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述评:因时因势做出科学抉择——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题:因时因势做出科学抉择——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记者
先后制定十版防控方案,出台“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面对新冠疫情,我国始终强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每一次优化调整都依据客观情况,因时因势、审慎抉择。
正是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我国三年来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学稳健,筑起疫情“防波堤”
2023年1月初,北京,发热门诊和诊室总数达到1263家,ICU开放床位数增至7000余张。
据北京市卫健委通报,全市发热门诊接诊量从2022年12月15日最高峰7.3万人次,逐渐回落到2023年1月4日1.2万人次;急诊接诊量从2022年12月30日最高峰5.2万人次,逐渐回落至4.2万人次。
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我国始终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
三年来,我国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挑战,积极有序调整防疫政策,不断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回望2020年初,新冠病毒突袭。
4万余名医务人员白衣执甲,星夜驰援;抢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方舱、重症床位不断扩容;调集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我国以坚决果断的勇气和决心,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病毒狡猾,快速变异后卷土重来。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毒性没有明显减弱,传播力和隐匿性却变得更强。全球经受了数波疫情冲击,多国反复经历“放开—封控”的循环,并为此付出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代价。
在我国,开展人、物、环境等多渠道监测预警,快速进行流调,第一时间精准落实管控措施……不追求零感染,但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常态化防控的特点。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核心,从严从实开展防控工作。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我国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找准合适的平衡点。
三年来,凭借14亿多人共同筑起的疫情“防波堤”,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抵御住了一波波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冲击,极大减少了重症和病亡人数。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稳步向前。2020年我国是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5.1%。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基于国情,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明显提升了抗疫的能力和系统的韧性,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和措施创造了条件。
稳中求进,不断优化防控措施
2022年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
自2020年3月上线以来,“通信行程卡”累计提供查询服务超890亿次,最高单日查询量近4亿次,为流调人员及时定位病毒传播链提供坚强助力。
三年来,我国秉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在抗疫实践中不断优化防控措施。
从先后印发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到实施“二十条”“新十条”优化防控措施,再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始终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
新冠病毒致病力下降,是我国优化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
迎战奥密克戎,中国对病毒变异株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传播指数R0值最高攀升至21,这意味着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1传21”,感染人数呈几何指数增加,奥密克戎的防控难度已非之前几代新冠病毒变异株可比。
然而,病毒变异大方向在传染力更高、潜伏期更短的同时,其致病力在减弱,也更趋向于感染人体上呼吸道。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相较于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的致病力趋于温和,病毒变异总体朝着季节性传染病方向发展。
病毒的危害性、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承压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密切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平衡。
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疫苗接种,截至2022年11月上旬,我国全人群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推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我国在抗疫实践中既重视补安全短板,又着眼长远织牢防护网。
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
“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系统应对,保障转段平稳有序
2023年1月3日,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有10个补液位的补液区,“扩容”到27个补液位,一天内可满足约100名患者的补液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
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增设发热门诊,扩容医院重症床位;入户为高龄老人接种疫苗、上门发放健康防疫“爱心包”;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健康监测,以绿、黄、红不同颜色进行分级标识;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日产能达到2.02亿片,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达到1.1亿人份……面临疫情防控新形势,一系列保障措施接连落地。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检测方案》……密集出台的系列文件,为新阶段迎战疫情提供指引,增添信心。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在综合分析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
随着春运到来,人口大规模流动将对各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考验,需要系统应对,完善准备。
太行山深处,天刚蒙蒙亮,村医就开始准备送医送药。河北省保定市组建了5000多支家庭巡诊小分队,为群众提供上门送医送药、研判病情、协助转诊等医疗服务保障,并为辖区65岁以上重点人群建档立卡。
通过发动乡村医生与志愿者,保障群众就医用药,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居家健康服务、做好转诊服务等,多地正根据疫情防控新任务,全力构筑基层新防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把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确保疫情防控转段平稳有序。
大家都在看
-
这些科学发现在 2024 年创下了新纪录 2024 年,研究人员取得了众多足以载入史册的发现 —— 无论是记录册还是历史书籍都会留下它们的印记。这一年的各项科学 “之最” 为我们的远古祖先、我们的地球以及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带来了新的认知。1. ... 科技之最11-20
-
史上最强大的Mate!华为Mate 70系列定档11月26日:AI功能引爆期待 毋庸置疑,在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上,AI功能已然成为各大厂商竞争的核心焦点。从AI图像处理到AI信息摘要再到AI智能语音助手,这些智能化的功能正以颠覆式的体验,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日常用机效率和便捷性。而在11月19日 ... 科技之最11-19
-
AI和量子:谁将主宰未来计算? 科技公司多年来向量子计算机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希望它们能在金融、药物研发和物流等多元化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在物理和化学领域,这种期望尤为强烈,因为量子力学的奇异效应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从理论上讲,这是量 ... 科技之最11-19
-
6G 最强悍的特性,竟提前被这些手机厂商用上! 开头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智能手机有哪些连接通信的方式?蜂窝网络、Wi-Fi、蓝牙这些我们最熟悉不过。刷门禁用 NFC,开空调用红外线,这些我们也都会用到。前几年兴起的 UWB,即超宽带技术,能帮助我们更精确地 ... 科技之最11-18
-
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超级工程”里的全球率先丨致敬广东科技脊梁②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温柔通讯员丨粤科宣今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其中,“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斩获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重磅奖项的背后,则是数万名建设者披荆斩棘,不 ... 科技之最11-14
-
2025,最可能在中国亮相的创新医疗“黑科技”,都在这里了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缓缓落幕。在历年都备受关注的医疗器械展馆,今年总共集结了全球超过260家企业参展,全球10大医疗企业、11家世界500强制药公司悉数亮相。对于这些跨国医疗企业来说, ... 科技之最11-14
-
小米“钉子户”有必要换小米15吗?体验一周后我有了答案 自打小米15发布,我就收到了不少朋友的信息:小米15值得买吗?小米14有必要换小米15吗?小米xx值得换小米15吗?其中最纠结的当属小米14用户,因为单看小米15和小米14的参数对比,你会发现除了处理器和指纹解锁算是大 ... 科技之最11-11
-
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2024硬科技白皮书》发布 “构建新质生产力,硬科技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在西安举行的2024硬科技创新大会系列活动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会议上,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米磊发布《2024中国硬科技创新发展白皮书——开 ... 科技之最11-11
-
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4硬科技白皮书》发布 “构建新质生产力,硬科技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在西安举行的2024硬科技创新大会系列活动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会议上,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米磊发布《2024中国硬科技创新发展白皮书——开 ... 科技之最11-11
-
赵明称荣耀300史上最强 年终手机大战或是历年之最 在2024年最后的两个月,国内手机市场可能迎来近五年最激烈的年终大战。11月9日下午,荣耀CEO赵明出席线下门店活动为荣耀Magic7系列首销造势,在回答有关荣耀300新品的提问时,他自信地表示荣耀300将是史上最强的数字 ... 科技之最11-11
相关文章
- 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4硬科技白皮书》发布
- 赵明称荣耀300史上最强 年终手机大战或是历年之最
- 以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第十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回眸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 以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这本书写的不是科学前沿,而是最基本、最有价值的东西
- 全球最先进的 20 个高端产品,引领科技狂潮!
- 墨子:古代“黑科技”大师,如何用逻辑与木头打败整个世界?
- 既有高颜值,又有科技感,这里既是时尚秀场,也是美好生活
- 4000年前,中国两大工程,都是世界之最,有一项至今存在
- 科学最难以解释的“玄学”规律,照着这样做,或许会有益:1
- 解读余承东的“史上最强大的Mate!11月见!”
- 全球最神奇的20张照片,看完让你直呼神奇
- 来消费品展区一起体验“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
- 华为 Mate70:科技巅峰之作
- 面向世界最前沿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 美媒夸赞:中国这4方面转变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科技强国
- 常长亭:买科技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深挖华为产业链
- 定格《科学的七个瞬间》CCTV
- 定格《科学的七个瞬间》 CCTV-9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 与世界同行!2024顶尖科学家湾区论坛在广州举行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