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中通道:460亿投资筑起“科技之桥”,7年建设开辟湾区“黄金走廊”

发布者:丹江水暖 2024-7-1 08:17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梁施婷 中山报道

6月30日下午3时整,一辆绿色粤港直通巴士打头,率先通过了翠亨东收费站,紧随其后,一批社会车辆驶上大桥,朝着深圳方向疾驰而去;深中跨市公交在同一时间投入了运营,两条线路在当日即达到最大运力负荷,车票全部售罄。

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此时距离2016年底西人工岛在伶仃洋落下“第一子”已过去七年多时间,前前后后,共计约460亿元投向了这项“超级工程”。超长建设周期背后,深中通道究竟有着怎样的艰辛历程?斥巨资在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骨架画出的关键一“横”能多大程度撬动大湾区发展?

长期以来,伶仃洋之上,北有虎门大桥联通广州与东莞,南有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与香港三地,而如今,深中通道的正式通车运营,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在中山市马鞍岛落脚,以半小时的车程打通了“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都市圈间的经济动脉。

按照业内人士判断,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要素流通势必得以加速,中山将向东承接新的科技机遇、深圳将向西拓展更广阔的产业腹地,东莞、惠州乃至珠海、江门等地也或将重塑其生态地位,大湾区将书写更多“双向奔赴”的美好序章。

科技之桥:创下十项世界之最

6月27日,谢义东站在大桥上,难掩激动。这时,距深中通道通车仅余三天。

这位来自广船国际的工程师,担任了深中通道GK01标项目副总工;自2018年加入,他几乎见证了整条通道的从无到有。一家造船企业,为何会同深中通道结缘?

“深中通道有双向8车道,传统混凝土强度已无法满足这种超宽超深的结构,因而我们采取了钢壳混凝土结构,而钢壳制造恰恰是广船国际的强项。”谢义东还记得,如此大规模的钢壳混凝土隧道工程在全世界尚没有先例,前期,“跨界”造桥的广船国际团队十分忐忑,直到第一环节交付,大家心里的石头才稍稍落地。

他介绍,钢壳混凝土结构设计犹如“三明治”,混凝土充当夹心,浇灌两层钢壳中间,即使面对地震也能抵挡住冲击波;此外,深中通道采取的推出式终接头,也为世界首创,推出段如同一只巨型抽屉,合龙对接精度被控制在2.5毫米内。

保利长大一分公司党委委员、S08与S12标项目经理吴旭东比谢义东更早一年加入深中通道团队,负责沉管隧道E24-32管节生产工作。其团队早在2015年底就开始接触深中通道项目,但直到2018年年初才中标。

中间的漫长的两年多时间里,是大量的试验、装备研发与前期跟踪。“项目一旦开工便没有试错的机会,我们只能将试验环节前置,做好充足准备。”吴旭东说。

以1666米跨度的深中大桥为例,超长跨度的海上大桥对材料耐腐蚀性、建造工艺与设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吴旭东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早期,桥墩内钢筋需要靠人工一根一根在现场绑扎成型,再浇筑混凝土;但在深中通道的建设中,主塔钢筋骨架已经可以在工厂内实现成品化并运抵现场,再用大型起重设备整体吊装完成,工程效率、质量和安全性都有了明显提升,人工需求也大幅减少。

以谢义东、吴旭东等人的故事为缩影,深中通道艰辛筹备的漫长历程,凝结了来自各界的前沿技术,也见证了中国基建水平的一个飞跨。这项集成了桥、岛、隧多元元素的“超级工程”,创下了至少十项世界之最:

通道要满足伶仃西航道30万吨级船舶通航需求,于是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跨越该航道,以76.5米的通航净高创下世界之最;要实现与深圳机场及前海核心区快速交通转换,于是推出了世界首例高速水下枢纽互通方案;要在伶仃洋中滩实现桥隧交通转换,于是建造了一座人工岛……

而这座科技之桥的“科技追求”即便在建成后的运维阶段也未停止。

据悉,深中通道在全线布设下“黑科技”,视频监控系统、事件检测系统、自动灭火设施、巡检机器人等构建起了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其对内可检测跟踪超温车辆,对外则融合气象数据进行灾害预警,并能在突发事件后的第一时间联动周边消防救援、公安交警、医疗、应急等单位共同完成处置。

这是一座超级工程、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现,更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里程碑。

黄金走廊:开启世界级城市群新里程

6月30日,第一批车辆驶上大桥。此时,距离2016年年底西人工岛先行开建已过去七年多时间,前后工约460亿元投入了这项浩大工程。斥巨资建成的深中通道,能否撬动更大的经济能级?

在吴旭东看来,如果单看66元/标准车次的通行收费,短时间内当然很难收回成本,但项目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珠江口两岸经济、民生实现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释放乘数效应、辐射效应,这一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相信通车后深中通道将迎来爆满。

事实证明,这条深中通道一开通就有了堵车迹象,大批社会车辆涌上了大桥。吴旭东感慨道:“这势必成为一条真正的黄金通道。”

在A字形的珠江入海口,“深莞惠”与“珠中江”隔海相望。每天,数以万计的资金、货物与人流在两岸之间交换,锻造了大湾区经济密度最高的地段之一。然而,两岸之间大桥的密度还不高,过去自中山前往深圳,不得不北上借道广州;一个圈子绕下来,便需要两个小时。

而深中通道架起后,便为这一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添上了关键一“横”,两城通达压缩了四分之三的时间,半小时通勤时代真正降临。

这架珠江东西两岸之间的直连通道,预计将带来汹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也将催生一批两城通勤往返的“深中候鸟”。据预估,深中通道通车后,每天有望迎来8万—10万标准小汽车的车流量。

对此,平均15—20分钟一班的两条跨市公交线路、文旅专线已做好准备。

从更广范围来看,通过深度嵌套相接的密集路网,自深中通道深圳侧向西行驶,可前往中山、江门、广州、佛山、珠海、澳门及粤西的阳江、茂名、湛江等;自中山侧向东行驶,则可以抵达深圳、香港、惠州、东莞等地……

随着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于年内建成,南沙往深圳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规划中的万顷沙服务区将是一个融合了交通、旅游、休闲、商务功能的门户型服务区。

既广佛、广清后,深中“同城”开启,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将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席卷而来的人流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产业协同。以深中为例,2023年两市达成31项技术交易,合同金额共计5370万元,同比增长144%;双方还开启了联手招商,尤其是在与深中通道相衔的翠亨新区,约七成的招商项目来自深圳。

在深中通道通车后,两地产业契合度势必将进一步磨合。近几年来,中山不断“东进”,大范围掀起的工改已为迎接“泼天”产业备好土地。翠亨新区确立的“4+X”的产业体系中,“X”便是指深圳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

然而,从双城到同城,不仅考验硬件是否通达,还要看软件是否契合。日前,《推动深圳市中山市住房公积金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已签署,两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通再进一步;此外,中山同深圳宝安、龙华两区已有300多个通办事项……随着交流进一步密切,更广领域内的公共服务一体化有待开启。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科学家创业成与败的奥秘、硬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越过死亡之谷、我国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短板……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来自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及创新企业的顶尖“大脑”们齐聚中关村 ... 科技之最04-01

  • 可控核聚变+深海科技,最核心的6家(建议收藏)

    可控核聚变+深海科技,最核心的6家(建议收藏) 可控核聚变搭配深海科技,最关键的6家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与深海科技,核心的6家企业在此(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及深海科技,必知的6家核心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和深海科技,最值得关注的6家企业(建议 ... 科技之最03-31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中国当前最尖端科技涵盖多个领域,要说尖端好多科技都是引领全球的。中国敢说第二那世界上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是第一,就比如我国的激光技术,超强超短激光:上海张江实验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脉冲输出(1拍瓦=1 ... 科技之最03-27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江南的春晨总带着几分湿漉,采茶女指尖掠过茶树枝梢,将凝结着晨露的嫩芽轻轻摘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暗藏着中国人对时间的精密计算。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饮品范畴,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和精 ... 科技之最03-27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3 月 20 日,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接受英媒《金融时报》采访时,直言美国对华为的遏制 “搞得很糟糕”。黄仁勋作为全球 AI 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这番表态,可不只是对华为技术实力的简单认可,更像是对美国科技霸 ... 科技之最03-25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参考消息网3月24日报道据德国《商报》网站3月22日报道,原本不为人知的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凭借其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R1一夜之间在科技界引起轰动。此后,中国掀起了人工智能热。DeepSeek的竞争对手面临巨大压力 ... 科技之最03-25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从深海到太空,从量子计算到生物科技,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技术边界。以下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黑科技”,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更在悄然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程。一、仿生科技:让机器“活”过来1. 自 ... 科技之最03-24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点击蓝字“中国电科”,关注CETC品牌微刊3月21日,面向空间天气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与子午工程一期组成了世界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这是我国建成的国际首个覆盖日地 ... 科技之最03-23

  • 艾萨克·牛顿:科学革命的巨人

    艾萨克·牛顿:科学革命的巨人 在科学史的浩瀚长河中,艾萨克·牛顿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思想和理论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更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顿的成就横跨物理学、数学与天文学,成为科学革命的引领者。 ... 科技之最03-23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我们常说的天气是指阴晴雨雪,而空间天气则是指太阳上出现一系列爆发现象、引起日地空间环境的等离子体、磁场、辐射、电离等空间环境状态发生的变化。日地空间是人类开展航天活动、开发利用空间的主要区域,灾害性空 ... 科技之最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