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科学之美 探索科研之道——四位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在京共话基础科学

发布者:麦田晴空 2023-8-1 01:11

7月28日,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落幕。连日来,800余名海内外科学家及知名学者汇聚于此,就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深入交流。如何培养基础科学人才?怎样推动基础科学发展?在这场基础科学的国际学术盛会上,四位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见解。

多与“大师”交流 树立明确目标

在清华大学的一场“大师面对面”专场活动中,近200名北京的师生与9位国际数学、物理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展开对话交流。台上,学生代表们讲述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并就感兴趣的话题向科学家发问;观众席中,科学家们给予耐心解答。

图为一名学生在“大师面对面”活动中与科学家交流。新华社记者魏梦佳 摄

大会期间,除了专业的学术报告外,主办方还设置了多场青少年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活动。“我们希望年轻人们能通过此次大会积极与国内外一流学者交流,让他们看到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水平达到什么地步,从而树立明确的目标。”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教授表示。

“与世界著名科学家交流,倾听其演讲,对年轻人有很重要的启发。”丘成桐回忆,“1979年我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因为听了菲尔兹奖得主大卫·曼福德的演讲,这对我来讲是一辈子的重要记忆。”

图为丘成桐教授在“大师面对面”活动中与学生交流。(清华大学供图)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在会上表达了对中国教育的肯定和信心。他说,中国年轻人“非常聪明”,“其实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帮助,在大学课程里能学到一些最新的东西,能遇到一些不错的教授,而且鼓励他们发挥好奇心与研究精神,这种成长就会跟以前不一样。”

养成“提问”习惯 发现“科学之美”

面向未来,数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对此,菲尔兹奖得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在论坛上表示,除了那些仍未解决的数学难题外,最大的挑战是“数学家的培养与教育”。

他认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教科书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会让很多人觉得数学很无聊,也让孩子们离数学渐行渐远,无法尽情享受数学的乐趣。”

图为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数学论坛上,几位数学家正进行交流。新华社记者魏梦佳 摄

在清华大学,比尔卡尔经常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相互提问并展开交流。他认为“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思考。“养成提问的习惯对数学家来说至关重要,提问其实是你在探寻新的可能性,还会设想下一步能做什么。这种习惯最好在学生时期培养。”他说。

“数学是一门非常美丽的学科,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用一生探索和学习。”菲尔兹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教授马克西姆·孔采维奇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数学之美”,因为只有热爱才能坚持不懈地去持续探索。

营造包容环境 促进合作共享

基础科学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基础科学发展,使其发挥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话题。

“基础科学是全人类知识的基石,是我们理解世界、揭示自然、探索宇宙、驱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是引领人类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丘成桐表示,未来各国仍需高度重视,投入更多资源,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培养民众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并促进国际合作与共享。

图为孔采维奇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期间作报告。(清华大学供图)

孔采维奇认为,推动基础科学发展,仍需为学者营造自由宽容的学术环境。因为要破解基础科学难题,研究人员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抓住问题的中心,“必须倾尽能力、集中精力、投入较长时间才能有所建树”。

“宽松的环境很重要,特别对基础科学而言。”他说,“我们需要为那些工作缓慢但真正深入研究的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帮助其潜心研究,而不是给他们施加压力。”

姚期智表示,人工智能新的浪潮已至,未来对学术界、产业界乃至全社会都会产生巨大深远影响。各国应努力创造良性环境,鼓励更多科学家开展研究,“用好奇心来发现他们想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交流,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记者魏梦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