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跑世界,在WE大会看见澎湃的中国
► 文 观察者网作者 李沛
10月28日的北京展览馆剧场,两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
舞台的聚光灯下,站立的不是演员、音乐家,而是7位全球顶尖科学家。有诺贝尔奖得主,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等顶级机构的院士;既有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前沿突破,还有农业科学、天文学的最新发现。
这场干货满满的大会,是腾讯举办了11年的科学WE大会。与往年一样,今年的WE大会集结了基础科学的最前沿进展。其中,中国超导奠基人赵忠贤院士分享了中国超导数十年中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农业科学领域院士钱前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三次技术飞跃,令现场观众分外激动感慨。

腾讯WE大会现场
超导和农业种质,是中国当下前沿科技高水平发展的一个缩影。两位院士讲述的科技故事,也是中国科技影响力日益壮大的有力证明。
千禧年前后,根据基本科学指标(ESI)排名,我国整体科研实力尚不及西班牙、瑞典等欧洲中等国家。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科技事业已长成参天大树,跻身全球前列,越来越多世界级的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中诞生。
中国超导跻身国际前列
腾讯WE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超导材料研究泰斗赵忠贤登上舞台,就超导材料开发应用的现状与未来娓娓道来,不禁让人想起超导研究领域那个“沸腾的冬天”。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忠贤演讲
上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的时代开启。中美日三国的超导实验室里,一场无声的竞赛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所有人都攒着一口气——当高温超导被证实,突破麦克米兰极限(超导转变温度理论上限不超过40K)的实验,会出现在哪里?
很快,1986年底,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
但竞赛还在继续。次年2月,北京的一个深夜,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在钡-钇-铜-氧中被发现了!《人民日报》头版披露,赵忠贤等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反复实验,终于取得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测量结果表明,这种材料超导中点转变温度为92.8K,转变宽度为4K,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出现零电阻的温度为78.5K。这是长期以来国内外科学界梦寐以求的首次在液氮温区获得的超导体”。
在我国前沿科技发展并不突出的年代,赵忠贤团队在高温超导领域的突破,极大鼓舞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证明“中国人有实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超导体的突破是中国人能够在科学上领先的一个标志”。
其后的许多年里,以超导研究为旗帜,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影响力长期稳居全球前列。今年7月份,国际期刊《自然》刊登中山大学教授王猛团队主导的一项科学成果——首次发现一种在液氮温区压力下超导的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我国科研人员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成果。
1911年发现超导现象至今,已经100多年。从人类的科研历程来看,超导还很年轻,也仍将是全球竞逐的重点。
把农业“芯片”紧紧握在手里
展望本世纪中叶,科技创新带来的“大爆炸”业已勾勒出未来生活激动人心的前景。但另一方面,“地球村”相当部分居民面临的,是如何维持生存“下限”的挑战。
届时,全球人口预计将突破90亿大关,为了跟上人口总量增长和温饱水平提高的节奏,全球粮食生产效率需提高60%。育种研究的新突破,变得越来越迫切。
在这场以“种子”为主题的WE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主任钱前带来了《种子的力量》主题演讲,介绍我国传统优势学科——水稻育种。
水稻育种史上一共有三次种子革命,第一次是绿色革命、第二次是杂交水稻、第三次是理想株型,即新绿色革命。“这三次都是我们中国人在开拓创新、理念创新,做了很大的贡献”,钱院士如此评价。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主任钱前演讲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也是世界水稻种质资源储备量最多的国家,拥有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国家级种质库,保存着超过54万份作物种质资源。其中,拥有约28万份现已在野外、农业生产上消失或绝种的资源,一旦需要,随时可以拿出来复种、扩繁。
种质资源是推动农业发展的“芯片”,种业创新的源头。如何发掘利用库存种质资源,将种质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育种创新优势,是急需面对的课题。种质创新面向未来,需要以更高的投入加上高科技的支持,从而推动育种技术的创新。
多年前,钱前团队从具有理想株型特征的水稻材料“少蘖粳”中,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定位了核心基因IPA1。该基因参与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因而具有“一因多效”的特点。这一研究成果为探明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钱前院士曾展望,预计在未来10年至20年,智慧育种发展快慢势必成为种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关键,由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再到智慧育种,育种的“科学”成分含量越来越多,“艺术”成分含量将越来越少。
农业科学研究,深邃而诗意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讲述中国科技故事
从量子计算、航空航天、可控核聚变,到超导、水稻育种,2013年以来,WE大会如同我国科技成果展示的缩影,为公众带来趣味性、沉浸式的科普感知。
一场非商业性活动,举办一年、两年不难,走过十年,再开启新程却并不容易。这恐怕正是詹姆斯·柯林斯所言,一种“利润之上”的价值追求。
WE大会“关注基础科研、公众科普,厚植社会崇尚科学、科技向善土壤”的定位与追求,实际也是腾讯的某种企业“性格”,与当下科学普及的意义相契合。
哥本哈根学派领袖克莱因曾描述,现代科学“已经长得像棵大树,但它不是从最细的根部开始生长,也不是只向上生长,相反,在枝叶扩展的同时,它的根向下扎得越来越深”。让中国科技的“枝叶扩展”,需要不断推进并优化面向普通公众的社会化科普,令诸多进步创新与科技故事更加可知、可感,点燃公众科学热情,使之了解更鲜活、更澎湃的中国,将有助于中国沃土生发出更多科技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过11年的WE大会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窗口,我国前沿科技在这里向公众和世界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

WE大会台下的观众
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院士、铸就了“人造太阳”的李建刚院士等科学家,都曾来到WE大会的舞台,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中国科技突破与未来。就在本月,潘建伟院士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世界纪录。
对于飞速发展中的中国科技,如果说传播科学知识是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讲好科技故事则是营造创新氛围,激活科技人才的关键一步。
展望下一个十年,中国科技创新毫无疑问将进入一个更具爆发力的阶段,更多精彩的中国科技故事,等待着被记录、见证、讲述。
大家都在看
-
怀柔科学城:从实验室到红毯,科学星光永不落幕! 镁光灯下,红毯之上当怀柔科学城的科学家们即将第五次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时也许你会好奇:这座“科技之城”为何能持续“跨界破圈”?怀柔科学城的科学家们已连续多年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仪式TA是“硬核实 ... 科技之最04-17
-
自然界最坚硬的东西是金刚石:深入了解金刚石的形成、特性与应用 金刚石,作为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之一,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与永恒。无论是在珠宝界的璀璨光芒,还是在工业界的强大切削能力,金刚石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本文将深入探讨金刚石的形成、物理特性、用途以及 ... 科技之最04-16
-
南京建邺:万亿级新赛道 总部产业基地落地生态科技岛 近日,南京康海无人科技有限公司与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签约,康海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落地。南京蓝舰智航海上无人系统项目、南京华昇智航空中无人系统项目同步落户生态科技岛。作为新苏合作的重要成果,生态 ... 科技之最04-16
-
全国五大“国家科学中心”开建4年了,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 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 技术等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也已然成为我国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赢得国际竞争主 ... 科技之最04-09
-
阿基米德:古代科学的巨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在古代希腊的阳光下,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他的名字是阿基米德。作为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的贡献不仅影响了他的时代,更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基米德的 ... 科技之最04-05
-
人物传记系列之——郭永怀:以生命铸就的科技丰碑 序章:星陨长空,精神永驻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西郊机场的玉米地里,一架坠毁的伊尔-14飞机残骸中,两具焦黑的遗体紧紧相拥。当救援人员奋力分开他们的身躯时,一个保存完好的公文包赫然呈现——里面装着中国第一 ... 科技之最04-04
-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科学家创业成与败的奥秘、硬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越过死亡之谷、我国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短板……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来自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及创新企业的顶尖“大脑”们齐聚中关村 ... 科技之最04-01
-
可控核聚变+深海科技,最核心的6家(建议收藏) 可控核聚变搭配深海科技,最关键的6家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与深海科技,核心的6家企业在此(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及深海科技,必知的6家核心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和深海科技,最值得关注的6家企业(建议 ... 科技之最03-31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中国当前最尖端科技涵盖多个领域,要说尖端好多科技都是引领全球的。中国敢说第二那世界上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是第一,就比如我国的激光技术,超强超短激光:上海张江实验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脉冲输出(1拍瓦=1 ... 科技之最03-27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江南的春晨总带着几分湿漉,采茶女指尖掠过茶树枝梢,将凝结着晨露的嫩芽轻轻摘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暗藏着中国人对时间的精密计算。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饮品范畴,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和精 ... 科技之最03-27
相关文章
-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的璀璨星辰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 “最先进的”与“最基本的”(人民论坛)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 人民论坛:“最先进的”与“最基本的”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 艾萨克·牛顿:科学革命的巨人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体验海尔AWE,科技是最好的网红
- 史蒂芬霍金宇宙间最闪耀的科学之星
- 可视科学:用可视化技术诠释科学之美
-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弄潮儿向涛头立 科技创新的中国答卷
- 关中平原种粮科技感“拉满”
- 中国最赚钱的科技公司大揭秘:谁才是真正的吸金巨兽?
-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科学魔术师”,他的智慧比星辰更璀璨!
- 震撼!这些前沿科技,正悄悄重塑人类未来
- 中国最卷985大学,外号“南方小清华”,遍地科技CEO,食堂有36个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