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之终极篇-科技竞争

发布者:天天小戒 2023-2-26 12:39

美国断供华为,国人或激愤,或忧心。回头瞭望,我们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繁花似锦的现代科技,其基础绝大部分植根于西方(主要是美国)文明。我们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原创确实乏善可陈。而且作业抄习惯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退化了。

新冠的袭击,猝不及防,无作业可抄,无欧美指南遵循,国人硬着头皮上,在慌乱中应对,不断总结,改进,迭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疫情居然得到控制。开始我们还很自卑,待到后来新冠扩散到全世界,与第一,第二世界的表现两相对照,嘿,我们发现自己干得还不错。

这又让笔者想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新生的中国派出志愿军,硬扛世界第一强权美国领头的联合国军。战争的结局众所周知,毛泽东也点透了我军致胜的秘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行文至此,读者可能以为,我又要宣扬闭关锁国,或自力更生,或自主创新等等之类。

错,题目是终极篇,自然是核弹级别。读了本文,读者就可以关上电脑,该干嘛干嘛去了。

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主要内涵就是争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吗?错!假设你有足够多的钱,可以买到全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科技设备和成果,你就NO. ONE了吗。没有的事,正有千百个还在车库里瞎折腾,在大学宿舍里胡思乱想的未来的乔布斯、扎克伯格们,等待颠覆你貌似牛B的世界呢?

是的,最重要的是孕育科技人才和成果的土壤,对吗?

又错!

科技本质是创新,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你怎么知道哪种土壤合适?说欧洲的中世纪黑暗,哥白尼和伽利略不是诞生于此时?讲旧中国黑暗,最黑暗的近代中国,西方文明潮水般涌进来,鲁迅,毛泽东……民国的大师灿若星辰。

把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全景式审视一遍,所谓好与坏,强和弱,正确和错误,有绝对不变始终如一的标准答案吗?

在百万年前的非洲热带森林里,那只最强壮,爬树本领最高的古猿,进化成了今天的大猩猩,那只笨手笨脚,耽于幻想的古猿,遗落在了草原,进化成了今天的人类。

在1949年,如果你是一个国民党士兵,无论你如何优秀和勇敢,于大局几无意义。为什么?因为你在一条规定的路径里,有的路径越走越宽,甚至生发出无数新的分支路径,有的路径是条死胡同。正像有的生物,比如大熊猫,进化成了活化石。

所以,所以

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实质是路径之争。

我们预先知道哪条路径在千万年后还是正确的吗?当然不知道。

那我们可否多设几条路径?并且我们大概知道,事物是因其对立面的刺激而发展的。

资本主义因社会主义的不断挑战而逐步发展,它吸收了社会主义的许多元素。

苏联解体了,美国及以其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达到了发展的巅峰,然后应该衰落了。

美国急需对手,中国崛起的意义正在于此?

好了,读者们坐好了,我的核弹要抛出来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多路径科技体制,人才和成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是的,多路径!最好是截然相反的路径,互相看不顺眼的路径。

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一直奉行科举制,以文章、诗歌为选拔人才的依据,后期更是限缩到八股文一科上,且不论其利弊,任何一种选拔机制,都可能选择出一部分人才,遗漏大部分人才。而且必须注意到,选拔本身是要付出成本的。这个成本是如此惊人:两千多年无数读书人皓首穷经,他们付出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于社会发展毫无意义。他们的生命和智慧某种意义上全被浪费掉了,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停滞不前。

设想一下,如果统治者采用多路径的选拔评价人才体系:文学、美术、音乐、建筑、武术、算术、天文,士、农、工、商、兵,各有各的评价体系,多种多样的评价体系,同一领域的评价体系之间最好是针锋相对,PK得越厉害越好,这样的中国一定遍地都是人才啊。

回到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十二年的中小学漫长教育,然后是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再呆两年,中间有数不尽的考试,论文和课题。有多大的意义我不知道,但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是显而易见的。

当选拔人才的过程本身消耗了被选拔者太多的生命(生命是有限的)而于社会进步的意义不明(证据不足),这种竞争式的选拔就是恶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特别珍惜时间,特别热爱学习,特别要求上进,沿着规定好的教育阶梯不知疲倦地攀爬,实际上可能就是个扯淡和荒唐的游戏。

教育体系不论好坏,也难以说出绝对的好或坏。但我们非得维持一种教育体系吗?

不要指望某种体系本身的不断改良和完善,我们都知道路径依赖,路径中的领先者不会糊涂到否定自身,只会本能地自我强化和肯定。但正如前文所说:事物是因其对立面的刺激而发展的。一种体系的进步往往依赖于与其针锋相对的另一种体系的挑战。

政府已经知道,唯论文唯SCI不好,唯论文把临床医生变成了不会看病(或者懒于看病)的作家。科学家依靠论文争取课题,有了课题就有了经费和打工的学生,然后就有了更多的课题和论文和职称和头衔,进一步派生出更多更多的课题和论文和经费和打工的学生(扩招),这就是一个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闭环。明眼人马上可以看出来,创立这个闭环的科学家本身是否研究科学问题已经不重要了(但他必须知道科学热点在哪儿),闭环开始自我加速度生长。这就是我们国家SCI论文量节节上升的秘密(代写代发代做之类的实体做出的贡献因无可靠数据无法评估)。

这样繁荣的 “科研”真不一定符合科研活动本来的意义,我姑且发明一个新词以示区别:科学表演,简称“科演”。大师级别的科演是可以以假乱真的,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科研多还是科演多呢?

政府想改,想破,但如我在上文所说:路径无绝对好坏,而且路径具有依赖性,改革的结果一定是改头换面难忘初心。为什么?我们当前的教育医疗科研体系的运行结果,就是把机构和人分层,把权力金钱荣誉名气集中到少数人和机构身上,营造稀缺的假象。因为如果纯粹按照市场的规律,某样东西稀缺,价格上涨,就会自动召唤大量的社会资源投入进来,最后达到平衡甚至过剩。这显然不是体系中的老人所能接受的。

因为稀缺,所以产生竞争性的选拔,竞争性的选拔驱使人们做一些明知于社会无意义但对选拔有意义的事情,八股文,高考,SCI,是一个孙悟空的不同化身而已。

读者诸君一定清楚了,重要的不是改革路径,而是增加路径,是路径多样性,让不同路径和体系在相互对照和竞争中演进。这也符合科学研究的本质意义。

我是一名医生,我周围有手术技巧特别高超的同事,有论文高手,有的同事待病人如亲人,有的同事天生适合教学演讲。如果有不同的评价体系,他们总会在某一个评价体系里找到自己奋斗的意义。

如此,中国就有希望了。

大家都在看