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龙头巨亏、产能过剩,为何仍有企业前赴后继?

发布者:秋雨舞春风 2023-9-2 17:09

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曾经头顶“无限产能”光环的锂电池产业,正在遭受反噬。

近日,磷酸铁锂龙头企业龙蟠科技、德方纳米相继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双双实现业绩预亏,龙蟠科技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亿元至-7.6亿元,德方纳米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亿元至–11.7亿元,同比下降181.25%至191.40%。

2022年,德方纳米、龙蟠科技分别以17.2万吨和9.5万吨的磷酸铁锂出货量,位列行业第二、第三,合揽全国近1/4的市场。如今“双巨头”集体失意,恰恰也成了上半年磷酸铁锂市场疲软的有力佐证。

风口财经梳理发现,截至8月22日,A股市场已有63家锂电池材料企业公布2023年上半年财报,43家企业净利润出现同比下跌,占比近7成,其中不乏万润股份、天赐材料、新宙邦等行业龙头企业。

“过去两年扩产疯狂,下游储能应用端市场并未完全打开,碳酸锂价格波动幅度大等因素叠加,目前整条锂电池产业链都在承受着供过于求的压力。”国内一家二线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厂商负责人肖毅向记者坦言。此前,风口财经在《动力电池的中场战事:产能过剩、利润缩减,万亿“宁王”都要被迫转向?》分析过中游电池厂商面临的产能过剩焦虑,如今来看,焦虑已经蔓延至产业链上游。

近7成锂电上游企业净利润同比下跌

作为近两年业绩高速增长的“种子选手”,锂电池产业今年以来的表现可谓令人唏嘘。

风口财经注意到,从今年一季报开始,多家A股锂电池企业净利润出现同比骤降,上游电池材料端:长远锂科一季度实现营收19.34亿元,同比下降42.99%,归母净利润92.94万元,同比下降99.69%;中科电气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亏损1.35亿元,同比下降204.96%……中游电池领域:蔚蓝锂芯营收同比近乎“腰斩”,净利润由盈转亏降至-1266万元……电池回收环节:天奇股份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66%,净利润亏损2.99亿元……

进入二季度,锂电板块业绩下滑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2日,已有63家锂电上游企业披露2023年上半年年报,43家企业净利润出现同比下跌,占比近7成,其中,锂电池正极材料应用最广泛的磷酸铁锂生产商占了绝大多数。

近7成锂电池企业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

去年磷酸铁锂出货量行业排行第二的德方纳米位列其中,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德方纳米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达10.4亿元至11.7亿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盈利为12.8亿元,同比下降181.25%—191.4%。德方纳米在财报中解释,出现亏损主要与原材料锂盐价格大幅下跌、下游需求放缓以及公司此前积累了较高价位的原材料库存消化有关。

据了解,碳酸锂作为锂盐中的关键一种,是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常用原材料,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一度飙升至60万元/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动了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上涨,德方纳米的主要产品磷酸铁锂的价格也一度高达17万元/吨。

凭借这样的产品高价,德方纳米赚得盘满钵满,2022年实现营收高达225.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8亿元,分别较前一年增长355.3%和188.36%。但是好景不长,今年年初以来碳酸锂价格开始出现大幅下降,磷酸铁锂的产品价格也跟着一路下滑,此前积累的较高价位的原材料库存来不及消化,德方纳米也因此由盈转亏。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去年磷酸铁锂出货量行业排行第三的龙蟠科技身上,业绩预告显示,龙蟠科技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亏损6.3亿元至7.6亿元。“企业的规模越大,产能扩张带来的‘肉身’越是沉重,所要承受的产能过剩反噬也就越大。”肖毅总结道。

产能过剩依然疯狂扩产,原因为何?

产业链上掀起的蝴蝶效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今年一季度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增速放缓的变革期,销量目标达成率普遍偏低,应用端“急刹车”的直接影响是动力电池厂商订单量的减少和来不及消化高速扩产后的高库存,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

据电池联盟数据,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545.9GWh,累计同比增长达148.5%;与之相对的,去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4.6GWh,累计同比增长90.7%,可以看到,2022年动力电池累计产量是累计装车量的1.85倍。

供过于求的局面开始层层向上传导,此前暴涨的原材料价格逐渐回落,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二季度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25.46万元/吨,较今年一季度、2022年二季度分别出现了36.79%和45.97%的下降。

一时间,身处产业链中上游的企业都陷入了同一种僵局: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下降,亟需去掉此前较高价位积累的库存,盈利问题难保证;另一方面下游需求疲软,订单量减少、市场缩减又是难掩的尴尬。

“下游卖不出去,上游都在减产,如果层层溯源,产业链产能过剩的源头就在于应用端市场还未完全打开。”肖毅一语中的,他认为,如果按照行业理想的发展,远未到真正产能过剩的阶段,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一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并不高,二是因为储能电池的应用市场并未完全释放。

“一旦储能市场完全打开,对磷酸铁锂的需求量至少得是现在的10倍以上。”肖毅直言,但碍于储能行业的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较高,储能市场“水下的冰山”目前并未显现,肖毅预测,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推进,储能市场的完全释放仍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既然长期看好,不少锂电入局者纷纷选择赌一个未来,风口财经梳理发现,进入8月以来,锂电中上游布局项目已近200亿元,其中,河北亨旺集团计划投资90亿元,在天津经开区布局新能源板块总部,并建设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基地;九环新越国内首套绿色工艺、低温高性能磷酸铁锂前驱体40万吨磷酸铁项目一期在滨州开工,项目总投资30亿元;而龙蟠科技则牵手宁德时代,投资25亿元继续扩产储能材料项目。

“短期内的产能过剩并不能否定一个产业,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肖毅表示。

磷酸铁锂下半场:拼技术、拼成本

“待下游市场需求全部释放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将正式进入拼成本、拼技术的阶段。”一位锂电正极材料领域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从磷酸铁锂构成成本来看,锂源、磷源的原料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90%以上,因此,未来磷酸铁锂企业实现资源一体化可以有效发挥成本优势。近日,磷酸铁锂出货量连续三年稳居行业第一的湖南裕能宣布将在贵州基地打造“磷矿-磷化工-磷酸铁锂”产业一体化布局,有助于加强核心环节自制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宁德时代与宁波邦普合作建设一体化电池材料项目,电池材料及回收、电池矿产资源已成为企业营收占比10%以上的业务板块。

“‘一体化’布局有助于提高企业电极材料的生产连续性、批量一致性,可依据市场动态调节,进行工艺、质量控制,降低整体成本,缩短供货周期,压低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库存量。”该业内人士解释道。

据了解,磷酸铁主流的生产工艺有三种:铵法、铁法和钠法,其中以铵法工艺为主。无论是铵法、铁法或钠法生产工艺的BOM物料成本每吨都在8000元上下,叠加三项费用、环保费用、包装运输仓储费用等,单吨成本在1.1万~1.2万元。

此前,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上,贵州微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禹志宏坦言,磷酸铁企业目前存在装置规模、供求关系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痛点,并提及无原料优势的磷酸铁厂家成本在1.26万元/吨,有铁源优势的厂家成本为1.18万元/吨,有磷源优势的厂家成本为1.1万元/吨。

据隆众资讯数据显示,8月22日磷酸铁售价为1.25万元/吨,对比磷酸铁的成本价,已基本实现持平甚至可能倒挂,因此,要想进一步降低成本,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生产工艺和材料体系。

国内首套绿色工艺、低温高性能磷酸铁锂前驱体40万吨磷酸铁项目一期在滨州开工

近日,国内首套绿色工艺、低温高性能磷酸铁锂前驱体40万吨磷酸铁项目一期在滨州开工,全新的生产工艺与前驱体新材料体系为磷酸铁及磷酸铁锂的生产降本增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九环新越新能源电池材料首席专家、总工程师吴超博士向记者介绍,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采用全新反应原理,节省了原材料的反应步骤、生产设备和生产空间成本,厂区占地减少30%以上,总生产成本降低约18%。

此外,吴超还表示,该前驱体材料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低温性能更强、综合效益更高,其在零下20摄氏度低温环境下放电效率比同类产品提升40%以上,生产效率约能提高2倍左右。

“目前,磷酸铁锂高端产能仍然是不足的,未来行业竞争的趋势一定是在技术端。”吴超总结道。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