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互联网科学传播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发布者:我是70后 2023-2-20 01:00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在北京首发并举行座谈会。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最新出炉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称,互联网科学传播是最便捷的科学传播方式之一,也是中国科学传播的后起之秀,目前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2月10日下午在北京首发并举行座谈会。该报告对中国报纸、科普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展览、科普活动、科学教育、科学传播政策、科学传播理论等方面的科学传播情况,分别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在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方面,报告援引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7%。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在北京首发并举行座谈会。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随着互联网科学传播不断发展,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呈现出“通俗化:大众参与热情提高”“专业化:专业机构合作创新”“实用化:注重各类受众需求”“大众化:作品覆盖不同人群”等特点。

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也存在价值导向多重、作品良莠不齐、破圈作品鲜见、原创作品较少等问题,主要体现为:内容方面依旧缺乏科学性,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发展方面缺少头部账号与破圈作品;选题方面范围较小,有盲目追求热点赚取流量的倾向,造成选题不够平衡;监管机制方面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版权乱象问题极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围绕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针对性提出加强科学审核、坚持科学导向、打造精品项目、保护原创版权等具体建议。

在《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目前中国科学传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公众喜爱,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媒体融合角逐科学传播市场,中国各类媒体开始适应变化中的社会,在科学传播方面开始顺应变化,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方法,持续发力,角逐科学传播市场。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座谈会上,举行“墨子巡天望远镜”科学传播项目总顾问聘书颁发仪式。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一是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拥有雄厚的专业人才优势,长期从事科学传播,形成丰厚积淀,在选题策划、内容精耕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在坚守传统媒体的同时,开辟新媒体平台,实现融合发展。

二是中国众多网站、“两微一端”等网络媒体具有快速发布、广泛覆盖的优势,成为当前科学传播的第一方阵,科技新闻和事件几乎都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最先披露报道,成为科技信息发布最快、影响最大的媒体集群。

三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科学组织、知名人士纷纷加入到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行列之中,科技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科学新闻发布频率也达到新高。

据悉,《中国科学传播报告》每年编撰出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提供支持。(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