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更璀璨 ——从上海推进科技创新探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东方明珠”更璀璨
——从上海推进科技创新探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解放军报记者 黄昆仑 洪 治 向黎鸣
5月的上海,翠林如黛,碧海流云。一座座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现代工厂矗立在黄浦江两岸,勾勒出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有一组数据令人瞩目:2022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4.47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0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提高至43%。
亮眼数据离不开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支撑。上海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从2012年的3.2%提高到2022年的4.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万家。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3月5日,习主席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江海交汇,奋楫扬帆。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奔涌而至的科技革命浪潮,上海如何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近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上海市重点行业、大街小巷,记录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科技之美、创新之美、数字之美,深刻感受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的磅礴动力。
29岁研究员担纲博士生导师
打造基础研究的“特区样本”
“那时我入职刚一年,没想到学校真的让我担任项目负责人。”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回顾那次课题申报经历,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刘春森仍激动不已。
2年前,凭借课题的原创思路和过硬的科研能力,年仅29岁的刘春森提交的晶体管新材料课题,成功入选复旦大学“基础研究特区”首批项目。如今,他带领11名博士研究生深耕芯片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特区’敢给青年科研人员机会,不仅在人、财、物上提供支持,还在考核目标上包容试错、允许失败。这让我能够安心坐稳‘冷板凳’,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刘春森感慨,“近两年,我的能力提升、项目进展都快了不少。”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21年,上海市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百余名敢啃“硬骨头”的优秀青年学者,正带领团队勇闯各自领域的“无人区”,航空航天新材料、土壤碳分解与气候变化关系等诸多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相继出炉。
“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的初衷是给科学家松绑放权,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创造安心工作、专心科研的宽松环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告诉记者,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在“特”字上下功夫。
“基础研究特区”,“特”在哪里?
“特”在资助力度和周期上——科研经费由政府和试点单位共同投入,以5年为一个周期,解决前沿基础研究“时间短、资金少”难题。
“特”在人才团队上——项目选拔以“人的创新潜力”为核心,向有一定基础研究积累、具有高成长性的优秀青年学者倾斜。当前,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仅43岁。
“特”在管理制度上——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同时加快建立以质量、绩效、能力为导向的项目管理和评价体系。
一套“特”字组合拳,打破了传统科研项目的诸多硬性指标束缚。科研人员少了顾虑、添了动力,鼓足干劲挺进基础研究“深水区”。
2021年,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自由探索与战略导向相结合,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并制定20项重点举措。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只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随着20项重点举措逐步落地落实,上海市不断加强战略布局、强化组织实施力度、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增强人才的第一资源优势、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夯实科研基础,提升研究水平,大力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自主研发北斗应用登顶珠峰
激活企业创新的“最强大脑”
8848.86米,这是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此次珠峰科考,就有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入驻企业的一份功劳——自主研发的一款高精度定位设备,让人类第一次在世界最高峰接收到来自北斗卫星的信号。
天上的北斗卫星迈入全球时代,地上的北斗应用也开启加速发展新阶段。作为国内首批正式投入运营的北斗产业园,西虹桥基地已集聚百余家北斗导航与定位相关企业,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等领域,并形成完整产业链。该基地创始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郁文贤告诉记者,从部队转业后选择来到上海创业,最吸引他的是上海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
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企业从“技术创新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21年8月,《上海市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出台,明确以北斗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瞄准高精度卫星导航市场需求,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优化完善产业生态。这份文件让郁文贤倍感振奋:“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产业模式创新。”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市不断探索金融“活水”支持科技创新的新路径、新机制。记者来到一家以闪存控制技术为核心、专攻固态存储软硬件及解决方案的企业,该企业正在申请科创板上市。
“如今我们已取得多项芯片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企业负责人坦言,在科创板上市竞争激烈,刺激他们更加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流的营商环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2018年起,上海市连续6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出台《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努力做到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
在一家新能源企业,记者看到一款集光电储充于一体的数字化太阳能车棚。该车棚不仅能储存太阳能光电给新能源车充电,还能为附近居民提供采暖和热水,并回收雨水以备不时之需。此外,通过加装摄像头、生态环境检测仪等设备,它还能实现安保、微型气象站等功能,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操控。
“这一新能源产品从研发伊始就受到政府关注,在政策、人才、配套等方面得到很多支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太阳能车棚已在多地村镇建成使用,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升级,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
政府有为、专班推进,市场主导、揭榜挂帅……上海市将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帮助企业在科技创新之路上高歌猛进。
机器人密度达到国际水平两倍多
拥抱未来产业的“科创蓝海”
260台/万人——这是上海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机器人密度,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工业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制造业数字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助残障者“迈步”、给火箭做“体检”、帮无人车“指路”……走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记者深深感受到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之力”。太空翱翔的“数字天宫”、飞机数字化模拟驾驶、工业元宇宙检测机器人等一批国际领先的数字化产品,讲述着上海以数字化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故事。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事实上,数字经济只是上海开辟的四大新赛道之一。上海市通过谋篇新赛道拥抱“明天”,更通过布局未来产业把握“后天”。东海之滨,创新引擎持续加速,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2年,上海市划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领域,发布相应行动方案。同时,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5个方向,着力壮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到2025年,上海一系列新赛道的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到2030年,未来产业的产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左右。
如今,在各条新赛道上,上海均已有所建树。“以人工智能为例,上海聚焦‘算法创新+场景赋能’,推动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揭牌运作。原创算法、智能芯片等领域研发均取得突破,产业人才占全国三分之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汤文侃介绍。
潮涌浦江,活力澎湃。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坞内起浮,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正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前沿,夯实基础研究、激发创新动能,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学习军团·中国军号出品)
大家都在看
-
别再说热带无强国,南美洲坐拥48项世界之最 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南美洲,从地理奇观、资源宝藏、农业资源、自然与生态、能源、历史文明、工程奇迹、社会进步、文娱与体育、科技之光等10个不同角度入手,盘点南美洲的世界之最,详情如下。一、地理奇观1.亚马逊河: ... 科技之最04-19
-
怀柔科学城:从实验室到红毯,科学星光永不落幕! 镁光灯下,红毯之上当怀柔科学城的科学家们即将第五次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时也许你会好奇:这座“科技之城”为何能持续“跨界破圈”?怀柔科学城的科学家们已连续多年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仪式TA是“硬核实 ... 科技之最04-17
-
自然界最坚硬的东西是金刚石:深入了解金刚石的形成、特性与应用 金刚石,作为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之一,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与永恒。无论是在珠宝界的璀璨光芒,还是在工业界的强大切削能力,金刚石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本文将深入探讨金刚石的形成、物理特性、用途以及 ... 科技之最04-16
-
南京建邺:万亿级新赛道 总部产业基地落地生态科技岛 近日,南京康海无人科技有限公司与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签约,康海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落地。南京蓝舰智航海上无人系统项目、南京华昇智航空中无人系统项目同步落户生态科技岛。作为新苏合作的重要成果,生态 ... 科技之最04-16
-
全国五大“国家科学中心”开建4年了,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 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 技术等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也已然成为我国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赢得国际竞争主 ... 科技之最04-09
-
阿基米德:古代科学的巨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在古代希腊的阳光下,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他的名字是阿基米德。作为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的贡献不仅影响了他的时代,更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基米德的 ... 科技之最04-05
-
人物传记系列之——郭永怀:以生命铸就的科技丰碑 序章:星陨长空,精神永驻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西郊机场的玉米地里,一架坠毁的伊尔-14飞机残骸中,两具焦黑的遗体紧紧相拥。当救援人员奋力分开他们的身躯时,一个保存完好的公文包赫然呈现——里面装着中国第一 ... 科技之最04-04
-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科学家创业成与败的奥秘、硬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越过死亡之谷、我国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短板……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来自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及创新企业的顶尖“大脑”们齐聚中关村 ... 科技之最04-01
-
可控核聚变+深海科技,最核心的6家(建议收藏) 可控核聚变搭配深海科技,最关键的6家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与深海科技,核心的6家企业在此(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及深海科技,必知的6家核心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和深海科技,最值得关注的6家企业(建议 ... 科技之最03-31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中国当前最尖端科技涵盖多个领域,要说尖端好多科技都是引领全球的。中国敢说第二那世界上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是第一,就比如我国的激光技术,超强超短激光:上海张江实验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脉冲输出(1拍瓦=1 ... 科技之最03-27
相关文章
- 感受生命科学“最”新成果的震撼
-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的璀璨星辰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 “最先进的”与“最基本的”(人民论坛)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 人民论坛:“最先进的”与“最基本的”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 艾萨克·牛顿:科学革命的巨人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体验海尔AWE,科技是最好的网红
- 史蒂芬霍金宇宙间最闪耀的科学之星
- 可视科学:用可视化技术诠释科学之美
-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弄潮儿向涛头立 科技创新的中国答卷
- 关中平原种粮科技感“拉满”
- 中国最赚钱的科技公司大揭秘:谁才是真正的吸金巨兽?
-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科学魔术师”,他的智慧比星辰更璀璨!
- 震撼!这些前沿科技,正悄悄重塑人类未来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