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院士专家齐聚!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论坛举行

发布者:丹江水暖 2023-5-27 09:17

从畅谈宇宙,到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智能……5月21日,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论坛在广州市南沙湾滨海会议中心举行,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院士专家接连带来精彩的主旨报告。

中国有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

■丁肇中

“我决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电子的半径。”在题为《半个世纪的实验物理和国际合作》的主旨演讲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分享他第一次实验的经历。那时,他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人相信他能做出这样的实验,也没有人支持他。但他坚持实验,把想法付诸实践,“千万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在寻找新的重光子的实验中,“相当于广州正在下一场大雨,每秒有100滴雨,需要找到其中一颗红色的雨滴。”丁肇中说,这个实验不受物理学界欢迎,理论物理学家认为,找高质量的重光子物理意义不大,而实验物理学界认为,没有人能完成如此困难的实验。所以,实验几乎被世界上每个实验室所拒绝。

“1974年,我们发现J粒子,它具有奇异的特性:寿命比已知的粒子长1万倍。”丁肇中说,新粒子的发现,证明了宇宙中有新的物质存在。他的体会是:“做基础研究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因为大多数人反对而改变你的兴趣。”

据丁肇中介绍,1979年他的研究团队发现胶子的实验曾得到美国媒体与人民日报的报道。在这次实验中,有20多名中国科学家参加,这是有关核粒子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史上第一次有中国科学家参与并做出了重大贡献。随后,丁肇中谈到他对于主持国际科学合作的体会:要选择科学上最重要的项目,引起参加国科学家的最大兴趣。对于贡献大的国家,要给予优先的认可,并使之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才能得到参加国政府长期的支持。“和中国科学家合作半个世纪,我的体会是中国有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表示,“他们有想象力,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能力和经验,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知识做出重要贡献。”

“目前我在做的实验是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的目标是探索宇宙线的奥秘。”丁肇中说,“宇宙是最广阔的实验室,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丁肇中笑言,AMS所有的观测结果都与现有的宇宙线理论不符合,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AMS将不断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实验的结果,改变了对宇宙的认知。”谈到体会,他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

进化过程中最具多样性者生存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Levitt)

论坛上,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Michael Levitt向在场嘉宾阐述了生物智能(BI)和机器智能(AI)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影响。

Michael Levitt认为地球上有三种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智能:生物界具有生物智能,人类具有人类智能,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生物创造人类,人类创造计算机,计算机也在改变着人类和生物。

从进化和生物物理学角度谈,是进化揭示了未来成功的秘密。进化教会了我们什么?在迈克尔·莱维特看来,在进化过程中,不是最适者生存,而是最具多样性者生存。

他形象地解释道:“细菌将其所有的基因进行精确拷贝并传递给它们的后代,根据过去的经验只有最适者才会生存下来,而更高等的生物(如真核生物)随机混合母亲和父亲的基因,这会导致后代基因的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进,真核生物变得越来越复杂,也因此具有更多的多样性。由于未来无法预测,所以最具多样性的物种会有更多机会生存下来。

●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教授丹尼尔·科曼(Daniel Kammen):

各国应密切配合使用清洁能源

■丹尼尔·科曼(DanielKammen)

如何应付气候变化是当下人们关注的话题,在主旨报告环节,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IPCC报告作出贡献者、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教授Daniel Kammen认为:“我觉得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他说,为了实现遏制全球变暖的目标,美国、中国等国家应该就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密切配合。

Daniel Kammen介绍,他与成都的一家企业合作,改进深圳新能源出租车的充电方案,满足3万多辆出租车及时充电的需求,避免影响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电动车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形成双赢和正向循环。深圳的例子可以在其他地方复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

以跨学科研究应对社会挑战

■滕锦光

在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用一场题为《促进跨学科研究,贡献大湾区建设》的主旨演讲,把台下的嘉宾从“宇宙起源”拉回到“人间烟火”。

“以跨学科研究应对社会挑战。”滕锦光谈到理大的科研新方向时这样说。“用跨学科研究支撑独特学科的发展,我们有一批与‘衣食住行’直接密切相关的独特学科,均为世界或亚洲领先水平,如设计、时装及纺织、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康复科学、眼科视光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等。通过知识转移,培育了480+初创企业,250+科技类初创企业,海柔创新、正浩科技等4个‘独角兽’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滕锦光表示,香港理工大学计划在全国各地设立若干个技术创新研究院。寻找落地城市,以理大所长对接产业所需。由对方提供研究空间、设施、科研经费,理大提供高端人才、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理大科研+内地产业链+内地市场”相结合,将更好地造福社会。

对于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科技合作,滕锦光提出了一些建议:设立大湾区研究资助基金,由11个城市共同出资、共同使用,支持大湾区研发平台建设和研发项目,“团队在哪,资金去哪”;设立一批大湾区实验室;共同建设大科学装置;设立短期(1个学期至1年)的教师交换机制;以各种形式增加学生交流交换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

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推动关键创新

■高文

“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推动关键创新。”在主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分享了《鹏城云脑与大模型合作》。他谈到,大装置是重大创新的关键要素。以AI为例,模型快速迭代、算力需求倍增,急需超高计算密度、超大规模算力和超快训练速度的智能算力平台。

鹏城云脑II集理论研究、核心技术和职能应用,有大规模训练、端云协同计算、智算云服务三大模式,运行天数539天,任务时长超过3100万分钟,任务数约11万个,能够提供大模型训练算力。

据他分享,中国算力网启动预研,鹏城实验室于2019年启动中国智算网预研项目建设,研发了兼容多种异构AI芯片的核心软件栈与分布式调度平台,建设经费3.5亿元,并于2022年6月完成验收。

在AI生态建设方面,未来将有AI大赛、算力网络和大模型的合作,新一代算力网络将提供大赛、活动所需算力,AI大赛推动算力网络应用,助力各中心算力调用。OpenI开源社区提供技术支撑,一键接入云脑及算力网络,并提高大赛协作效率。如此一来,便能以赛引才,开源开放,服务科研及产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

期望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心

■叶玉如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表示,要推动大湾区建设成为老龄化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贡献力量。通过跨领域合作、跨地域合作以及跨界别合作推动老龄化研究的突破,以及老龄化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在跨领域合作方面,叶玉如认为,人工智能对老龄化疾病诊疗方法的研究工作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叶玉如期望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心,重点聚焦老龄化疾病诊疗方法研究和老龄化公共政策研究,推动大湾区成为健康老龄化研究的亚洲枢纽。

在跨地域合作方面,叶玉如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要面向国际,联通世界,引进先进的老龄化理念和技术,为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利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吸引、汇聚全球科研人才,通过国际科技联盟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议题和规则的制定,在全球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连接创科生态系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论坛发出碳中和国际联合倡议

■张锁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认为,要使得碳达峰碳中和总体时间提前,除了相应政策以外,还需要通过技术变革来实现。

在能源低碳变革方面,逐渐形成电氢为主体的新能源体系。例如,实现了离子浆料规模储能变革性技术,其特点是兼具锂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二者的优点。同时,形成了电氢驱动合成绿氨新工艺,使绿电、绿氨新能源替代传统合成氨流程再造。

在张锁江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们仍需思考AI如何深刻影响未来能源及工业系统,如何推动风光电/生物质大规模利用,如何稳步构筑储能及氢能制储用体系等重大问题。”张锁江说。

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张锁江说,“本届大湾区科学论坛特向全球各界发出碳中和国际联合倡议。”具体包括,大力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绿色低碳技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等。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毛毛雨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宁彪 龚吉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