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兵器……二里头诞生了10个“中国之最”

发布者:云淡风轻 2024-12-5 19:17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怀揣着寻找夏王朝的梦想率队来到洛阳盆地,在这里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扇通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王朝的大门就此被叩开。

中原地区的“超级大国”

从10000年前李家沟文化,到8000年前的贾湖文化,再依次经过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大河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一直到二里头文化,中原文化发展序列不仅完整,而且连续不断,其建筑、墓葬形制以及陶器的组合在先前文明的基础上一脉相承。

在继承中原主体文化之外,二里头文化还广泛融合了周边文明先进因素。例如西北的陶器类型、冶铜技术、绵羊、小麦,南方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热带海洋的海贝,东方的玉礼器、陶礼器和东南的原始瓷器。

由于二里头先民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他们才能在激烈的多元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制度和文明成果,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一个超越地理单元的“超级大国”。

这个“超级大国”以河南为中心,东到周口,北达焦作,西至关中平原,南至湖北北部。据河南大学贺俊博士统计,其境内共有800多处聚落,根据聚落规模、遗存规格可划分四个等级,社会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大中型聚落占据了河流、交通要道、绿松石矿、铜矿等核心资源,周边小型聚落呈拱卫态势,形成“众星捧月”式的分布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这座位于河南方城的遗址,填补了夏王朝次级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是为二里头王都提供资源转运的重要枢纽,是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

二里头已发现10个“中国之最”

从1959年开始到现在,三代考古人夜以继日地探索,发现了二里头的10个“中国之最”。

10个“中国之最”分别是: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络、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加工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

正是二里头先民所具备的创新性,造就了公元前两千纪前半叶最大的聚落,也是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城邑,并形成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

“随着各地考古工作的深入,中国其他大遗址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比二里头更早的发现,有些纪录也可能会被刷新。”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表示,可以明确的是,在二里头时期诞生的礼乐制度是早期华夏文明的核心、特色和精髓内容。礼乐制度的核心是等级制度,礼以“明贵贱,辨等列”,体现贵族的特权和社会成员的等级地位,乐以融合、统一,缓和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数字技术让“夏都”近在眼前

为了更生动地展现夏朝文明的宏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巧妙地运用了数字技术,精心打造了一座特色数字馆,带领游客踏上了一场“‘最早中国’探寻之旅”。

走进序厅,一幅巨大的三折幕映入眼帘,三维特效瞬间将游客带回3800多年前的夏朝。在这里,“最早中国”展示区通过科技感十足的展示手段,逐一揭示了二里头遗址的诸多“中国之最”。步入“赫赫夏都”展示区,游客会发现天花板、地板和四面屏幕仿佛融为一体,37台投影机共同构建出一个沉浸式的三维影像空间。在这里,夏王朝的辉煌历史得以生动再现:征战时的壮阔场面、夏王车辇仪仗的威武气势、王室仪典的庄重气派……仿佛让游客穿越到了那个神秘的夏朝。

此外,数字馆还设有多维特效体验剧场,通过风机、雨机、闪电机等特效装置与墙面、天花板的LED矩阵数字影像的完美配合,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即使身处现代,也能感受到夏朝的自然气候与风土人情。

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推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重量级文物以全新方式向公众展出,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目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已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与展示基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