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极八万里 纵横三大洋——中国极地大洋科学考察成果综述
汹涌奔腾的海洋,孕育了无数生命;磅礴澎湃的浪花,激荡着优秀文化;风雪两极、深海大洋的探索,凸显出无私无畏的中国精神。
亲切的关怀
地球的南北两极是“科学试验的圣地”,也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对人类认知地球的环境演变和生命过程,探索宇宙奥秘,有着无可估量的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部署“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拓展海洋空间的重要领域,极地、深海是各方合作的新疆域。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极地、大洋工作。
2013年6月,在南极仲冬节到来之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并各国南极考察站发去慰问电。慰问电指出,科学考察实践证明,南极地区已不再是游离于人类社会文明之外的神秘冰雪世界,南极地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已成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要区域。开展海洋和极地考察、探索地球科学奥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14年1月,“雪龙”船救援俄罗斯客船遇冰受阻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指导帮助他们脱困,确保人员安全。他表示,祖国人民同他们在一起,希望他们保重身体、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科学施策,争取早日平安返回。
在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泰山站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说,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国南极泰山站和已经建成的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既是我国极地工作者开展科学考察的平台,又是我国对外科学交流的重要窗口。习近平表示,相信在广大极地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一定能够为造福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在极地考察30周年之际,2014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向两国科考人员表示慰问。习近平指出,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国开展南极科考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30年来,中澳两国科考人员开展了全面深入合作。中方愿意继续同澳方及国际社会一道,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随后,习近平前往码头,登上“雪龙”船,参观了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图片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极地工作的关心和指导为我国推动极地事业发展鼓励了干劲,引领了方向。
21世纪以后,各国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开发认识深海需要不同的海洋装备,载人潜水器是重要的考察深海装备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和支持我国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在2012年我国第一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获得7000米海试成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5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载人深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胜利完成蛟龙号载人深潜海试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勉励大家团结拼搏、开拓奋进,推动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成绩。
在我国万米载人深潜处于最关键的时刻,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设在三亚市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看望科技人员和考察科技创新情况。他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于2020年11月28日胜利返航。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致以热烈祝贺,向所有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问候。习近平希望所有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载人深潜研制的关心和指导,为我国载人深潜的成功注入强大的动力,为我国开展深海探索指明了方向。
纵横八万里
1984年10月8日,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成立。邓小平同志在考察队出发前,挥笔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吹响了“向南极进军”的号角!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出征,第三次谱写“双龙”探极新篇章。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1984年11月20日,591名勇士奔赴万里之遥的南极,开展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历经40天的海上漂泊,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极洲。科考队员随即顶风冒雪、奋战27昼夜,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南极广袤无垠的白色大地上,从此年年闪烁着中国人忙碌的身影。
就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来说,仅仅在西南极南极圈附近开展考察,还远远不够。长城站建成后,中国开始谋划在南极圈内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建立第二个南极考察站。
1988年11月20日,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肩负建设中山站的光荣使命出征东南极。当五星红旗在90多天后建成的中山站上空升起时,116名队员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面向北方,遥望祖国,高喊:“五星红旗已在南极上空飘扬!”
从那年起,考察队员留守中山站越冬。孤独和寒冷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和精神、决心与能力……持续至今。
南极内陆的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最具科学研究价值。彼时,美国在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罗斯在冰点建立了东方站,法国与意大利在磁点联合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只有高点无人问津,因为那里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随着中山站的建成,我国逐步开展了进军南极内陆腹地的新探索、新征程。
无人到达,新的地域,新的领域,中国人一次次向深远处挺进。第一次进入南极内陆,深入冰盖300公里;第二次进入南极内陆,挺进冰盖近500公里;第三次进入南极内陆,驶入冰盖1100余公里……
进入21世纪,极地考察步入发展快车道,船舶、飞机、雪地车,电话、网络、新站区,不论是交通工具,还是通信工具,装备技术水平都得到大力提升。在内陆开展科学考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考察站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2004年12月12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13名队员驾驶4辆雪地车,拉着100多吨的物资,开始了中国第4次南极内陆考察。他们克服了高寒、缺氧、运输等种种困难,经过近40天的艰苦跋涉,找到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 A。“人类不可接近之极”首次留下人类的足迹、中国人的足迹。
疲惫、寒冷、激动并夹杂着幸福的队员们情不自禁流下百感交集的泪水:“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2008年12月18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28名内陆队员驾驶着8辆雪地车,再一次向冰穹A进发,他们要在冰穹 A区域仅有20多天的时间窗口的情况下,建成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在冰天雪地之间,队员们20天日夜兼程、深入内陆1200多公里,20天焚膏继晷、战冰斗雪建设站区,终于在2009年1月27日,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昆仑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实现了从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区向南极内陆关键地区的历史性跨越。
5年后,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竣工,成为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中转枢纽站。又过了4年,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在西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为第5座南极考察站破土奠基。
2017年5月,第四十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自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以来,首次担任东道国。在会上,我国提出了南极“绿色考察”倡议,首次发布了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中国的南极事业》。
在南极考察事业全面展开之际,我国北极考察也并行开展。
地处北半球的中国,是环北极8个国家以外距离北极最近的国家,受到北极环境、气候的影响。北极的事务,中国应当有发言权。
1999年7月1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鸣笛起航,奔赴北极执行首次科学考察任务。首次北极考察成果丰硕,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获得了对北极的直接认识。
5年后,在各方积极努力下,中国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投入使用。
2018年2月7日,我国在冰岛建成中国-冰岛联合极光观测台(后更名为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为两国开展极光物理合作提供研究用大型综合性观测设施,有助填补中国夜侧极光观测的空白。同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北极政策方面的第一部白皮书——《中国的北极政策》,介绍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
2019年10月,在自然资源部党组领导下,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开启了“双龙探极”的新时代。
筚路蓝缕虽困苦,初心不改乃从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极地考察一步一个脚印地砥砺前行,现已拥有南北极6个考察站以及破冰船队、雪地车队、固定翼飞机,进入全面考察的立体时代。
近40年来,我国极地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制定并实施了极地有关规划,有序推动国家南极立法;在南极,持续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海洋生态、冰盖稳定性等许多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一些领域研究水平世界领先,赴南极旅游人数由世界第十位跃升至第二位,陆续担任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成员国、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创始成员等重要角色和职务;在北极,北极航道和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果,截至2022年,完成了56个航次的北极东北航道商业利用。国家南、北极观测监测网已初步建成。
进军三大洋
广袤无垠的三大洋以及神秘的海底世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无数未解之谜。为了履行大国责任,为人类进一步认识海洋作出积极贡献,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展了艰辛探索,“进军三大洋”的目标提出后,更是不远万里远航科考,不惧风险调查采样,在国际海域奋斗不息。
在20世纪的后20多年间,我国执行了联合国气象组织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中美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考察、中日黑潮调查、西北太平洋环境与调查研究航次等多项重大海洋科学调查任务,为在东北太平洋圈占第一块多金属结核申请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国际海域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是深海的主体,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64%,空间广阔,资源丰富。1990年4月,国务院同意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名义向联合国海底筹委会申请矿区登记,并将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作为国家长远发展项目给予专项投资。第二年,中国大洋协会成立。
进入21世纪,国际海域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的领域。2001年5月,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北京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我国对7.5万平方公里的合同区内多金属结核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这成为我国首份国际海底区域勘探合同区。
随着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国,要造自己的载人潜水器,深度7000米。
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国家海洋局作为项目的组织部门负责全面工作。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多家部门合作下,载人潜水器终于大“器”晚成。
2009年至2012年,我国首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连续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
2012年6月24日,当试航员从海底传来“‘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到达7015米,舱内设备和人员状态良好”的消息时,船上的现场指挥部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现场总指挥难掩心中的激动,脱口而出:“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
同一天,我国航天员在太空完成了手控交会对接任务。三位试航员和三位航天员在海底和太空分别发出了祝贺和问候。“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国人的探海梦与飞天梦在最深的海底与遥远的太空实现了史诗般的交汇。
“蛟龙”号7000米级海上试验的成功,实现了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表彰载人深潜英雄集体和载人深潜英雄的决定,授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团队“载人深潜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海上试验结束后,“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在为期5年的试验性应用中,“蛟龙”号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潜入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探索多金属结核勘探区、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富钴结壳勘探区,亮出“十八般兵器”,次次圆满完成任务,多位科学家乘坐“蛟龙”目睹了精彩纷呈的海底世界。
2017年,在试验性应用航次完成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启动“蛟龙”号整体性能技术升级。全面大修历时一年多,“蛟龙”号共完成载人球壳结构全寿命监测等9大类技术升级。
自然资源部组建后,“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和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大洋号”也于2019年建造完成并投入试运行,极大提升了我国深海大洋精细调查能力。
备受关注的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队先后完成了100米级、300米级和1000米级海试任务,实现了世界首例“自行式海底集矿+管道提升输送”的整体采矿联动试验。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我国大洋活动空间不断拓展,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国际海底区域获得5块勘探合同区,总面积23.5万平方公里,为世界之最;资源环境调查勘探稳步推进,组织开展了近80个航次调查,形成了“多资源、多学科、多海域、多船作业”的调查格局;深海科学技术发展实现突破,调查取得的大量样品和资料,推动了深海地球科学发展,实现了深海找矿理论的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深海勇士”“奋斗者”载人潜水器,“海龙”“海马”“潜龙”无人潜水器及深海浅钻、海底电视摄像、热液快速探测系统等调查装备已成为我国深海调查的主力,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及选冶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国际海域事务深度介入,参与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全面参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建设,从规则适应者成为主要参与者和倡导者,我国专家连续当选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技术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提交的100余个命名提案通过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委员会审查,中华元素和影响得到体现;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颁布实施,配套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大洋调查船队已具规模,中国大洋样品馆等综合支撑平台实现业务化运行。
汪洋浩瀚辽阔远,乘风破浪再扬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极地、大洋工作踏上了新征程,肩负着新使命,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成就,为推进自然资源改革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赵建东
新媒体编辑:闫 倩
大家都在看
-
全国五大“国家科学中心”开建4年了,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 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 技术等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也已然成为我国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赢得国际竞争主 ... 科技之最04-09
-
阿基米德:古代科学的巨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在古代希腊的阳光下,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他的名字是阿基米德。作为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的贡献不仅影响了他的时代,更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基米德的 ... 科技之最04-05
-
人物传记系列之——郭永怀:以生命铸就的科技丰碑 序章:星陨长空,精神永驻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西郊机场的玉米地里,一架坠毁的伊尔-14飞机残骸中,两具焦黑的遗体紧紧相拥。当救援人员奋力分开他们的身躯时,一个保存完好的公文包赫然呈现——里面装着中国第一 ... 科技之最04-04
-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科学家创业成与败的奥秘、硬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越过死亡之谷、我国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短板……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来自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及创新企业的顶尖“大脑”们齐聚中关村 ... 科技之最04-01
-
可控核聚变+深海科技,最核心的6家(建议收藏) 可控核聚变搭配深海科技,最关键的6家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与深海科技,核心的6家企业在此(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及深海科技,必知的6家核心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和深海科技,最值得关注的6家企业(建议 ... 科技之最03-31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中国当前最尖端科技涵盖多个领域,要说尖端好多科技都是引领全球的。中国敢说第二那世界上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是第一,就比如我国的激光技术,超强超短激光:上海张江实验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脉冲输出(1拍瓦=1 ... 科技之最03-27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江南的春晨总带着几分湿漉,采茶女指尖掠过茶树枝梢,将凝结着晨露的嫩芽轻轻摘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暗藏着中国人对时间的精密计算。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饮品范畴,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和精 ... 科技之最03-27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3 月 20 日,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接受英媒《金融时报》采访时,直言美国对华为的遏制 “搞得很糟糕”。黄仁勋作为全球 AI 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这番表态,可不只是对华为技术实力的简单认可,更像是对美国科技霸 ... 科技之最03-25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参考消息网3月24日报道据德国《商报》网站3月22日报道,原本不为人知的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凭借其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R1一夜之间在科技界引起轰动。此后,中国掀起了人工智能热。DeepSeek的竞争对手面临巨大压力 ... 科技之最03-25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从深海到太空,从量子计算到生物科技,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技术边界。以下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黑科技”,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更在悄然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程。一、仿生科技:让机器“活”过来1. 自 ... 科技之最03-24
相关文章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 人民论坛:“最先进的”与“最基本的”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 艾萨克·牛顿:科学革命的巨人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体验海尔AWE,科技是最好的网红
- 史蒂芬霍金宇宙间最闪耀的科学之星
- 可视科学:用可视化技术诠释科学之美
-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弄潮儿向涛头立 科技创新的中国答卷
- 关中平原种粮科技感“拉满”
- 中国最赚钱的科技公司大揭秘:谁才是真正的吸金巨兽?
-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科学魔术师”,他的智慧比星辰更璀璨!
- 震撼!这些前沿科技,正悄悄重塑人类未来
- 中国最卷985大学,外号“南方小清华”,遍地科技CEO,食堂有36个
- 2025【量子科技】大爆发!6家核心企业齐亮相,你准备好了吗?
- 全球最先进的导弹有哪些
- 中国芯逆袭!24位精度+200万次/秒采样,华为黑科技打破30年垄断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