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方科技成果走不出老子的预判;日本:早听老子言就好了

发布者:熊猫木木 2023-5-7 03:12

美国和日本都不是什么好鸟,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罗素说的,他在《中国问题》中说:美国狂妄自大,不是美元收买,就是武力打压。而日本国家保守而激进好斗,好争而阴险毒辣,是中国最坏的近邻。

但是,包括最坏的这两个国家在内的世界科学家、思想家、商界精英,很少有不研究老子的,这跟国内形成强烈反差。魏源说“师夷长技以制夷”。西人大概是反其道而行之:师华古道而制华。

真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不少人受玄学观念影响,认为老子是出世的,消极的,反文明的愚民主义者;而在国外,不管是政界、商界还是思想文化界,老子都是“最符合国际标准的顶级哲学家(贝尼特)”,他与庄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精神孕育者”(赫伯特.曼纽什)”。

约翰·惠勒是美国人,他的头衔太多,但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和教育家,当下美国宇宙学或者天体理论物理的一线人物,很少不是他的学生,把“ 不可思议的天体”命名为“黑洞”的科学家,也是他。他提出过一个震撼学界的结论:

“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他指的是老子的“有无论”,这只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论点。

英国《焦点》月刊发表了一篇《不可思议的世界》的文章,作者是科学家罗伯特·马修斯,《参考消息》转载了这篇译文。这篇文章说:爱因斯坦为“不确定性理论”所震惊。时至今日,它仍然让科学家们惊奇不已。“不确定性原理”掌握了关于万物起源的答案,这个答案来自虚无”。

文章说:粒子“时隐时现”……它们被称为虚粒子,是所有科学中意义最深远、也是最匪夷所思的理论——不确定性原理,这是本世纪最尖端的研究课题(略)。

“不确定性原理”与老子的“湛呵,似或存”何其相似乃尔!

约翰·惠勒的“质朴性原理”,以及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奖获得者李政道的“测不准原理”等科研成果,与老子“道”的质朴性以及“寂兮寥兮”“恍兮惚兮”“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

约翰惠勒的结论不是偶然的,霍金的研究成果直接验证了老子宇宙起源的论断,而这个研究成果的获得,与中国物理学家吴忠超教授有着密切关系,那时,吴忠超正在做霍金的助手,他协助霍金在老子“有无之相生”的思想启发下,获得了这个研究成果。

其实,早在霍金之前的1982年,“宇宙创生于无”就已是英国“宇宙讨论会”的研究课题了。

我反对以玄解老,也不主张用现代“科技术语”套解老子之道。只从哲学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想武器这一角度,探讨“中国的思想先驱”是如何跟“最尖端的研究课题”扯上关系的。

让我们看看《道德经》关于“有无”的论述:

第1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无形无名,它是万物的源头;有形有名时,它是万物的母亲 。

这不正是“不确定理论”所说的“时隐时现”吗?

第2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无限虚空的,而用它来装填万物,是装不满的。它像深渊般地神秘莫测啊,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老子说的虚空之宗,不正是“不确定原理”的“虚粒子”吗?

第21章: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这神奇之物啊,惚惚恍恍。惚惚恍恍啊,内涵大象;恍然有物啊,不可估量;幽冥不可测啊,内涵能量;那能量的确存在啊,征信足可考量。

老子说的“恍恍惚惚”“中有物”“中有象”,“幽呵冥呵”“中有精、有信”,不正是“不确定原理”所说的“不确定”吗?

《道德经》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有一种东西的形成,是那么地混沌不清,但它先天地而生。它是那么地无息又无声啊,无形又无影。它独立无匹而从不变更。可以作为万物母的美称。我不清楚它叫什么名,只好用“道”来代称,勉强以“大”为名——当然,你也可用日、月、精、魂任何东西为它命名,代号而已,不必为此烧脑辩争。

这个“有物混成”之“物”,不就是那个原理所说的世界存在的根本吗?

《道德经》第41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天下之物无不从“有”形中产生,而“有”是从“无”形中产生。所谓“无中生有”原本并非贬义,而是最深刻的哲学思辩。“无中生有”,不正是“不确定原理”所言之“凭空产生”吗?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宇宙万物并非一下子就变成了当下的模样,而是“从无到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了这世界万物。而且,道生万物后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辅助万物自然发展。

这不就是科学“原理”所言之“世界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吗?

2600年前的中国智者的论述,为什么跟当代最尖端的科研成果会有这些多的“不谋而合”?是巧合,还是必然?

这绝非偶然。早在“测不准原理”还没有跟老子思想联系在一起之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利高津就预测了:“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这一判断获得了之后另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赞同,他叫汤山秀树,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日本人,他的结论跟西方思想家的新发现又是惊人地相似,他说:老子是人类的先知,他早就预见到了这一切,并以“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另一个日本学者福冈正信则说:如果我们早听老子的话,人类不至于有今天之严重后果。

还有一个更极端的科学家,美国的威尔杜兰,他在他的前所未有的旷世巨作《世界文明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

为什么在中国不被作为主流的老子思想,在欧美国家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以至于在第一次世界后,取代了当时最流行的尼采哲学?

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老子在欧洲》给我们揭开了这一真相:老子在欧洲自来走红运!

西方哲学以德国为最,德国被誉为“哲学的国度”,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哲学家莱布尼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恩格斯、海德格尔等等,都是德国人,黑格尔把老子与孔子一起评价,认为老子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

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只佩服两个人:他的同乡荷尔德林和中国的的老子,他的书房就挂着他的中国合作者萧师毅手书的老子名言:“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可惜的是,他们要避开法译本《老子》以德国语言重新翻译,结果三年的时间,只完成了8章。

季羡林先生总结说:中国思想偏重于现实的伦理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居然出了个仰望星空的老子,而且比西方的哲学和科学鼻祖泰勒斯更原初、更完备,当然“大走红运了”。

那么,老子欧洲能红到什么时候?季先生说:“他的红恐怕还要继续下去,谁也不敢说到什么时候。”

是对,老子在欧洲,如今尚在走红,2006年销量超过在西方人人必读的《圣经》,跃居销量排行榜首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