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战争史-272》集团军事对峙

发布者:清水有龍 2023-2-24 03:47

集团军事对峙


欧洲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和广泛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的力量和影响相对削弱,被分割为美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战后40多年间,欧洲既是美苏冷战的主要场所,又是美苏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对美苏两国说来,失去在欧洲的利益和影响,都可能意味着失去超级大国地位。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先后组织了分别以它们为盟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这两个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对峙,是冷战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集团军事对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新现象,几乎与冷战相始终。它的根源是两个超级大国都要维护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获得的利益,并力图扩大之。因而两大军事集团在很大程度上是超级大国维护既有势力范围的工具和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的基础。欧洲各国在无力单独与超级大国抗衡的情况下,不得不置身于某一超级大国的保护伞下。两大军事集团都声称,它们是防御性的军事政治组织,而对方是侵略性的。这反映了双方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促使双方竭力加强军事力量,坚持甚至强化对峙,欧洲被分割的局面也因此长期延续。

战后40多年间,对峙双方在欧洲集中了最大量的军事力量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把军事力量作为向对方施加压力,促使局势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且都不懈地为发生全面战争做准备,使欧洲长期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下。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分别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政治和经济特性,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对峙。在冷战中后期,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两大集团的内部关系都发生某些变化。但这些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虽然由于集团军事对峙,欧洲在较长时间里保持了军事力量的大体均衡,双方也从未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但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存在及其对峙,一直是导致欧洲乃至世界局势持续紧张的重要因素。

1990年11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首脑在巴黎签署《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决定大幅度裁减双方的军事力量;同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不再互为对手,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标志着持续40多年的欧洲集团军事对峙的终结。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组成的军事政治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军队在对德作战中进入一些西欧国家。冷战开始后,美国在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经济复兴的同时,开始探索与西欧国家组成军事同盟的可能性。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8月24日,各缔约国完成公约批准手续,公约正式生效。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于1955年、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组织的主要文职机构有:

北大西洋理事会。是北约组织最高机构,由成员国政府代表组成,通常每年召开两次外交部长会议,必要时政府首脑、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也与会。各国常驻代表组成常设理事会。

防务计划委员会。负责审议防务政策和制订军事计划,由参加防务一体化机构的成员国代表组成,通常每年召开两次国防部长会议,并定期召开常驻代表会议。下设核防御事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等机构。

秘书长和国际秘书处。是常设执行职务和机构。秘书长担任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主席,通常不由美国人担任。国防秘书处是秘书长领导下的办事机构。

北约组织的主要军事机构有:

军事委员会。是北约组织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就共同防务问题向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指导其他军事机构工作,由参加防务一体化机构的成员国军队总参谋长组成。

国际军事参谋部。是军事委员会的执行机构。

欧洲盟军司令部。是北约组织最重要的军事指挥机构,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蒙斯,管辖范围大致包括欧洲和北非。辖北欧盟军司令部(设在挪威),中欧盟军司令部(设在荷兰),南欧盟军司令部(设在意大利),直属机动部队司令部等。最高司令由美国将军担任。

大西洋盟军司令部。总部设在美国的诺福克,管辖范围大致包括除英吉利海峡和不列颠诸岛以外的北大西洋。辖西大西洋司令部(设在美国),东大西洋司令部(设在英国)等。

海峡盟军司令部。总部设在英国的诺思伍德,管辖范围包括北海南部和英吉利海峡。

加拿大——美国地区计划小组。负责制订北美地区的防务计划。

北约组织的军事力量由参加防务一体化机构的成员国军事力量组成,包括战略核力量、战区核力量和常规力量,80年代中期有现役部队约540万人。

战略核力量和战区核力量由美国和英国的核力量组成,使用权掌握在美国总统手中。常规力量包括:陆军近300万人(其中在欧洲地区208万人),装备主战坦克2万辆,火炮9400门,战术导弹发射架365部;海军97万余人,装备舰艇1251艘,其中包括航空母舰15艘,攻击型潜艇188艘;空军116万余人,在欧洲地区有作战飞机3700多架。

北约组织在初期主要受美国支配,以遏制和威胁苏联为政治目标,是美国对苏联的政治、军事包围圈的主要环节。军事战略也深受美国影响,全面接受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大规模报复战略,依赖美国在西欧的前沿军事部署。

从60年代起,西欧在北约组织中的影响增大,要求取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1966年法国退出防务一体化机构,北约组织总部被迫从巴黎迁往布鲁塞尔,欧洲盟军司令部等机构也被迫迁出法国。经过数年激烈辩论以后,北约组织在1967年接受了美国提出的灵活反应战略,随后宣布在政治上将从实力地位出发推行缓和东西方关系的政策。70年代初,美国转而主张与西欧盟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北约组织内部关系发生一定的变化。后来,西欧国家在美苏两国之间发挥了某种促进缓和紧张关系的作用。

总之,在冷战期间,北约组织是西方国家间协调政策的主要机构,也是西欧防务的主要支柱。它保持了与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对峙,肯定和强化了冷战的世界格局。

冷战结束后,北约组织继续存在,但其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已由军事政治组织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削减了部分军事力量,驻西欧的美国军队也大幅度减少。北约组织还积极准备向东扩大,先后与许多东欧和原苏联国家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

2.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的军事政治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军队在对德作战中进入东欧各国。冷战开始后,苏联先后与东欧各国签订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互助合作条约,东欧各国之间也签订了类似条约。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已经结成军事政治同盟。1955年5月9日,北约组织正式接纳联邦德国。14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8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退出华沙条约。1962年以前,中国曾作为观察员参加华约组织政治协商机构的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的主要机构有:

政治协商委员会。是华约组织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总书记)、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组成。通常每年都召开会议,但不定期。

联合秘书处。是政治协商委员会下设立的办事机构。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对外政策,由各国外交部长组成。

国防部长委员会。是华约组织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协调各国国防政策和领导联合武装力量,由各国国防部长和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组成。国防部长委员会下设由各国国防部长和军队总参谋长组成的军事委员会,还设有其他辅助机构。

联合武装力量司令部和参谋部。是华约组织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总部设在苏联的利沃夫。联合武装力量由成员国军队组成。联合武装力量司令部平时辖驻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苏军军队集群,驻苏联西部地区的苏联军队,以及民主德国人民军。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由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任,参谋长由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兼任。

华约组织的军事力量包括战略核力量、战区核力量和常规力量,80年代中期有现役部队近650万人,多于北约组织现役部队总人数。但华约组织现役部队中包括大量工程部队、行政和技术人员(在西方国家通常由文职人员担任,不计入现役部队总数)以及一般支持部队。扣除这些人员,华约组织现役部队总人数略少于北约组织。战略核力量和战区核力量都由苏联的核力量组成,在数量上略多于北约组织的核力量(就多数指标而言),在质量上略逊于北约组织。从总体看,双方核力量处于均势。在常规力量中:陆军约280万人,略少于北约组织陆军人数,但多于北约组织在欧洲地区的陆军人数;装备主战坦克5.2万多辆,各类火炮3万多门,战术导弹发射架1570部,均超出北约组织一倍以上。海军约53万人,远少于北约组织海军人数;装备舰艇1184艘,略少于北约组织海军;其中航空母舰3艘,攻击型潜艇136艘,均远远少于北约组织海军;大型水面舰只的数量、吨位、火力和持续作战能力也逊于北约组织海军。空军约85万人,少于北约组织空军人数;在欧洲地区有作战飞机6800余架,多于北约组织空军;但北约组织空军的作战飞机具有质量优势,并且在欧洲以外地区部署的作战飞机较多,从总体看拥有空军力量优势。

华约组织是苏联控制东欧各国和向西方施加政治、军事压力的工具,苏联在华约组织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在对外政策、国防政策、军事战略乃至国内政策方面,绝大多数华约组织成员国都长期与苏联保持一致。由此形成的共同的政治和经济特性是华约组织的主要基础。60年代初起,一些东欧国家表现出较大的独立性。1961年,阿尔巴尼亚因在一系列问题上与苏联发生分歧而停止参加华约组织活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出现变革的趋向。8月20日,苏联等华约组织国家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止了捷国内变革进程。苏联还提出成员国国家主权"有限"和实行"国际专政"等理论为入侵行动辩护。阿尔巴尼亚随即退出华约组织。罗马尼亚未参加入侵行动,此后较少参加华约组织的军事活动,并实行独立于苏联的对外政策。从70年代初起,华约组织在军事力量方面实现与北约组织的大致平衡。

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调整与东欧盟国的关系,各国内外政策的独立性普遍增强。1989年,东欧各国发生剧烈变化,华约组织各成员国不再具有共同的政治和经济特性,华约组织走向瓦解。冷战结束后,华约组织军事机构和政治机构于1991年3月31日和7月1日先后停止活动,华沙条约组织在存在了36年以后解散,驻东欧各国的苏联军队先后撤离。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