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有多狂妄自大?竟然相信海军达到美国七成就够用了

发布者:醉爱山水间 2023-3-2 08:39

作者:顿涅茨克的哥萨克

日本位于西太平洋海岸,距大陆最近的地方也超过了41公里。板块运动使得这个三十七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里,地震海啸等灾害频发。近代人口的增长,再加上工业革命以后对资源,市场的极度渴求,日本“走向海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这一过程并不和平。


自明治维新以来,直至日本战败为止,尽管在1912-1926年出现了“大正民主”这样一个短暂、稳定、繁荣的时期,但毫无疑问,1868-1945年的日本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与人力密集的陆军不同,海军属于“资本加技术密集型”的军种。而且建设与战斗力的形成有滞后性,甚至时间很长。很多国家,尤其是大陆国家,其海军史远短于其军史。但是海洋国家不同,因地理特征,海军的存在就成为其国防刚需,建立的时间也并不比整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时间短太多。


太平洋战场上逞凶一时的旧日本帝国海军早在1872年已经组建,更早的1869年就已经建立了“海军兵学寮”,即后来著名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1877年镇压鹿儿岛武士集团叛乱的西南战争中,日本海军运送兵员物资,提供火力支援乃至直接参加战斗,这一系列行动可谓小试牛刀。


甲午海战

1894年的甲午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是对日本海军实际作战能力的检验。因为战胜了这两个貌似强大的敌国,日本发现了“巨人也是可以被打败”的。日后一系列的作战计划的制定,各种演训的开展,各式新型武器的研发都是以此为出发点。佐藤铁太郎的“对美七成论”也是在此背景中孕育而生。


佐藤铁太郎是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第十四期毕业,毕业成绩在45名同期生中排名第5,学霸的身份为其日后胜任部队各个岗位奠定了基础。对马海战期间,身为第二舰队参谋长的佐藤中佐,发现了沙俄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的舵机故障。


佐藤铁太郎

他建议第二舰队司令官上村彦之丞果断穿插,拖住了急欲赶往海参崴的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为后来联合舰队赶来将其全歼并大获全胜作出重大贡献。也因为这场海战的胜利,佐藤铁太郎和秋山真之被并称为日本海军的两参谋。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教授家庭。与佐藤一样,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海军服役。在长达四十七年的服役生涯中,担任过巡洋舰舰长,最终的职位是海军学院院长。任职履历丰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再加上从小家庭环境的熏陶,马汉较之他人,对海权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其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就是这种认知的产物。


在马汉看来,贸易的扩大催生了海运的发展,对于航运安全的需求使得海军应运而生。海洋是一片开阔的共有地,通过海军获取海权就能达到保护海运和国际贸易的目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海军天生就是进攻性军种,任何形式的海“防”,都是进攻胜利的产物。


马汉

1901年1月,佐藤受日本政府公派,以佐级(校级)军官身份出任驻美公使馆武官,同时也在美国进修深造,并于同年十月回国。在此过程中深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可以想象此段经历对于他在日俄战争期间的履职和成就的重大意义。“对美七成论”是他美留学工作的理论沉淀和日俄战争作战实践的双重作用产物。


简单的讲,日本海军舰艇必须拥有美国海军总吨位的七成,才能有和美国海军一战的能力。为什么会得出这种结论?地理因素使然。


美国面对不同大洋的东西海岸,使得美国海军被一分为二。显然,假如一侧海军遭受袭击重创时,另一侧必须绕行前往支援。“七成论”提出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凿通。倘若日美在西太平洋地区发生海战,大西洋舰队定会绕行合恩角前往支援,较之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后,航程至少多了15000公里,航时的增加可想而知。


联合舰队自甲午战争以来,通过不断总结,针对大国作战,得出了“秘密集结,突然袭击,不宣而战”的作战理念。无论美国舰队驻扎菲律宾或者夏威夷,均可以通过突然袭击予以消灭,然后展开部署,埋伏在劳师远征,前来增援的美国东海岸舰队的必经之路上将其全歼。


为了达到最起码的规模要求,日本必须调整产业政策,加大造船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才能将日本海军的规模维持在美国海军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形成对美军太平洋舰队的优势,并在将其全歼之后,还有余力消灭增援的“残敌”,这就是得出“七成论”的推演依据。


大和号战列舰

但是,“七成论”仅仅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结构,以及“一期工程”的实施方法。具体消灭剩余增援敌军的方法如何?


“九段逐减邀击作战”就是第二阶段的具体步骤:在第一阶段“突袭(偷袭)”成功之后,美太平洋舰队几近团灭,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国本土舰队,日本以远洋潜艇,陆基远程轰炸机,航母舰载机,驱逐舰,水雷,“甲标的”潜艇(一种袖珍近程潜艇)等一系列远中近程武器,依照运载平台航程,武器射程,武器杀伤力,在远程航空侦察的支援下,分九个阶段对敌舰队进行削弱式打击,每个阶段计划消灭其总兵力的约10%。


偷袭珍珠港

待美舰队航行至预设的战场,即小笠原群岛至马里亚纳一带的海域时,损失已十分惨重的美国舰队,将面临着以大和级战列舰为核心的主力舰队“上刺刀”式的最后一击。整个作战过程就像“塔防精灵”游戏一样,通过扩大战场纵深,增加敌军受打击的次数,充分遏制敌军的发挥,并充分发挥己方的打击潜力,再加上在战术中对“突袭”的巧妙安排,形成了不对称优势,达到“全歼”目的。


可以看出,“九段逐渐邀击战术”就是“七成论”的进一步实施与补充完善。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美矛盾就已从“次要”上升为“主要”,双方的冲突爆发也是一种必然,彼此提前谋划应对也很正常。可以说,日本的计划制定得十分细致,各种环节也考虑得很周全。


瑞风号航母

更何况,自甲午战争以来,联合舰队还没有过败绩,作战经验十分丰富,“月月火水木金金”式的严苛作训让海军官兵的技战术水平达到一个巅峰,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技术革命不仅升级换代了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等传统战舰,让“大舰巨炮”的效能精进,还让航空母舰和舰载机这样的新型装备得以入列,舰队打击范围由舰炮的四十六公里(大和级战列舰主炮的射程)上升到舰载机作战半径的三百公里以上。


海军的软硬件建设使得直到中途岛战役之前,联合舰队的战绩表现十分优秀。也就更加深了一个疑问:日本为什仍旧输掉了太平洋战争?


前文曾讲到,日俄战争之前,佐藤铁太郎留学美国,师从马汉,习得其学术精髓而有“日本马汉”的称呼。因此也和马汉一样深知海权的重要性,也深知海军是获取海权的手段。


约克城号航母

马汉认为,海权是由“产业,海洋运输,殖民地(海外原料产地和市场)”三者构成,海军显然依赖于“产业”。也就是说,只有产业基础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才能有发达的造船业,才能建立海军,进而夺取制海权。


日本狭小的面积,贫乏的资源使得其难以建立一个大而全的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境,这种先天的缺陷使得日本难以达到马汉所设定的海军建军标准。


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将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1943年为46.7%)以上投入军费,打鸡血式的训练体制,建造大和级的功能齐全的超级战舰,一厢情愿的推出“对美七成论”,指望通过守塔式的“九段渐减邀击战术”引蛇出洞并全歼之,选择性的忽略了“蓝水海军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客观规律,妄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几次“大获全胜”来战胜对方,逼迫其签订“城下之盟”,这一系列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只能说明其眼光狭窄,不切实际。


中途岛海战

有人在战后对太平洋战争做过复盘推演,得出的结论就是,即便日本赢得中途岛海战,如愿歼灭了美军太平洋舰队,输掉战争也不过是延迟几年的事情,理由就是美国复仇的决心,以及超过七十比一的美日工业产量对比。这一点或许佐藤铁太郎明白,但是日本无法明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