国攻取了潜、六两座楚军的军事要塞。
这样的举动也让楚人相信了,吴军的主攻目标要和楚人争夺江淮地区。
而孙武为了更一步麻痹楚人,同时还要保证大后方的安全,所以吴国在公元前510年首次对越国发起了战争。
越国在允常时期开始,版图已经扩张到了槜李(今嘉兴市桐乡县南)。另外在“国际”上晋吴结盟后,楚国和越国也结成了同盟。而当吴、越两国都想对外扩张的时候,越国就成了威胁吴国大后方的存在,同时吴国也成了越国朝北部扩张的最大敌人。
因此在《越绝书》卷5记载了伍子胥这样一句话:“非吴有越,越必有吴。”
但是吴国的此次伐越的时候,越军只是盘菜。阖闾、孙武很快取得了胜利。
然后继续疲楚,而且比之前又多了个手段:伐交。
江淮地区的小国林立,而且多“见风使舵”。于是吴国接连策反了舒鸠国、桐国这两个本为楚国的从属国。这下弄得楚国直接发兵打了过来。领兵的则是令尹襄瓦。吴军伏兵在豫章,襄瓦没有察觉到,直接送了上去,结果被孙武击溃。楚国的一个公子被俘虏,之后吴军还乘势占领了楚军的巢城。算是提前上演了一次前哨站。
当然,吴国的伐交手段能够施展还是要得益于楚国自身的“作死”。襄瓦此人打仗不行,倒是很会贪图享受。
比如说从属国的蔡国国君蔡昭侯,做了两套貂皮和两块玉佩,献给楚昭王一套貂皮和一块玉佩,剩下来的想自己留着,但是襄瓦见了眼红,硬是要蔡昭侯把剩下的献给他。蔡昭侯不肯,便被襄瓦关了起来。随后唐国国君唐成公带了匹良马来到楚国,又被襄瓦瞧上,唐成公也是不肯给。结果这两位国君同被关了起来。
为此蔡国倒向了晋国。并在公元前506年跟随晋国一起,灭掉了楚国的另一从属国沈国。楚国被激怒了,便出兵想要攻蔡。这下子算是被吴国抓到机会,再开展了“伐交”。蔡昭侯见有了“新靠山”,便向吴国送去了质子,以请求与吴国同盟。吴国便顺势一起拉上了唐国。
那么蔡国和唐国有多重要呢?
建立蔡国的是蔡叔度,原是周王室的亲族。封地在蔡(今河南上蔡县)。但在周武王死后,蔡叔度的后人蔡叔参与了“三监之乱”。被周公平定后,虽然后来保住了封地。但再也没有了祖先的荣光,春秋中期被楚国灭了之后,成为了其从属国。因此蔡国几代人都对楚国抱有敌意。之后也好几次在晋楚的争霸中倒向晋国,到了公元前531年,被楚国灭了之后复国的地方是在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如此一来,蔡国的所在位置就靠信阳三关侧近。
而唐国所处的地区(今湖北唐县镇),这个地方在桐柏山以西,后世将其称为“随枣走廊”。过了此处就是楚国的核心区域:江汉平原。并且唐国还曾经是楚国的铁杆盟友。因此这两国都成了吴国重要的“伐交”对象。
也就是因为有了唐国、蔡国做“带路党”。吴国的大军终于开拔了。
柏举之战第一阶段:千里破楚
有了“带路党”的吴军可以沿着运河进长江后从东海入淮河,然后逆水西进后直接在蔡国的南部的淮河上游登陆,至于登陆地点则有两个说法:1.淮讷。其具体位置是在新蔡南,汝河与淮河的交界处。2.州来。也就是古寿州(今安徽省寿县)附近的河道。
登陆之后的吴军有两个选择:1.在唐国补给后从背后攻击信阳三关,打通陆上通道。2.越过唐国直接攻击楚国的国都:郢都。
如果孙武选择了前者,那么即使攻克信阳三关,楚国也将有防备。一旦演变成持久战,那么吴军横穿江淮平原的策略,会使吴国漫长的补给线很容易受到攻击。所以孙武的选择是直接攻击郢都。但是在唐国的南面,其实还有一个楚国的忠实盟友:出土曾乙侯编钟的随国。
▲老电影《战国钟声》讲述的就是曾乙侯编钟的故事
而对随国来说,只要愿意,完全可以为楚国抵挡一阵子吴国的进攻(或者为楚国报个信也行)。只不过这样的小型诸侯国在面对胜负未分的局面时,做“中立国”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吴军南下的时候,随国干脆“选择性失明”。
也正是由于随国的“中立”,使得楚国再也无险可守,吴军宛如“神兵天降”般的出现在了汉水东岸。在这里他们也将面对楚军的最后一道防线:汉水。
从郢都的周边地形来看,郢都西面是荆山,东面是汉水,南面是长江。这种依山傍水的地形,理所当然使其成为了楚国的都城。而想要攻入郢都,那么如何突破汉水防线就将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此时的除了镇守汉水西岸的襄瓦部楚军外,左司马沈尹戌(叶公沈诸梁的后人),也已经出发去北部长城(南阳盆地与中原的边界)调兵,准备攻击淮河上的吴军船队,然后沿着吴军的进攻路线包抄吴军的退路。
如果楚军这样的反击策略真的得手,那么按照正常逻辑,吴军要么在北线楚军包抄前返回,要么快速击破汉水西岸的襄瓦,然后回师攻击沈尹戌的北线楚军。可惜孙武没有按照正常逻辑来部署。而是选择了向东往大别山方向后撤。
孙武的后撤,对楚人来说是个好消息。而既然后撤了,那么到底要不要追击就成了襄瓦要考虑的问题,结果在部将史皇的怂恿下,襄瓦还是追了过去。
那么吴军为什么后撤?其实就是“攻心”。
首先吴军在柏举之战中最大的关键点就是补给线过于漫长,如果汉水西岸的襄瓦选择坚守,那么吴军在没有了水师配合的情况下其实很难突破汉水防线。因此楚军获胜的几率绝对大于吴军。基于这样的逻辑,吴军的撤退其实并不意外。但是如果襄瓦想要一劳永逸的击破吴军主力,那么机会就在眼前。而且吴军撤退的方向不是按照原来的进攻路线退回江淮地区,而是往东进入大别山这样的“死地”。因此襄瓦绝对没有不追击的道理。
这样的心理正是被孙武所利用。只不过“攻心”只是策略。战场上还是要看硬实力。而孙武也很快让襄瓦知道了什么是硬实力。
当襄瓦渡过汉水发起追击的时候,阻击楚军的吴军部队居然只有区区3500人。据《吕氏春秋·仲秋纪》记载,这3500人中力大者500人,擅长跑步的3000人。也就凭借这样的特种部队。吴军连续3次击溃了前来追击的楚军。面对这样的战果,襄瓦本来是准备撤军了。但是部将史皇再次劝说襄瓦继续与吴军决战。襄瓦最终还是接受了史皇的意见。
▲《回望勾吴》剧照:《吕氏春秋》记载的吴国“特种部队”
当楚军继续追击至柏举时,孙武的“攻心”又开始了。因为楚军面前的是吴军真正的3万主力。虽然柏举之战中吴军的主力部队是个什么样子史籍中没有留下记载。但是对于后来夫差在黄池会盟中,吴军的“军事演习”给晋军留下的震慑,倒是被《吴越春秋》给记了下来:“吴师……方阵而行。中校之军皆白裳……望之若荼……左军皆赤裳……望之若火。右军皆玄裳……望之如墨。”所以如果楚军在柏举面对的也是这么支不仅列阵完毕,而且阵势如火如荼的吴军。对其心理上的冲击肯定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面对军心溃散的楚军,率先发起冲锋的阖闾之弟夫概仅仅凭5000人就冲垮了楚军的阵型。孙武见此立刻发起了总攻。
到了这个时候,在这支吴军面前,襄瓦再也没做任何抵抗,选择了独自逃去了郑国。由此楚军开始了溃败,反过来被吴军追击。最后在清发水和汉水两次被吴军追上。楚军的主力几乎被吴军全部歼灭。当年11月底,吴军入郢。
▲笔者在楚国最后的都城:寿鄞
而此时北线的沈尹戌在得知南线楚军溃败之后,只得放弃原来合围吴军的计划,回救郢都,但是此时楚军主力被歼灭,光靠北线的偏师其实并不足以对抗士气高涨的吴军主力。尽管如此,沈尹戌还是体现了名门之后的荣耀:在战场上三次负伤后,选择自杀殉国。
由此柏举之战第一阶段结束。楚军惨败,国都沦陷。
柏举之战第二阶段:楚军的反攻与联姻视野下的秦国援军⑭
对于吴国来说,其体量与楚国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想要长久占领楚国并不现实。而且吴军这种横穿江淮平原的攻击方式,本身就带有众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江淮间的小国并不会长久认为吴国是盟主。再加上伍子胥的鞭尸行为惹得天怒人怨,因此吴军的撤退其实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笔者在楚文化博物馆
但是楚人肯定不能让国都长久处于沦陷的状态。而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所以楚国很自然地将秦国当成了求救的对象
事实上,春秋末年吴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晋国的影响力。而秦国从秦穆公的时代开始,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晋国,秦楚就成了联姻国。所以如果楚国衰弱甚至被晋吴所灭,那么秦国就将单独对抗晋吴两国。这对秦国来说绝对有亡国的危险。
因此,就算没有申包胥,秦国出兵救楚其实也是个必然。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秦国援军走的哪条路线。
从地理上看,两国的核心区是在关中平原和南阳盆地。这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还是有水陆连接的。也就是丹水和武关道。
▲丹江与汉江示意图
丹水是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尧帝时期开始称为丹水。源头在秦岭凤凰山,经南阳盆地流入汉江。丹水还有条支流是武关河,大体与武关道平行。所以秦国的援军应该走的就是丹水和武关道,也正是因为水陆都可连接,所以秦国的援军至少在兵力上不会很少。《秦本纪》记载为战车500乘。那么最少也应该是4-5万左右。
而秦国并没有直接攻击鄞都方向的吴军。这是因为在楚国将近20万大军都被吴军歼灭的情况下,仅凭这点兵力的秦军其实也没有把握单独战胜吴军。而且对联军来说,继续使用沈尹戌的包抄吴军后路的策略,其实是个很好的选择。另外吴军攻破鄞都之后,楚昭王先跑去了云梦泽,又跑去了郧国,最后跑到了随国。因此楚军发起反击的集结点应该不会距离随国太远。从现在的位置来看应该就是随州的淅河镇。
所以秦楚联军的截击北撤吴军的地点应该就在随国以北,楚长城的东南方向。
另一边的吴军此时已经将鄞都洗劫一空,伍子胥也复仇完以后,相信此时不光是秦楚联军,楚国各地也已经陆续发起向鄞都方向的吴军发起了反击。(虽然楚军在鄞都沦陷后各地楚军的反击只在楚世家里留下了六个字:“楚亦收余散兵”。但是由江淮、南阳、甚至荆山以西的地缘版块并未经历战火,所以楚人的反击是可以想象的)再加上越国此时也在趁吴国远征之际打了过来。所以对此时的吴军来说,按照原来的路线北撤也是无奈的选择。
当一边要撤退,一边却有亡国的恨意加成,再加上秦国的援军,战斗其实已经没有了悬念。吴军分别在“沂”、“稷”、“军祥”三地被击溃,随后失去了吴国保护的唐国转眼就被联军所灭。但是对阖闾来说来说,最倒霉还不是兵败如山倒,而是柏举之战的功臣夫概居然谋反了。这下子,吴军再也无心恋战。在联军的持续追击下,吴军又在“雍澨”、“麇”、“谿”等多地接连被击溃。
至此,春秋末年的柏举之战结束。此战的第一阶段孙武千里破楚,奇袭郢都,让楚人做了《孙子兵法》的第一个“牺牲品”。第二阶段楚国在秦国的支援下,打退了吴军。使得楚国可以继续以一个春秋强国的姿态走进战国时代。而且秦楚两国的联姻一直持续到了战国末年,甚至张仪欺楚后,两国进入了交战状态其联姻居然还在持续。
▲笔者在孙武文化园
柏举之战后的时代⑮
从楚人几百年以来不间断的北上争霸,说明楚人其实非常的尚武。在春秋时代的16位楚王中13位上过战场,其中居然还有死在战场上的楚王(比如说楚武王)。甚至《左传》中还留下了楚王不打仗,死了不能进宗庙的记载。
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尚武精神,使得楚国在整个春秋时代的中前期可以不断开疆扩土。所以虽然在柏举之战第一阶段中惨败,但是楚国的巨大战略纵深使其避免了亡国的命运。到了战国时代,楚国虽然在西线面临秦国的威胁,但是东面灭掉越国之后,楚国的版图已经包含了整个江淮、江东地区。最终让始皇帝出动了整整60万大军才灭掉了楚国。
▲《楚国八百年》剧照:战国时代的楚国疆土
而对于吴国来说,想光靠江东平原就参与中原争霸,最终只能招来亡国的命运。何况他们的背后还有真正的心腹大患:越国。因此柏举之战后的吴越两国,开启了春秋时代的最后一场争霸。
▲笔者在吴都阖闾城遗址
参考文献:
①《竹书纪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
②《左传·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
③《管子·匡君大匡》:“卒岁,吴人伐穀,桓公告诸侯未遍,诸侯之师竭至,以待桓公。桓公以车千乘会诸侯于竟,都师未至,吴人逃。”
④《左传·宣公八年》:“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油,盟吴、越而还。”
《战国楚竹简·系年》:“楚庄王立,吴人服于楚。”
⑤《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適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寘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
《左传·宣公八年》:“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曰:“城已恶!”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对曰:“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唯或思或纵也。勇夫重闭,况国乎?”
⑥《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既饮至。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疾而卒。
⑦《左传·襄公三年》:“六月,公会单顷公及诸侯。己未,同盟于鸡泽。晋侯使荀会逆吴子于淮上,吴子不至。”?
《左传·襄公五年》:“吴子使寿越如晋,辞不会于鸡泽之故,且请听诸侯之好。晋人将为之合诸侯,使鲁、卫先会吴,且告会期。故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九月丙午,盟于戚,会吴,且命戍陈也。”
《左传·襄公十年》:“:“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祖。”
《左传·襄公十四年》:“十四年春,吴告败于晋。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
⑧《左传·襄公十三年》:“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党。君子以吴为不吊。
《左传·襄公十四年》:“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获公子宜榖。”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楚薳子冯卒,屈建为令尹。屈荡为莫敖。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吴师奔,登山以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傅诸其军。简师会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吴子门焉,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馀祭观舟,阍以刀弑之。”
《左传·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宋大子、郑伯先归。宋华费遂、郑大夫从。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箴尹宜咎城钟离,薳启彊城巢,然丹城州来。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
《左传·昭公五年》:“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薳启彊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师济于罗汭,沈尹赤会楚子,次于莱山。薳射帅繁扬之师,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吴不可入。楚子遂观兵于坻箕之山。是行也,吴早设备,楚无功而还,以蹶由归。楚子惧吴,使沈尹射待命于巢,薳启彊待命于雩娄,礼也。”
《左传·昭公六年》:“徐仪楚聘于楚。楚子执之,逃归。惧其叛也,使薳洩伐徐。吴人救之。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谿。吴人败其师于房钟,获宫厩尹弃疾。子荡归罪于薳洩而杀之。”
《左传·昭公九年》:“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迁方城外人于许。”
《史记·楚世家》:“十二年春,楚灵王乐干溪,不能去也。……丙辰,弃疾即位为王,改名熊居,是为平王。”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
《左传·昭公十三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吴灭州来。”
《左传·昭公十七年》:“吴伐楚……战于长岸。子鱼先死,楚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馀皇。吴公子……使长鬣者三人……师夜从之。三呼,皆迭对。楚人从而杀之,楚师乱。吴人大败之,取馀皇以归。
《左传·昭公十九年》:“楚人城州来。”
⑨《史记吴世家》:“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
⑩《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薳……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
《系年·十五章》:“少师无极谗连尹奢而杀之,其子伍员与伍之鸡洮归吴。伍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涯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涯,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伍员为吴太宰,是教吴人反楚邦之诸侯。
《系年·十九章》:“昭王即位,陈、蔡、胡反楚,与吴人伐楚。”
《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適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
⑪《北宋图经》:“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高淳县志》:“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
《吴中水利书》:“自春秋时,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
《越绝书·吴地记》:“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扬湖,出渔捕入大江。奏广陵”。
《尚书·禹贡》:“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⑫《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子使徐人执掩馀,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居养。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城之,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将以害吴也……吴子怒,冬十一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
《礼记·檀弓》:“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左传·庄公二十六年》:“齐人伐徐。”
《韩非子·五蠹》:“徐傻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期者三十有六国。”
《史记·鲁世家》:“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
《诗经·阕宫》:“鲁侯之功,……遂荒徐宅。”
⑬《左传·昭公三十一年》:“秋,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还。楚师迁潜于南冈而还。吴师围弦。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吴师还。始用子胥之谋也。”
《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遂使孙武、伍胥、白喜伐楚。子胥阴令宣言于楚曰:"楚用子期为将,吾即得而杀之;子常用兵,吾即去之。楚闻之,因用子常,退子期。吴拔六与潜二邑。”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
《国语·越语上》:“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姑蔑。”
《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阖闾五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越王元常曰: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阖闾不然其言,遂伐,破槜里。
《左传·定公二年》:“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
《左传·定公三年》:“蔡昭侯为两佩与两裘以如楚,献一佩一裘于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弗与。三年止之。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之,弗与。亦三年止之。
《史记·管蔡世家》:“武王既崩……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於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灵侯十二年,楚灵王以灵侯弑其父,诱蔡灵侯于申,伏甲饮之,醉而杀之,刑其士卒七十人。令公子弃疾围蔡。十一月,灭蔡,使弃疾为蔡公……十三年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蔡昭侯使其子为质于吴,以共伐楚。冬,与吴王阖闾遂破楚入郢。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曰:‘不榖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榖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灵,以济楚师。”
《左传·定公四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恶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
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槩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槩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
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槩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涉雎。鍼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槩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槩王入之。
左司马戌及息而还,败吴师于雍澨,伤。初,司马臣阖庐,故耻为禽焉。谓其臣曰:“谁能免吾首?”吴句卑曰:“臣贱,可乎?”司马曰:“我实失子,可哉。”三战皆伤,曰:“吾不可用也已。”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孙由于以背受之,中肩。王奔郧,钟建负季芈以从,由于徐苏而从。郧公辛之弟怀将弑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仇?《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灭宗废祀,非孝也。动无令名,非知也。必犯是,余将杀女。”鬥辛与其弟巢以王奔随。吴人从之,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天诱其衷,致罚于楚,而君又窜之,周室何罪?君若顾报周室,施及寡人,以奖天衷,君之惠也。汉阳之田,君实有之。”楚子在公宫之北,吴人在其南。子期似王,逃王而己为王,曰:“以我与之,王必免。”随人卜与之,不吉。乃辞吴曰:“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实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若难而弃之,何以事君?执事之患,不唯一人。若鸠楚竟,敢不听命。”吴人乃退。鑪金初宦于子期氏,实与随人要言。王使见,辞曰:“不敢以约为利。”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吕氏春秋·仲秋纪》:“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造,闇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亲秉銊,戴旗以阵而立。左军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军皆玄裳、玄舆、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带甲三万六千,鸡鸣而定。阵去晋军一里。天尚未明,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
⑭诅楚文:“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妗以斋盟,曰: 世万子孙,毋相为不利,亲仰大沈厥湫而质焉。”
《系年·八章》: 襄公亲帅师御秦师殽,大败之 秦穆公欲与楚人为好,焉脱申公仪使归求成。秦焉始与晋执怨与楚为好”。
《左传·襄公十二年》:“秦嬴归于楚。”
《左传·昭公十九年》:“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迎,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嬴氏至自秦。”
《史记·秦本纪》:“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吴师归,楚昭王乃得复入郢。”
《史记·楚世家》:“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郧公之弟怀曰:“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与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于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鲍胥请救于秦。秦以车五百乘救楚,楚亦收余散兵,与秦击吴。十一年六月,败吴于稷。会吴王弟夫概见吴王兵伤败,乃亡归,自立为王。阖闾闻之,引兵去楚,归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封之堂谿,号为堂谿氏。
楚昭王灭唐。九月,归入郢。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
《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以秦师至,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槩王于沂。吴人获薳射于柏举。其子帅奔徒以从子西,败吴师于军祥。”
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九月,夫槩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堂谿氏。
吴师败楚师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又战于公壻之谿,吴师大败,吴子乃归。”
⑮《史记·楚世家》:“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
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
《左传·襄公十八年》:“国人谓不穀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大家都在看
-
印度人眼中,世界上军事发展最强大的“7个国家”,看都有哪些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军事发展是最强大的吗?有人可能会说呀,应该是美国吧,因为美国在各种高端武器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所以他们的军事发展应该是最强大的,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今天在这里的 ... 军事之最12-15
-
中东军事3大国家,沙特垫底,哪个国家才是最强国? 中东地区因为石油资源丰富,导致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虎视眈眈,每次战争挑起,都是为了争夺能源和围绕控制能源而战。美国拱火也是如此,中东区域军事实力最强的3个国家,沙特竟然是垫底的水平,勉强排进前三名,哪 ... 军事之最12-15
-
盘点军事实力最硬核的10个国家。第1名没有任何国家敢招惹 军事实力前十强国家。在全球军事格局中有几个国家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备受瞩目。·1、美国。毫无疑问,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其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全球部署能力。美军在各个军种方面都 ... 军事之最12-15
-
论古代哪个朝代军事实力最强盛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关于哪个朝代的军事实力最为强盛,这个问题无疑是一难以定论的话题。首先,秦朝的军事力量不可小觑。这个时期被称为虎狼之师的时代,秦军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武器装备精良,尤其是弓弩,其射程和 ... 军事之最12-15
-
美媒称中国军力飞速发展引发焦虑,是否真有“全球之最”? “这世界变化太快了,快到让人眼花缭乱!” 多少年前,这句话或许只是个调侃,如今却成了对国际局势最贴切的写照。美媒最近那篇关于中国军事实力的报道,标题喊得震天响,内容却像嚼了蜡一样寡淡无味,简直是大型“ ... 军事之最12-15
-
“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军事之最! 1.最早的军事著作图片来源于网络《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由春秋末期的孙武所著,全书共有六千字左右,共十三篇,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之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以及具 ... 军事之最09-29
-
不容忽视的军事巨人!全球十大军事强国,他们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因军事实力而发生深刻变化,每一个军事巨人都在默默影响着全球的走向。究竟哪些国家跻身全球十大军事强国之列?他们又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呢?## 1. 美国:强大如磐石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一,其 ... 军事之最06-17
-
中国古代军事之最——第一篇 咱们古代兵书不胜枚举,要说最早的那就是《孙子兵法》了,他是春秋末期的孙武所著。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出生于一个军事世家,从小就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至交伍子胥的引荐下来到吴国受吴王重用 ... 军事之最05-28
-
(59)原空军报社社长金为华推介一名指导员编的书《世界军事之最》 在写《一本团政委编的书》的时候,我的桌上还放着一本指导员编的书。书皮上印着红红的六个醒目的字:《世界军事之最》,书的编者是“读书育人模范连”指导员李培伟同志。我初识培伟同志,是1987年5月,他作为基层连 ... 军事之最03-20
-
1986年,白崇禧女儿秘密回大陆,我方早已察觉,最终让她带走一物 1966年,素有“小诸葛”和“白狐狸”之称的白崇禧,在位于台北松山路127号寓所内,突然毫无征兆的死于非命。事后,原国军高层将领都认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意外”。但台湾当局却对外宣称,白崇禧死于急性心脏病。 ... 军事之最03-20
相关文章
- 美国不是第一!揭秘真正的航母之最,美国只能屈居第二?
- (59)原空军报社社长金为华推介一名指导员编的书《世界军事之最》
- 1986年,白崇禧女儿秘密回大陆,我方早已察觉,最终让她带走一物
- 实锤了!中国海军驱逐舰公开亮相,“反舰杀手”的三个世界之最
- 我国东风系列导弹号称世界之最,击碎核动力航母如探囊取物!
- 一战火炮之最:射程达131千米的“巴黎大炮”,性能超乎你的想
- 参军到新疆(12)征兵体检流程,大学生参军提干是非常棒的出路
- 中东军事力量排名前5,伊朗第一,埃及第五
- 北约举行冷战后最大规模军演,32个国家9万大军堪称军演之最
- 世界之最的战斗力#军事力量
- 俄著名军事历史上创造的“世界之最”
- 明朝的军事力量,世界第一!
- 毛主席评价四渡赤水:军事生涯“最得意”之笔?到底高明在哪里?
- 历史上的十大名将之最
- 南怀瑾:最高明的军事谋略,就是这八个字
- 世界各国之最一 #奇闻趣事
- 世界之最《中国火箭炮》的威力 #军事爱好者
- 现代战争之最——上甘岭战役
- 朝鲜战争180师覆亡 彭总称之为一生四次军事失利之最
- 400公里外打预警机!歼16的巨型空空导弹,创下三个世界之最
热门阅读
-
战区司令秦伟江 砸店事件背后的真相 07-14
-
南斯拉夫战争始末,强奸妇女惨无人道 07-14
-
98印尼排华,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印尼华人暴乱 07-14
-
高燕生的父亲是高岗,曾与习仲勋是共患难的战友 07-14
-
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最终绑在树上折磨致死 07-14
-
国共内战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中共又为何取得胜利? 05-08
-
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十个超级炸弹,仅次于核弹了 07-22
-
世界最厉害的导弹排名,北星之光位居榜首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