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将说韩信:最难的军事挑战,最仙的解决方案

发布者:浪迹天涯 2023-4-12 20:03

【“兵仙”韩信究竟厉害在哪里?】

作为中国三千年军事史上的公认天花板,要想说清韩信究竟厉害在哪里,势必要涉及到军事战争的一些基本问题。

先说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我们常常比较名将们谁打仗更厉害,究竟是比的什么?真正的评判标准又在哪里?

同时代对比总归要好搞些,“关公战秦琼”的跨时空比较呢?

能不能因为,秦琼既然比关公生晚生几百年,拥有时间赋予的历史经验和后发优势,就一定要比关公更厉害么?

答案当然不是,不然“韩白”这种两千多年前的名将,早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怎么可能成为公认的前二。

所以评判标准,我的一个浅薄理解是:名将们都属于军事家这个职业,都面临着对于军事战争这一行业规律的探索,所谓“实践出真知”,他们的军事实践究竟昭示了哪些军事规律,这些军事规律的深浅程度,便是他们军事才能乃至军事境界的高下之别。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军事战争真的存在规律么?

看看距离时代最近、他们同行中的一个,粟裕将军怎么说——

【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我读《粟裕战争回忆录》,最大的收获,还不是粟裕将军在诸多经典战略的运筹帷幄与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而是在其第一章节中的上述这段话。

实际上,以韩白李岳粟为代表的实践派也好,以孙吴兵法为代表的理论派也罢,他们都是在致力于探索军事战争的内在规律,而这些军事规律,自然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客观存在。

那么说回韩信,他的军事实践究竟昭示了哪些军事规律呢?怎么就比其它名将高明了?

军事战争,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也最表象的,无非是敌对军队在战场上的相互厮杀,即“兵+地”。

注意“战场”两个字,当然更专业的叫法是“地形”,在中国这张大棋盘上,所谓的军事地形,主要分为山脉类、河流类、平原类、城关类等,而韩信的军事实践,实际是面临着上述地形的最典型、最艰难的军事挑战,但他却给出了最容易、最高效,自然也就颇具“仙气”的解决方案。

1、军事山脉类

中国的山脉,自然以“五岳”最出名,但军事地理上的山脉,则以南北分界的秦岭山脉和东西分界的太行山脉最为重要。

这种巨大而绵延的山脉,在军事战争中本身就意味着人类几乎难以解决的“不可抗力”,无论是行军还是后勤都存在极大困难。

秦国东出,真正打通秦岭山脉即崤函通道,前后花了六七十年。

而军史最著名的长平之战,便是发生在太行山脉的旷世决战,双方为了争夺太行山脉,付出了数十万人的重大代价。

但是,面临着这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军事挑战,真的只存在着旷日持久的步步推进,代价巨大的一战而决?

韩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还定三秦之战,韩信面对的便是秦岭山脉挑战,和秦国东出不同,韩信是北出,实质是解决“汉中进攻关中”(反之亦可)这一中国军事史上的重大课题。

韩信的解决方案是“暗度陈仓”,即在章邯等三秦军还没有发觉之前,汉军就已经通过陈仓道迅速翻越秦岭。

作为军事史上最初面临也是唯一成功解决“汉中进攻关中”课题的战例,后世诸葛亮等人之所以连韩信的作业都抄不好,恰恰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课题最核心的关键:一定要在敌方还没反应过来前,就成功跨越秦岭山脉并通过决战站住脚跟,否则,光是秦岭山脉本身,就将是进攻方极难解决的行军尤其是后勤难题。

“子午谷奇谋”,其军事精髓和“暗度陈仓”并无实质区别,成功率自然也是有的,这也是它能被千古争辩的原因。而邓艾“偷渡阴平”、“曼施坦因计划”更是相类,算是解决军事山脉难题的成功典型案例。

开玩笑说,魏延算是韩信的“转世”却终未如愿,邓艾、曼施坦因才是韩信真正的传人,诸葛亮、高迎祥、王耀武等人恐怕都没入门。

井陉之战灭赵,韩信面对的实质是太行山脉挑战。此战的军事精髓,和还定三秦一样,同样需要在敌方还没有反应过来前即迅速跨越太行山脉。

李左车对于陈馀的谏言,表面是利用太行山脉伏击韩信,实质就是不能让韩信如愿迅速东出太行。而韩信之所以敢于巨大劣势也要“背水一战”,是不是已有解决军事山脉挑战这一军事规律的自信加持?

当然,韩信在这两战中确实都具有千载难逢的历史级运气,还定三秦之战前,陈仓道并不为世人所熟知与通行(是赵衍指出的这条道),陈仓道是通过还定三秦之战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这就让章邯乃至世人,实在很难想到韩信会暗度陈仓。

而井陉之战,韩信碰到的陈馀却是一个致敬宋襄公的军礼遗老,非要等着韩信布阵决战,让韩信大军如旅游般就轻松翻越了太行山脉。

但是,正是因为有运气加成,韩信的高效成功战例,恰恰证明了解决军事山脉类难题的真正军事精髓与规律,而韩信以中国最艰难的秦岭山脉与太行山脉为示范,自然也就是极难逾越的兵家高峰。

结合之后的中国军史,甚至于可以说,在面对这种堪称最为艰难的军事挑战,这种运气很可能是成功的不可或缺因素,否则一旦旷日持久,进攻方不仅是在和敌方作战,更是自行和巨大山脉找不自在。不知道诸葛亮是否大有心得。

也就是说,得敢军事冒险乃至赌博才行。还定三秦算是冒险,而背水一战纯属赌博,这大概也是韩信作为“兵仙”,后世同行只能仰视、不敢复制的实质原因吧。

2、军事河流类

中国的军事河流,自然首推黄河、长江、淮河。山难爬,是陆行艰难,容易被伏击封堵,而水难渡,自然是容易被“半渡而击”。

军事河流挑战的解决精髓,其实和军事山脉等同,即同样要迅速跨越河流天险,而且也要神不知鬼不觉。

韩信给出的解决方案在灭魏之战,“木罂渡河”,韩信在蒲阪正面吸引、迷惑魏豹,而曹参在夏阳秘密渡过黄河,声南击北,调动魏豹撤退,韩信大军这才顺利渡过黄河。

这并不是韩信唯一一次解决黄河挑战,第二次是在灭齐之战,摆在韩信面前的黄河与济水同样艰难,只是这次因为郦食其的“帮助”,韩信才得以跳过黄河与济水,不然他可能又会奉献类似“偷渡”神操作。

如果说,韩信用“木罂渡黄河”给出了军事河流挑战课题的标准高效解决方案,那么潍水之战,韩信则给出了一次反向操作,黄河是水量巨大,而潍水当时则是水量不足(这一点“兵呆”曾国藩一辈子都没悟出来),韩信通过筑堤放水的方式,硬生生给龙且天降一个军事河流挑战,只是,这次背水一战就是悲剧了。

韩信同样考虑过淮河挑战,这个下一条说。

3、军事平原类

相比山脉河流,军事平原挑战课题无疑对防守方不那么有利,但平原地形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则是双方共同享有的优势,这就导致战争结局,多数是击溃而极难全歼。

中国平原,主要是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但军事上主要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所谓中原,大概可以徐州为中心,向周边四省辐射开来。

而韩信,基本算得上是解决中原挑战课题的第一人,只是因为史书记载的缺失,这一点并未被充分认知。

在楚汉大决战阶段,韩信从临淄出兵至垓下围歼,主要有两大贡献:

1、“小淮海”计划。你没看错,早在粟裕将军两千多年前,韩信就已经提出类似“小淮海”计划,而且是成功上演。

这被记载在灌婴的传记中,灌婴发挥骑兵机动优势,从山东出发,将徐州、两淮地区搅了个底朝天,灌婴最南方甚至打到了今天的扬州。

而韩信主力步兵南下,将项羽彭城地区的防守军团吸引、包围在下邳,最终攻占下邳、迫降彭城,彻底断绝了项羽再回彭城的可能。

2、神奇预测项羽逃跑路线,将之成功拦截在垓下。

项羽从陈县秘密出逃,和杜聿明从徐州出逃,是几乎雷同的“金蝉脱壳”之计,不可谓不精妙,这正是平原地形赋予他们的优势,只要想逃,总有路走。

但是,正如粟裕提前预测出杜聿明的逃跑路线,韩信同样预测到了项羽的逃跑路线,相比杜聿明是被老头子强制停留、转向,项羽则是火速狂奔,只是韩信预测到的更早,也更有实力,将项羽强行拦截、击溃,最终包围在垓下。

楚汉大决战和淮海战役确实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发生在中原平原地区,个中军事规律、战役走势自然也相通。

韩信在军事平原挑战所给出的解决方案,个中的军事精髓是:构建大范围包围圈,尽可能缩减敌方战略方向选择,化击溃战为歼灭战。

其中的关键便是战略包围圈,平原地区当然是极难做到,但总有大的范围,就楚汉大决战来说,便是彭城、睢阳、寿春、城父以及项羽南渡必经的淮河。

我的浅薄看法,楚汉大决战的整体完成度要高于淮海战役,毕竟汉方对项羽楚军做到了全歼,当然,两大战役的总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但正因为楚汉大决战规模更小,韩信相对完成的更为精致与美妙。

作为解决军事平原挑战课题的历史第一人,韩信同样给出了堪称完美的方案。

4、军事城关类。

主要是城关攻防、反击战,这一块韩信主要表现在围攻废丘,京索之战,平定赵地、齐地过程中的一系列攻坚战。

因为历史记载的严重缺失,这块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京索之战,从废丘火速赶往前线的韩信,相当于给汉军来了一次力挽狂澜,扭转了彭城惨败之后的一路溃败局面,终于在荥阳、成皋一线站稳脚跟。

这是韩信和项羽的首次正面交锋,自秦末以来,终于第一次有人能够真正抗住项羽无所不摧的攻势。

以上。我们几乎可以这么断言:在覆盖中国这张大棋盘的各类军事地形上,韩信都面临着同类型最顶尖、最艰难的军事挑战,然而他却都给出了最容易、最高效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的名将们,他们实质是和韩信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他们要么是挑战难度有所不如,要么是解决方案的效率难以媲美,相形之下自然大有见绌,这也正是韩信作为“天花板”难以企及的根本原因。

所谓“兵仙”,运气也好,神奇也罢,归根结底是韩信所昭示的最深刻、最高端的军事规律,它似乎也在阐述一个极为明显的道理:事情总有更容易、更“出奇”的解决方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