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科学可以这么好玩儿

发布者:贫在闹市 2023-6-28 01:04

01

如何包装最轻,能够把鸡蛋从三楼扔下去不破?

支教老师忻元华正在和学生们进行“勇敢的鸡蛋”挑战。

大家脑洞大开,开始动起手来,有的用塑料薄膜,有的用纸盒泡沫,最后发现用大塑料袋做成一个口袋降落伞,带着包装以后的鸡蛋放下去,重量很轻而且不破,孩子们直呼“太神奇!”“原来科学这么好玩!” ……

“降落伞的操作原理就是利用空气阻力,减慢物体在空气中下降的速度,使物体能够安全降落。”忻元华讲解道。

把实验做有趣,让年龄小的孩子可以感兴趣;把原理讲清楚,让年龄大的孩子可以一探究竟。8年来,义务支教17所学校,忻元华的科普实验点燃了13000多名学生的求知欲。

支教老师忻元华给学生们上实验课。

02

3分钟做出一块冰、电磁波点灯、气压乒乓球、小火箭发射、温差喷泉、热气球升空……忻元华的20多个有趣实验,每堂课都能得到学生们的喝彩。

2008年从宁波工程学院(原宁波高等专科学校)退休后,忻元华应邀在街道、社区和中小学进行科普讲座。

2015年,当时已经69岁的忻元华看到一则招募志愿者去江西支教的通知,当即报了名,“当时报名有200多人,只需要24位志愿者,我的年龄最大,一点信心都没有,没想到最终我入选了。”忻元华打趣道,“因为我是稀缺资源,搞科普实验的就我一人。”

妻子滕崇说,每次他把实验视频发给我,看到孩子们欣喜欢呼,仿佛一下子得到了一种乐趣,我觉得他这事做得值。妻子牵挂着忻元华的身体,2019年她也加入到支教队伍中。他们被网友称为支教界的“神仙眷侣”。

忻元华、滕崇夫妇。

为了让科学更好玩,忻元华进行了一系列的趣味科普实验装置的试制和改制,他常常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在房间里研究制作实验道具。“我的道具既要小巧,方便携带,更要效果显著,令人难忘。”趣味实验让原本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有料有意思。

激光枪“消灭”气球的实验,忻元华在家做了很多次,打碎了无数气球才能调准,妻子打趣地说,实验崩得他们家到处都是气球碎片。

一名学生看完这个实验后,觉得太神奇了,跑去跟忻元华说,谢谢您,我感到受益匪浅,并表示渴望听忻元华再多讲几个实验。这一双求知的眼睛打动了忻元华,这一刻让他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我想用我的科学实验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任何事物一旦引起兴趣,就会主动去思考、去钻研、去动手。”忻元华说。

他说,科技兴,国才能兴。

他说,一堂课,也许能改变人的一生。

进行趣味实验的学生们。

03

不跳舞、不唱歌,只为了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不少像忻元华一样的高龄教授、院士纷纷“触网”,变身科普界新晋“人气王”。

“人造太阳1.2亿度持续了101秒!这么高的温度不会把周围装置烧得渣都不剩吗?”“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一把竹扫帚带你了解它的轨迹。”“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同时掉进深海,它们会被压扁还是碾碎?”……

一头灰白的短发,一副挂脖眼镜,穿着一件像百宝箱一样能变出各种道具的马甲,说话干净利索的吴於人,退休前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退休后,她一直致力于用有趣的方式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如今她已经坚持了18年。

2018年开始,吴於人在网络以短视频的形式教大家学习物理实验操作。“脑洞大开”的道具,妙趣横生的演示,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她成为科普视频中的一股清流。

吴於人说,“物理很有意思。”让孩子们“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享受科学思维的快乐,是吴於人一贯倡导的理念。

在一次次互动中,优质的物理知识在吴於人和孩子们之间形成了一场双向奔赴。

吴於人(右)和工作人员在实验室里。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南北极”“青藏高原为什么被称为第三极”,镜头里头发花白的刘嘉麒,穿着自己标志性的白衬衫,面带微笑地向观众打起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来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刘嘉麒是一位“斜杠爷爷”,是我国火山学研究方面唯一的院士,也是哔哩哔哩科普UP主。尽管已经82岁,他依然活跃在科研、科普、教学的第一线。

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几十年,刘嘉麒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探究未知的地质遗迹、地质现象。“我很愿意通过科普的形式将这些知识告诉给更多人,对我来说,做科普是一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刘嘉麒院士。

在西北大学,舒德干院士是进化古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在哔哩哔哩,舒德干是科普领域“重量级宝藏UP主”。

2022年6月,舒德干院士入驻哔哩哔哩开讲“我们从哪里来”。简单地介绍了下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便随手拿出了被称为“天下第一鱼”的昆明鱼化石,向观众讲解生物进化,并幽默地补充道:“这个东西是超级国宝,平常我都是锁在保险柜里的!”引来网友在弹幕中惊呼“太珍贵了!”“来学知识还能免费看国宝。”

在舒德干看来,“把进化古生物学这个‘冷门学科’讲解得‘接地气’。”“希望能给青年人一点思想上的启发,培养大家爱动脑的好习惯。”“学习不光是轻松愉悦地看‘热闹’,更应该看懂其中‘门道’,最好还能有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样的青年,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

2023年3月,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组委会给舒德干的颁奖词这样说:“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

玩转网络,将硬核知识通过网络授以青年,舒德干院士用他的执着与热情,时刻关注着科学启蒙工作,关心着祖国的未来们。

舒德干院士。

04

为什么要让科学更好玩?

“识见”认为,小时候埋下的那颗种子很重要。

孩子从小接受科普知识,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启迪创新创造,埋下科学种子。人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很多从事科普教育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才选择长期坚持科普。

2022年10月8日,湖南趣科普科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罗雅丹用自己精心制作的科普视频,带领小朋友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

视频很短,特别容易懂。比如,在讲述长颈鹿时,旁白会说,它们“是动物界出了名的胆小鬼”“有力的长腿,可将掠食者踹到几米之外”。选择类比的事物时,罗雅丹一定会用最常见的。罗雅丹说,要描述一个科技物件的重量,我们一般会用相当于几颗鸡蛋,而不说相当于几颗荔枝。

科普工作与科技工作一样,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过程。创立“趣科普”6年后,罗雅丹更坚定地用一个个适合孩子们接受的创意,给他们埋下科学的种子。

对于那些勇攀科学高峰的人来讲,探索科学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对科学启蒙教育来说,要想点燃孩子们心中爱上科学的火种,用“科学好玩”的办法可能以更好地达到燃点。

“眼见为实”很重要。

果壳网创办人嵇晓华,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让科学流行起来。他说:“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的任务是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滋味。”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建设具备科普、体验等多功能的教育基地,真枪真刀地做有趣的科普实验,“眼见为实”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受到启蒙,进而爱上科学,愿意研究科学。

曾经,家喻户晓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几代小朋友的科学启蒙读物。如今,更多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短视频免费观看。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表示,短视频互动性强,摆脱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授模式,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

看见科学更可爱的模样很重要。

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为“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

在科技周的主题展上,用微缩模型集中展示当前“国之重器”,《流浪地球》中亮相的“钢铁螳螂”步履式挖掘机,可检测人脑和心脏微弱信号的原子磁力仪,用太空种子育成各式各样的农作物……让更多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人发现了科学最可爱的模样。

05

有趣、有料、有关爱……好的科普“长”啥样?

“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斜杠爷爷”刘嘉麒和“神仙眷侣”忻元华、滕崇夫妇已经通过展示一个个丰富有趣的科学世界,告诉了我们答案。

回望这些年,与互联网的融合碰撞,深刻改变了科普的传播方式和生态。从网络专栏到个人公众号,从短视频到直播,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转身便成为科普达人,通达成千上万的网民。

“科学原来如此可爱”“看完也想当科学家”,网友的心声背后,是一颗颗科学好奇心的唤醒。

让高质量的科普春风化雨、深入人心,这是互联网时代好科普的基本特征。

让权威的、有料的声音及时抵达更多人,以互动的视角做知识分享、经验共享,是提高科普效果的重要因素。

截至2022年底,全国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1124所,1700多辆科普大篷车常年跑在田间地头播撒知识的种子,它们是校园里的小型“科技馆”,也是农田边的“流动技术服务站”。

变的是科普形式,不变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提升科学素养的需求。这样的价值追求,是好的科普内容生长的方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