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陌上桑 丝路驼铃响

发布者:自由的坚冰 2023-5-3 18:47

图为向仲怀。

向仲怀(右二)给学生讲解养蚕知识。

“丝绸之路”以其对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而光耀史册。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祥地,现今全国仍有1000多万农户养蚕。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带领团队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完整的家蚕基因组计划,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家蚕基因库,使中国成为国际蚕桑科技创新的中心和高地,引领具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蚕桑业完成现代化转型并不断升级发展。

成功找到家蚕致病原因

1937年,向仲怀出生于重庆涪陵一个中医药世家。儿时,他常常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培养了对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功底,而且塑造了慎思、明辨、笃行等为学的品格。

1951年,向仲怀初中毕业进入涪陵农校就读。3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农学院蚕桑专业,从此与蚕桑科技结缘。在西南农学院,向仲怀遇到了对他以后的科研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蒋同庆教授。蒋同庆曾留学日本九州大学,师从日本著名的遗传学教授田中义磨,实施过中国蚕种保存和培育计划。1958年,向仲怀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向仲怀成为蒋同庆教授家蚕遗传学助教,向他系统学习了家蚕遗传学知识并参加了基因分析研究等工作。

科研要服务于社会实践,科研工作者要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蚕桑科技工作者,向仲怀积极响应蚕业需求,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彼时,四川省射洪县等川北蚕区,蚕病暴发,灾情连年,蚕农损失巨大,专家数度调研均未能查明病因。1959年3月,向仲怀被抽调为四川省农业厅蚕病工作组成员,派往射洪县金华区书台公社蹲点。

向仲怀带上相关书籍和显微镜等器材,前往重灾区,住进蚕农家中。开始时,他也找不到病因,眼睁睁看着一批批蚕死去,一筹莫展。但是向仲怀没有气馁,继续仔细探究。一天下午,他在用显微镜检查一份病蚕标本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腹部膨大的小虫。之后在其他标本上也发现了这种虫子。经过研究鉴定,这种名为壁虱的小虫就是蚕病灾害的罪魁祸首。肆虐多年的蚕病找到了防治方案,当地产茧量很快回升至正常水平。向仲怀的发现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获得了四川省科学大会奖,使他备受鼓舞。

向仲怀说,这段经历使他受到了一次科学实践的磨炼,让他深深体会到科学发现离不开细微观察和认真思考,成功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

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1962年,向仲怀开始系统地从事家蚕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虚心地向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请教,很快掌握了家蚕遗传资源保存和研究的方法,同时还开展了家蚕人工诱变和突变基因遗传分析等研究工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向仲怀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在蚕业科技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1982年4月,向仲怀作为教育部选派留日人员赴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家蚕遗传及发生学研究室学习。

在两年学习期间,向仲怀对日本蚕业科学的现状与趋势、产业技术发展等有了深入了解,对振兴中国蚕业科学和产业充满信心。

1984年,向仲怀回国后,开始着手培养学术研究队伍。在此后的10年中,他集中精力于学科建设,组织带领青年教师争取国家攻关课题。

上世纪90年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兴未艾,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向仲怀敏锐地把目光瞄准蚕业科技领域最前沿。1996年,向仲怀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李振刚教授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家蚕基因组研究的建议书。对中国而言,家蚕基因组计划对于蚕业发展、农林害虫的防治、生物反应器以及民族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向仲怀和他的团队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2003年6月8日,他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紧急启动测序工作。当年11月15日,他们正式对外宣布,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由中国科学家完成。这表明,中国数千年的蚕桑传统不仅延续至今,而且处于当代世界先进水平。

构建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

在获得突出成就后,向仲怀内心很平静,他说:“科学研究没有尽头,只有不断地探索,我们永远不能停歇。”

此后,向仲怀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又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基因芯片研发成功;中日合作绘制完成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完成40种蚕类基因组变异图谱;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绘制完成家蚕重要病原微生物——微孢子虫基因组精细图谱……

蚕桑一体,向仲怀在致力于家蚕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我国桑树种业创新,绘制了世界第一张桑树基因组框架图等。此外,他和他的团队历时3年调研,摸清了中国桑树资源“家底”。桑树基因组研究与调研成果相辅相成,桑树的遗传多样性被充分发掘。2009年,向仲怀提出“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向仲怀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中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丝路驼铃,再度唱响;蚕丝之光,再燃五千年不灭的火种,重建新世纪的辉煌。”向仲怀曾填了一首名为《丝路驼铃》的词,诠释了他对初心的坚守。

大家都在看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中国当前最尖端科技涵盖多个领域,要说尖端好多科技都是引领全球的。中国敢说第二那世界上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是第一,就比如我国的激光技术,超强超短激光:上海张江实验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脉冲输出(1拍瓦=1 ... 科技之最03-27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江南的春晨总带着几分湿漉,采茶女指尖掠过茶树枝梢,将凝结着晨露的嫩芽轻轻摘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暗藏着中国人对时间的精密计算。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饮品范畴,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和精 ... 科技之最03-27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3 月 20 日,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接受英媒《金融时报》采访时,直言美国对华为的遏制 “搞得很糟糕”。黄仁勋作为全球 AI 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这番表态,可不只是对华为技术实力的简单认可,更像是对美国科技霸 ... 科技之最03-25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参考消息网3月24日报道据德国《商报》网站3月22日报道,原本不为人知的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凭借其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R1一夜之间在科技界引起轰动。此后,中国掀起了人工智能热。DeepSeek的竞争对手面临巨大压力 ... 科技之最03-25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从深海到太空,从量子计算到生物科技,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技术边界。以下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黑科技”,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更在悄然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程。一、仿生科技:让机器“活”过来1. 自 ... 科技之最03-24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点击蓝字“中国电科”,关注CETC品牌微刊3月21日,面向空间天气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与子午工程一期组成了世界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这是我国建成的国际首个覆盖日地 ... 科技之最03-23

  • 艾萨克·牛顿:科学革命的巨人

    艾萨克·牛顿:科学革命的巨人 在科学史的浩瀚长河中,艾萨克·牛顿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思想和理论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更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顿的成就横跨物理学、数学与天文学,成为科学革命的引领者。 ... 科技之最03-23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我们常说的天气是指阴晴雨雪,而空间天气则是指太阳上出现一系列爆发现象、引起日地空间环境的等离子体、磁场、辐射、电离等空间环境状态发生的变化。日地空间是人类开展航天活动、开发利用空间的主要区域,灾害性空 ... 科技之最03-22

  • 体验海尔AWE,科技是最好的网红

    体验海尔AWE,科技是最好的网红 一年一度!科技达人必去的AWE,今天开幕了。要问现场最多的是什么?人!放眼望去,各个展区都被热情的观众挤得满满当当。更引人注目的是,在人群中穿梭着大量扛着相机、举着手机的网红达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网红 ... 科技之最03-21

  • 史蒂芬霍金宇宙间最闪耀的科学之星

    史蒂芬霍金宇宙间最闪耀的科学之星 科比·布莱恩特:篮球场上的传奇黑曼巴在篮球的历史长河中,科比·布莱恩特是一座无法绕过的巍峨山峰。他的篮球生涯,是一部充满热血与激情、拼搏与荣耀的传奇史诗。科比年少时就展现出了对篮球的极度热爱与天赋。他 ... 科技之最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