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最凶险一战,伤亡太大急得睡不着,毛主席说出底线,粟才放心

发布者:触摸天际 2023-2-25 11:42

粟裕曾向中央军委上报过一份语气十分沉痛的报告。

报告中说,我军在战斗中共伤亡4.9万人,部队打得极为艰苦。

说的是哪场战斗呢?碾庄圩。也就是淮海战役中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

世人关注的皆是我军的辉煌胜利,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军伤亡这么惨重。

4.9万人是什么概念?当时华野最强的纵队约有3万人,一般纵队大概2万多。这相当于打光了两个纵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伤亡呢?

一、伤亡比太大

解放战争中我军基本都是以少换多,通俗地说,就是一比几的问题。

四大野战军打得比较好的战役,我们都看一看:

西野扶眉战役,我军伤亡4700余,歼敌4.3万人,1:9。

兰州战役,我军伤亡8700余,歼敌2.7万,1:3。

东野解放天津,我军伤亡2.3万余,歼敌13万人,1:5.7。

再来看粟裕打过的诸场经典之战中我军与敌人伤亡比。

宿北战役,我军伤亡8766人,歼敌21534人,1:2.5。

孟良崮战役,我军伤亡1.2万,敌3.2万,1:2.7。

豫东战役,我军伤亡33273,歼敌85749人,1:2.8

济南战役,我军伤亡26991人,歼敌10.4万人,1:3.9。

莱芜战役,我军伤亡8854人,歼敌56805人,1:6.4。

鲁南战役,我军伤亡8058人,歼敌53536人,1:6.6。

而歼灭黄百韬的战役伤亡比呢?

我军伤亡4.9万人,敌被歼灭14万人,但其中近3万是起义部队,直接战斗伤亡约11万人,比例达到惊人的1:2.2。

从大面上讲,敌我主力对主力,大兵团对决,没有取巧空间,最后关头就是硬拼,伤亡大固然也可以理解。

但是怎么会大到这个程度呢?其中还是有一些讲究的。

二、追击,有点乱

淮海战役发起之初,华野主力还都在鲁南。

得知黄百韬兵团正向徐州撤退,粟裕急令各纵队倍道兼程,急追黄百韬。

一、四、六、八、九几个纵队分路南下,有的打黄百韬的老巢新安镇,有的到大运河截击,总目标就是把黄百韬拦在运河东岸,不使其撤到徐州。

可惜还是晚了一步。

聂凤智司令率九纵飞一般往新安镇行军,先头部队到达时,发现此地已成空城。问当地老百姓,老百姓说国民党军刚离开两个小时。

粟裕一向脾气很好,这次也忍不住发了火,没好意思骂九纵(九纵老司令大家查一查),立即给西面的四纵陶勇发电报:不顾一切,于今晚午夜攻占运河铁桥,向东堵击西撤之敌。如敌西南窜则跟踪之。

四纵强行军一天一夜,飞一般赶到大运河边,这时黄百韬兵团已经有三个军过了河,陶勇急得眼睛血红。但没办法,敌人跑的实在太快。

这时黄百韬兵团还有一个军在往西跑的路上,一个军正在过河。

正在过河的是100军44师,陶勇下令不管有多累,拼命打。打了一阵子之后,陶勇灭了44师一个多团,这时八纵赶了上来。

陶勇给八纵司令张仁初一商量,八纵留下来继续打国军44师。自己赶紧渡河去追击黄百韬,晚了就来不及了。

于是八纵继续摁着44师打,把四纵没吃完的饭吃了个干净,打完后也过河追击。

九纵从新安镇出发狂追国民党军63军。这是黄百韬兵团唯一一个留在运河东边的军。

追上去打了一阵,粟裕感到局面太复杂,必须抓大放小,命令四、六、八九几个纵队扔下63军不管,全都西渡运河去追黄百韬这条大鱼,63军留给后面的一纵去打。

一纵这时距离63军有一百里的距离,副司令兼参谋长张翼翔命令部队立即强行军,一晚上跑了一百里路,赶到窑湾镇抓住了63军……

十三纵负责从黄百韬东面堵,切断黄与徐州的通路。

十三纵也是远道而来,不知道在哪里能堵住,也不知道哪里有适合作战的阵地,全纵都撒开了狂奔。十三纵司令周志坚把命令下到各师:哪个团先碰上敌人就先打。

十三纵38师114团急行军一昼夜,战士们疲劳至极,到达曹八集,发现黄百韬的部队,立即展开攻击。

巧的是,曹八集的国民党军竟然也是44师,周志坚以为八纵把44师放跑了呢,一顿埋怨。

其实这是44师并没有全部都被截在运河西岸,有近一个团的部队过了河。本来黄百韬命令这个师在碾庄以西守备,掩护大军西撤。谁知该师师长刘声鹤脾气也挺烈,不听黄百韬的,认为44师在运河吃了大亏,带着剩下的2500多人往徐州赶,要在徐州城进行整补。

谁知道机关算尽,正好被十三纵堵了个结实。

大家以乱对乱,十三纵38师114团没做什么准备(实际上也没法做啥准备,几乎是到了就展开进攻了),直接攻城。

这个刘声鹤倒也临危不乱,把共军放进城中打,等一个营的突击队打进来之后,突然切断后路,围住一顿猛打。我军一个连的部队没撤出来,打到最后30多人,弹药用尽,无人接应,最后被国民党军围住全部打死。

114团又派二营攻,攻进去之后,又中了敌人的埋伏计。大量老兵牺牲了。

38师首长赶到之后再度发起总攻,费了老劲,才算攻下曹八集。

敌师长刘声鹤举枪自杀,该师残部全部被歼灭。

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追击黄百韬,就一个,乱。

就像华野发布的政治动员令说的那样:不怕困难,不怕饥饿,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

部队都处在高速运动中,一边跑一边打,来不及准备,到了就打,不明敌情,不熟地利,虽然建制没乱,但兵团、纵队和师、团的联系、控制已经稍显凌乱了。

在如此情况下打仗,伤亡大是必然的。

华野各纵在碾庄包围黄百韬兵团大部后,粟裕感到指挥散乱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了。

他亲自到前线,召集谭震林、王建安(这两位是山东兵团的一把手,兵团原一把手许世友腿伤加重,未随军南下),和各纵司令政委,研究如何统一指挥的问题。

商量到半夜,最后决定,由谭王统一指挥围攻黄百韬的六个纵队,即四、六、八、九、十三和特纵。

那么粟裕干嘛去了,为啥不亲自下场指挥呢?

还有阻援的大战需要他呢。何况,他是方面军指挥员,不可能一头扎到战役指挥层面。

这个指挥关系的调整起到重要转折作用,战斗伤亡应声减少。

粟裕在《淮海战役中部队情况简报》说,各纵在战斗发起的前一周内,平均每个纵队伤亡5000多人。陶勇纵队稍少,伤亡4600余人。这样算下来,六个攻坚纵队伤亡已达30000人。也就是说,大量伤亡发生在前期大追击、遭遇战中了。

剩余19000的伤亡,发生在徐东阻击和最后总攻碾庄两个战场,兵力投入更大,伤亡率反而降低了,更加突出地证明指挥的重要性。

四、两面开弓

徐东阻击,也是造成华野一定伤亡的重要原因。

历来阻击战伤亡都比较大。东野打的塔山阻击战,我、敌伤亡比高达1:2。华野沙土集之战,最后遭到损失最大的,就是宋时轮十纵。

一来阻击战有地域限制,不能离开,只能原地死扛。

二来阻击战不能一直阻,打完要走,由守转退的节点,很容易被敌人咬住痛打。宋时轮十纵素有“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美誉,打阻击战那是相当在行的,最后就是在打完收兵撤退时,被邱清泉第五军杀了个回马枪,几乎所有后勤人员都损失掉了。

徐东阻击战就带有这种鲜明的特点。

粟裕分出一半兵力进行阻援,虽说从潘塘展开了向徐州国军大本营偷袭的行动,但基本上全程都是传统的阵地阻击。

向碾庄进援的两个国民党军兵团,一个是邱清泉二兵团,一个是李弥十三兵团,共7个军兵力,其中5个军用于进攻(2个军留在后面守家),约有13万人。

邱李两个兵团在蒋介石死命督促之下,用上所有部队,连预备队都投入战斗,对华野阻援阵地发动疯狂进攻。几百门重炮疯狂向我军阵地倾泻火力,几十辆坦克和装甲车也前来助战。

擅长打阻击战的十纵在阻击中承受了不小伤亡,很多连队打到只剩20个人。

十纵各团坚持了一天之后,被迫向后撤退,另寻阵地重新组织阻击。

宋时轮在战后总结中批评有的一线部队,说他们出现了单纯死挨打不反击的现象,导致部队出现重大伤亡。

其实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邱清泉兵团的战斗力在当时国军中属于一流,兵员和装备都比我军强,哪那么容易组织反击呢。

粟裕在围攻黄百韬兵团和阻击邱李两兵团两条战线左右开弓,两边都没有绝对优势兵力,仗打到最后,就是一边攻硬攻,一边硬扛。

有人说为啥没有像孟良崮战役或莱芜战役那样,采取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耍龙灯,调的敌人晕头转向,不知道我军主力究竟在哪里。

这就得回到基本军事原理上说道说道。

有什么条件打什么样的仗。

比如同是志愿军,在朝鲜的山地作战,能够有效限制火力远远超过我们美军。但如果是在欧洲的大平原上,能挡住德军的机械化兵团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战争说到底是取决于力量,而非谋略、战术、打法。

又比如同是面对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能耍龙灯,能来回调动,是因为敌我双方兵力部署都相对分散,各自二三十万人,分布在自鲁西南至鲁中的广袤战场,粟裕有充分广阔的空间可以利用,运动战就能施展得开。而在徐东战场,敌我双方近百万兵力部署在狭小的空间,敌军主力集中在一起,这时还谈什么运动,谈什么调动?棋子都是明的,只有硬拼一条路。

有人可能会拿粟裕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来说事。苏中战役的空间比碾庄圩、徐东差不多,粟裕为啥能够施展开运动战调动敌人呢?作战中心不聚焦。国民党军并没有一个特别集中的进攻目标,兵力比较分散,国民党军指挥上的散乱被进攻中心不聚焦的特点无限放大,导致作战时不够集中,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儿想捕捉粟裕主力,一会儿又想攻城略地。才给粟裕提供了乾坤大挪移的空间。

徐东作战则不然,两大中心,一个在碾庄圩,一个在徐州城,舍此别无他求,国民党军进攻不用分心,指挥层面很多毛病被掩盖住,作战效率相应提高。

华野的军事优势中,很大一方面是粟裕的指挥艺术,化腐朽为神奇。但徐东战场相对简单、相对明朗的战场条件,严重限制了粟裕的技能点,有劲使不出,这是我军伤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粟裕指挥部队阻挡邱李兵团时,连日紧张的无法入眠,他只能靠咖啡度日,每天就是围着地图转来转去,除了和张震商讨军情,就是询问机要科有无新的命令和情况报送过来。

粟裕患有美尼尔综合症,那几天发作后,头疼欲裂,仿佛要炸开一样。可是仍然坚持作战。当时都以为是单纯的疾病发作,其实是他头骨里有当年红军时期打进去的炮弹片。

据张震回忆,每有部队报上伤亡数字,他都十分痛心。

部队上下都在担心伤亡太大,攻击难以为继。毕竟徐州还有几十万国军呢,都在碾庄拼光了怎么行?

这个担心最后怎么解决的呢?毛主席的一封电报。

据粟裕的一份回忆称,当时部队上下都在担心,毛主席发来电报,讲明底线是准备付出伤亡十万人的代价。部队的情绪,包括粟裕本人的焦虑,这才克服下来。

五、黄百韬死硬到底

最后再谈一谈这场战役的国军主角,黄百韬。

黄百韬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的杰出代表,他以杂牌出身,一手打造出一支不亚于五大主力的二十五军,后来又以此为基础拉起来一个七兵团,而且战斗力还很强,不得不令人称奇。

七兵团的五个军,除了被歼灭在运河东边的63军,被打残的100军,还有25军、64军和44军。其中战斗力最强的是25军和64军。

被围在碾庄圩后,黄百韬起初并没有太慌乱,而是命令各军认真扎实地构筑防御阵地,决心在不足五公里的区域,抵抗解放军十到十二天。这个时间,就是杜聿明设想的最大极限。

25军和64军打得很有耐心。在华野战后的总结中,对敌军的情况是这样写的:

“敌野战阵地以各集团家屋为基点构成支撑点,每个支撑点均采取子母堡式交通壕散兵坑,散兵壕内外连接,并将各村庄之间空地普遍修筑野堡式的阵地,形成犬牙交错、纵横贯通,蜘蛛网式的以堡垒群为骨干的野战阵地。

敌军在战术上以上述阵地为依托,分区固守,逐村逐屋逐堡顽抗。并组织炮火协同白天空军大量轰炸摧毁我之攻击阵地,掩护其步兵反击。

尤以64军(广东军)守备比较顽强。善于避开我之炮火轰击 (散兵坑多,房内均修了地堡)与小组爆破,地堡里面不放部队,主要部队放在两侧之散兵壕内隐蔽,待我爆破组接近爆破时,由两翼遂行小部队反击,捕歼我小部队。待我占领某一小村庄后,适时集中炮火,乘我初占阵地立足未稳之际,实施集中轰击,使我无法控制该点为进攻依托。其最大弱点为部队多,地面狭窄,便我集中火力毁灭杀伤。此次战役俘虏较少,毙伤数字约占三分之一以上,个别整连整营即被我全部同阵地一同毁灭。”

如果有了解志愿军战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后来我军对抗美军火力,采取的战法就与64军高度相似。

粟裕反思我军进攻时颇多不足,面对黄兵团这样顽强的防守,许多一线指挥员和营连级干部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不会配合,不会进攻,遭到敌军重大杀伤。

总而言之,歼灭黄百韬的战斗,可以说是粟裕军事生涯中最凶险的一战。论其复杂、巧妙程度,或许算不上极致,但论厮杀之激烈,毫无疑问是第一。包围和阻击,都把兵力用到了极致,粟裕手中只留了一个连续作战后相当疲惫的一纵当总预备队,其余主力尽出,打到最后关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