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主题展,体验中华科技之美

发布者:军中无细盐 2023-8-4 04:26

《科学画报》创刊于1933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7月31日,“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主题展”揭幕式暨科学家精神与新时代科普发展论坛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办。

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主题展”海报

展览以“科学救国(1933—1949)”“科学面向大众(1949—1978)”“开路先锋(1979—2000)”“科普新征程(2001至今)”四个发展阶段为序,选取诸多精彩图文以及档案、手稿、航天装备模型、深潜设备模型等珍贵展品,通过多媒体等趣味互动装置,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科技90年来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及所呈现的科技之美。

1957年第6期 封底 潜水的人 林禽

1959年第9期 封底 潜水艇的新用途 林禽

1962年第11期 封底 高架飞车 林禽

步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整面期刊封面墙,选取《科学画报》从1933年创刊至今的历年封面,除去5年停刊时期,共计86张。接下来,观众们可以看到蔡元培、竺可桢、任鸿隽、秉志、翁文灏、张孟闻等一批名家为画报撰写的思考,林禽、胡永光、白庚和、韩鹤松等四位优秀美编的工作笔记、插图原稿及特色画作,还有保温杯、搪瓷器皿、火柴、清凉油、月饼、冷饮、啤酒等生活之物的生产过程。

1962年7月 插页3 反导弹战 林禽

“我还记得第一次跟《科学画报》接触,大概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当时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为了更深切地了解国际上科技发展的动向。我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时候,大量阅读了科普的作品、科普的刊物,其中主要的有《科学画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说。

白庚和的画稿

1962年的一个春天,杨雄里看到了苏联出版的俄语杂志《知识就是力量》,其中有一篇关于“蓝色阳光电池”的短文。他很快就把这篇文章从俄语译成中文,并把文章誊写在方格纸上,邮寄给《科学画报》的编辑部。一个月之后,文章被编辑部接受了。“尽管这只是一篇很短的几百字的短文,尽管这还是从俄文译过来的,没有我自己的原创性,但是这篇文章的发表是我人生中写科普文章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所以对当时年轻的莘莘学子来讲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也因为这次投稿,杨雄里得到了2元稿费,他用这笔稿费以及母亲给的生日贺礼(1元),买了一套上下册的《德俄辞典》。买了以后,他在书的扉页上注明“以《科学画报》首次稿费和母亲生日贺礼购得此书,以此纪念”。在这次展览上,这本辞典也作为展物被陈列出来。

韩鹤松的画稿《珠峰在哭泣》

揭幕仪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褚君浩,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分别做主旨报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所副所长朱珍妮做青年科学家报告。圆桌论坛环节,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中心主任、研究员乔勇进,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胡玺丹,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苏振兴,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宣传与科普促进办公室主任陆唯怡围绕“携手奋进科普新时代”展开讨论。

胡永光的工作笔记

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指导,由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表示,将联合相关科普单位推出更多优质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为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贡献力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